天可汗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天可汗汉语拼音Tiān Kèhán古突厥文𐱅𐰭𐰼𐰃𐰴𐰍𐰣,拉丁转写:Tengri Qaghan),又译为天至尊登里可汗登利可汗腾格里汗可汗的尊称之一。是初唐时期中国皇帝在东、西突厥和葱岭以西外交上的一种称号。其地位在游牧民族当中比隋文帝的圣人可汗还高,“天”(Tengri,腾格里)在突厥语里具有很高尚、有权力的含义,其后九姓铁勒西域诸国国王、吐火罗叶护也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在安史之乱唐肃宗也被回纥人称为“天可汗”。

历史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630年)

上至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647年)

奴身罪逆不孝,慈父身被大食统押。应彻天聪,颂奉天可汗进旨云:“大食欺侵,我即与你气力。”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门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悯,与奴身多少气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处分突厥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其事若实,望天可汗却垂处分奴身,缘大食税急,不求得好物奉进,望天可汗照之。所欲驱遣奴身,及须已西方物,并请处分奴身,一一头戴,不敢怠慢。

——《请助讨大食表》(727年),吐火罗叶护·阿史那支汗那

奴身千代已来,忠赤于国,只如突厥骑施可忠赤之日,部落安贴,后背天可汗,脚底火起。今突厥属天可汗,在于西头为患,唯有大食,莫逾突厥。伏乞天恩不弃突厥部落,打破大食,诸国自然安贴。

——《请讨大食表》(741年),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

药葛罗曰:“怀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驾,令公亦捐馆,中国无主,我是以敢与之来。今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复总兵于此,怀恩又为天所杀,我曹岂肯与令公战乎!”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765年)

唐朝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于苏尼失部的沙钵罗设营擒获颉利可汗,二十九日执送长安,[1]西域、北荒诸蕃君长,在长安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总皇帝”。“天可汗”除了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还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以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在这天可汗制度内,各成员国均有独立主权,不得互相攻击,而作为盟主的唐帝国,则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1.通过由天可汗下诏册立,宣示各国的继承人为合法。

2.各成员国之间的争执,由天可汗派员仲裁。

3.若成员国受到攻击,天可汗要给予援助。

4.天可汗可以调动各国军队组成联军,攻击违反同盟利益的国家。

天可汗制度始于唐太宗[2]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都曾接受天可汗的尊号,犹言皇帝。[3]范祖禹批评道:“太宗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事不师古,不足为后世法也。”[4]

天可汗称号并非单独称呼,而是与皇帝连称。唐朝降外的皇帝诏书均署“皇帝天可汗”[5]

突厥、回纥

突厥可汗与回纥可汗,经常冠上这个称号,以示尊大。但在中文文献中,为了表示唐朝皇帝的独特地位,其他冠上这个称号的可汗,被音译为登里可汗、登利可汗或腾里可汗。

第一位为后突厥汗国登利可汗(734年—741年在位),不过登利既无默啜可汗的勇武,也无毗伽可汗的大智,可以说后突厥实亡于登利;从石国吐屯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玄宗于公元741年上表的《请讨大食表》文中“后背天可汗,脚底火起。今突厥属天可汗”,可见唐朝皇帝在突厥人心目中仍是天可汗,尤其在西突厥诸族中。另外,后突厥毗伽可汗于公元716年“欲南下为寇”,其身边的著名宰相暾欲谷也曾劝说曰:“唐主(唐玄宗)英武,民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其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皇帝威严受损,而回纥由于助唐有功,也开始以天可汗汗号自许,包括药罗葛氏牟羽可汗(759年—780年在位)、[6]阿跌氏怀信可汗(795年—805年在位)之后的回纥可汗。

历史学家罗新认为耶律阿保机称帝后的“天皇王”称号和耶律德光称帝前的“天皇王”就是天可汗的汉译。

参考文献

引用

  1. 《旧唐书》卷3载:“(贞观)四年春正月乙亥(初九),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大破突厥……三月庚辰(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颉利汗献于京师。”《资治通鉴》卷193,太宗贞观四年(630)三月庚辰条载:“初,始毕可汗以启民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督部落五万家,牙直灵州西北……庚辰(十五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奄至沙钵罗营,俘颉利送京师,苏尼失举众来降,漠南之地遂空。”
  2. 朱振宏《唐朝“皇帝·天可汗”释义》,《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
  3. 杜佑:《通典》卷一九四,5301页。
  4. 《唐鉴》卷二
  5. 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
  6. 回鹘西迁诸事考[永久失效链接]

来源

期刊文章
  • 罗香林:《唐朝天可汗制度考》,《新亚学报》,1955年,第1卷第1期.
书籍
  • 钮先钟 著:《中国战略思想新论》,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pp. 250–253.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