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9日 (六) 06:59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丁戊奇荒
Ding-wu Disaster
1878年畫,《中國饑荒》 (The Famine in China)。饑荒受難者被強迫把兒女給賣掉。
國家 大清
地點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
時間1875年至1878年
總死亡950萬-2000萬
後果對中國晚清歷史發生了深遠影響

丁戊奇荒(英語:Ding-wu Disaster[1]),清朝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間特大旱災饑荒,主要在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100萬人死95萬。[2]總死亡數計950萬-2000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2-4%。2000餘萬災民逃荒或販賣到外地。[2]但這場大旱荒過後並未發生大規模暴動[3]

名稱、時長

丁戊奇荒又稱「光緒大祿」[4],尤以1877年(丁丑年)和1878年(戊寅年)為最烈,因此史稱「丁戊奇荒」[5]英國愛丁堡大學史學研究專家安德魯·凱瑟(Andrew T. Kaiser)認為此次饑荒持續時間為1876年-1879年,並稱之為「1877-1878年大饑荒」[6]

災荒原因

有理論懷疑這場旱災是圣婴-南方震盪現象造成的[7],但也有反證認為很多更嚴重圣婴時期卻沒有類似情況,學術界尚有爭議。譬如,美國史學家、學者邁克·戴維斯(Mike Davis)認為丁戊奇荒超出了中國的範圍,是當時一場全球性「圣婴饑荒(El Niño famine) 」的一個組成部分[8]

人口販賣

賣妻鬻子,尤以婦女人口販賣為多。從山西、河南荒區向東和向南分別經歸德(今商丘)、周家口、光州(今潢川)等至徐州、安徽、湖北的中上,「販子驅婦女南下者,百十成群」,有時竟以千計。[9]

賑災

1877年,慈禧太后袁保恆前往河南賑災,袁世凱一同前往河南協助賑災,途中袁保恆問逃荒災民要逃往何方,災民茫然不知。

相關評述

袁子鵬嚴保之等清廷官員更稱「此千古奇災,是鐵石心腸亦當淚下」[10]

光緒山西通志》,卷八十二,《荒政記》,「此誠我朝二百三十餘年來未見之慘淒,未聞之悲痛也」。[11]

袁保恆奏議中稱,河南「成災七十二處(縣)之多,通省核計,已十分之七。受災之重,為二百數十年來所未有」。災民「不得不逃亡四出,扶老攜幼,號泣中途,帶病忍飢,踉蹌載道」。[12]

時任山西巡撫曾國荃稱丁戊奇荒為「二百餘年未有之災」[13]。「赤地千有餘里,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祲奇災,古所未見」[14]

1882年7月,時任山西巡撫張之洞上書光緒皇帝《禁種罌粟片》,他認為丁戊奇荒實因為華北多地廣種罌粟所致,[15]他在分析重災區山西的情況時說,「晉民好種罌粟,最盛者二十餘廳州縣,其餘多少不等,幾於無縣無之,曠土傷農,以致畝無棲糧,家無儲粟,丁戊奇荒,其禍實中於此」[16]

死亡統計

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指1500-2000萬人死,外國賑災會指900-1300萬人死[17],美國傳教士哈巴安德指1300-1700萬人死,美國駐大清公使柔克義指 950萬人死。[18]

媒體報導

西方媒體

丁戊奇荒震驚了當時的世界,西方媒體關注了此次災荒。

紐約時報》對丁戊奇荒的最早報導是在1876年6月27日,隨後做了進一步報導。它對這場災荒報導最密集的時段是在1878年,它將這場災荒的主要原因歸咎於中國基礎交通設施的落後,並對清政府的賑災措施給予了肯定。《時報》的觀點與中國大陸學界主流觀點——清政府腐敗無能、賑災不力是造成 「丁戊奇荒」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大相逕庭。1878年7月10日,時報稱,當時的清朝最高統治者對於外國人在賑濟災民方面所做的努力也給與了「廣泛和出乎意料的感謝」。[19]

聖保羅先鋒報》1878年1月26日載,「這場饑荒,已在中國北方省份持續了三年,現在似乎到達它的頂峰……我們的消息不是來自中國人,而是來自在當地的外國人,或者在那些省份傳教或者被派去賑災……」,「這一地區(山西、陝西、河南和山東)有九百萬人口目前處於飢餓中」。[20]

清朝媒體

申報》1877年12月7日載:「今歲豫省之災,亦不減於山右,……災黎數百萬,幾有易子析骸之慘」。(「山右」指稱山西)[21]

注釋

  1. Andrew T. Kaiser. The Rushing on of the Purposes of God: Christian Missions in Shanxi since 1876.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16: 272–. 
  2. 2.0 2.1 李文海等 1994,第98-99頁.
  3. 康沛竹. 灾荒与晚清政治.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126–. 
  4. 近代山西社会硏究: 走向田野与社会. 中囯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101–. 
  5. 侯發山. 守灯. 2019年3月1日: 199–. 
  6. Andrew T. Kaiser. Encountering China: The Evolution of Timothy Richard's Missionary Thought (1870-1891).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19-03-28: 98–. 
  7. "Ó Gráda, C.: Famine: A Short Histor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 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 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商務印書館. 2005: 393–. 
  9. 李文海等 1994,第100頁. 轉自1875年5月30日、7月6日、7月10日《申報
  10. 行龍,楊念群. 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194–. 
  11. 澳门郑观应故居遗物《崇德厚施》横匾考.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2020-05-06]. 
  12. 中国近代史.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 1981: 78–. 
  13. 曾國荃:《請飭拔西征軍餉疏》,《曾忠襄公奏議》卷五、頁三十三。
  14. (清)曾國荃. 曾国荃集 一. 2008年9月1日: 180–. 
  15. 《清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四》. 
  16. 康沛竹. 灾荒与晚清政治.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49–. 
  17. Edgerton-Tarpley, Kathryn, "Pictures to Draw Tears from Iron" 存档副本 (PDF). [2013-12-25]. 
  18. 李文海等 1994,第98頁.
  19. 近代西方人对 “丁戊奇荒”的认识及其背景——《纽约时报》传达的信息 (PDF). core.ac.uk. 2014-03-13 [2020-05-06]. 
  20. 19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与“丁戊奇荒”: 信息、反应与识华. cnki.com.cn. 2017-01-11 [2020-05-06]. 
  21. 丁戊奇荒述略.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2007-07-14 [2020-05-06]. 

參考書目

  • 李文海; 程歗; 劉仰東; 夏明方.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 
  • 《丁戊奇荒: 光緒初年山西災荒與救濟研究》(郝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
  • 《鐵淚圖:19世紀中國對於饑饉的文化反應》(凱薩琳·埃格頓-塔普利著,曹曦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