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石之戰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一片石之戰

山海關
日期1644年清順治元年四月十八日至廿二日
地點
結果 山海關吳三桂軍瀕敗之際,多爾袞率清軍攻至關內助吳三桂的明軍,擊潰大順軍,大順軍退往北京
領土變更 清軍攻佔山海關,開始近三年與大順軍南明軍的作戰,建立清朝統治。
參戰方
清軍山海關明軍 大順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八旗睿親王多爾袞
山海關明軍總兵吳三桂
輔國公賴慕布
八旗正白旗都統賴塔
范文程
豫親王多鐸
貝勒豪格

貝勒阿濟格

闖王李自成
權將軍劉宗敏
顧君恩

李過
兵力
清軍 80,000人
明軍 50,000人
投入戰鬥60,000人
傷亡與損失
不詳 數萬

一片石之戰是1644年發生於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的戰役,作戰雙方為清軍山海關明軍大順軍清朝透過此戰的勝利而最終清兵入關,建立統治。

一片石位於今遼寧綏中縣西七十里的九門口,長城在此由向東轉成向南,是明朝長城中最重要的關隘之一,位於遼寧與河北省的分界處,被譽為「京東首關」。

過程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陰曆四月十三日,剛攻陷北京約一個月的李自成劉宗敏親自統率大軍往山海關[1],李自成另派明降將唐通率兵兩萬從山海關以北的一片石出長城,夾擊吳三桂;隨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吳三桂父親吳襄等人,李自成本人則率主力佈陣於石河(今秦皇島燕塞湖水庫)。清兵自四月初九出發,四月二十日,清兵抵連山(今葫蘆島市連山區),吳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軍迫近山海關,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餘里[2],共行軍十三日。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於一片石、西羅城進行惡戰,甫開戰吳軍小勝於西羅城[3],接着李自成軍猛攻東羅、北翼二城[4]。大順軍赴山海關的兵馬約二十萬[5];吳三桂與唐通的關、遼兵約為五萬[6]多爾袞所統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軍隊大約為七八萬人[7],其中以多爾袞領的滿洲鐵騎最強,兵馬都披着甲冑,非常堅硬,百步之外無法洞穿。

陰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軍進至離山海關城僅二里,吳三桂率輕騎寥寥數員、漏夜飛奔至清軍營壘,跪降於多爾袞。多爾袞當即「賜坐賜茶,面諭關門為第一功」,吳表示:「倘若清軍不願助山海關明軍,我也不願返回山海關督戰,李自成大軍必在攻陷山海關後,一鼓作氣攻向清軍!」云云;多爾袞、孝莊皇后范文程洪承疇於大帳議論片刻後,接受吳三桂跪求派出清軍助戰。多爾袞令吳三桂按滿洲習俗剃頭,許諾將皇太極建寧公主嫁給吳子吳應熊[8]

陰曆四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午8點)以前,吳三桂軍漸難支撐[9],據守北翼城的一支吳三桂軍向大順軍投降[10],多爾袞在歡喜嶺的威遠台上觀戰,下令清軍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進關。清軍在辰時進山海關以後,見大順軍從北山至海邊排列成一字長蛇陣,多爾袞即令清軍沿近海處鱗次布列,吳三桂軍排列於清軍的右邊。此時大風突起,揚塵蔽天,不利於不熟悉山海關地理的大順軍,多爾袞乘勢命八旗騎兵衝鋒陷陣,萬馬奔騰,飛矢如蝗,大順軍雖拼死抵抗,但與吳三桂軍已鏖戰一晝夜,筋疲力盡,清軍等於以逸待勞。時初(15點後),李自成的大順軍潰敗,劉宗敏負傷,大順軍死者數萬[11]牛金星北京未領軍前來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順軍敗戰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馬小崗阜上督戰,見敗局已定,下令撤退。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馬前說:「執白旗的騎兵不是關寧兵,必是滿洲兵,大王趕快迴避。」[12]自成撥馬就走。當天,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作先導,一路追殺,直撲京城。李自成大敗,一怒之下,馬前斬殺了吳襄,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回師京城後又殺了吳家老少三十八口。陰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李自成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後僅四十二天。

在清軍於1644年陽曆6月6日進入北京之後,清朝六歲的福臨在北京登基,是為順治帝

評價

顧誠評斷山海關之役:「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在一片凱歌聲中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思想,對於隨着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現的滿洲貴族的武裝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計。這首先表現在,大順軍渡河東征時調集的兵員不夠。當時,大順軍兵力總數在百萬以上,但平定西北地區後派駐各地的軍隊數量過多,佔領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後,又在各戰略要地分別駐軍,使兵力進一步分散。」「他們的行動卻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似乎在他們心目中明、清之戰是『前朝』的事情,自己並沒有同清方交惡,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過日子。」山海關戰役意義標誌着:大順軍從此由推翻明朝轉變為抗清鬥爭;清廷統治者夢寐以求的入主中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以吳三桂為倡首在漢族官紳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擁清派。[13]

註釋

  1.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於順治元年正月曾致書李自成等,提出「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明清史料丙編》第一本《致西據明地諸帥書稿》)
  2. 《沈館錄》卷七
  3. 《山海關志》,佘一元《述舊事詩》
  4. 《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山海關副總兵冷允登啟本》
  5. 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此據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一,《孤臣紀哭》雲「兵六萬」;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說「率師四十萬」;陳濟生的《再生紀略》說「精兵數十萬」;《明史》流賊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說十餘萬。《流寇志》說「自成合兵十餘萬攻之」。《清實錄》中認為李自成軍有「二十餘萬」。
  6. 《三垣筆紀》載三桂「募兵七千」,《庭聞錄》載三桂收潰卒,降唐通兵「約2萬人」
  7. 《沈館錄》云: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顧誠南明史》稱清軍大約七、八萬。
  8. 孫旭:《平吳錄》
  9. 《庭聞錄》述「我兵東西馳突,(賊)眾亦左縈而右繞之,陣數十交,圍而複合」
  10. 《山海關志》卷九《附錄》
  11. 佘一元《山海石河西義冢記》說戰役中「凡殺數萬人……然所殺間多脅從及近鄉驅迫供芻糗之民,非盡寇盜也」。
  12. 《平寇志》卷十一,244頁。參見《庭聞錄》,卷一。
  13.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十二章第三節

參考書目

  • 佘一元《潛滄集》卷三
  • 康熙八年《山海關志》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