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語支

出自求聞百科
黎語支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
區域海南島
族群黎族
母語使用人數未知(66.7萬 根據 1999)[1]
語系
壯侗語系
  • 南支?
    • 黎語支
早期形式
原始黎語(構擬)
  • 黎語支
語言代碼
ISO 639-3兩者之一:
lic – 黎語
cuq – 仡隆語
ISO 639-6llaq
Glottolognucl1241[2]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黎語支侗台語系的一支。分布在海南島中部和西部。由黎族使用,人數80萬。有黎語加茂語兩種語言,其中黎語又分為多個方言。需要注意的是,黎語與閩語的黎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並不相同。

黎語支的語言普遍沒有文字,直到1950年代黎語支哈方言才開始有基於拉丁字母的文字系統。關於哈方言羅活土語的書寫系統的內容可以在「黎語在線學習」網站 查看和學習。此外,維基百科英文詞條哈方言語法綱要 中亦有對哈方言書寫系統的介紹。

分類

Norquest (2007)給出的黎語支分類如下。[3]不同的語言以粗體標識。共有約75萬名黎語使用者。

  • 原始黎語
    • 黑土土語 –7.3萬
    • 泛黎語
      • 哈炎(中沙)土語 –19.3萬
      • 中部黎語
        • 東部– 34.4萬
          • 保定土語 –16.6萬,書面語的基礎
          • 杞方言 –17.8萬
            • 通什土語 –12.5萬
            • 塹對土語 –2.9萬
            • 保亭 –2.4萬
        • 北部–13.65萬
          • 西北–6.25萬
          • 東北–7.4萬
            • 美孚方言–3萬
            • 閏語,也稱本地話 –4.4萬
              • 白沙土語 –3.6萬
              • 元門土語 –8千

加茂語(5.2萬)是種異常的壯侗語,有着黎語的上層和非黎語的底層。

此外,與黎語有強烈親緣關係的尚有以下方言:

  • 那鬥話
  • 謨話(又稱「昌感村話」)[4][5]

構擬

原始黎語是基於歷史語言學比較法構擬出的黎語支共同祖先。原始黎語構擬方案有Matisoff (1988)、Thurgood (1991)、Ostapirat (2004)和Norquest (2007)。

音系

下表給出了現代黎語方言的音系特徵:[6][7][8]

輔音

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齦齶音 軟齶音 聲門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齶化
塞音 清音 p t ȶ k ʔ
送氣 kʰʷ
濁音 ɡ ɡʷ
內爆音 ɓ ɗ
塞擦音 清音 t͡s
送氣 t͡sʰ
擦音 清音 f (s) x h
濁音 v z ɣ
邊音 ɬ
鼻音 m ɱ n ȵ ŋ ŋʷ
顫音 r
近音 l ˀj ˀw
  • [ɣ]可以有/ɡ/的同位異音。
  • [ɬ][f]主要出現在聲母。[ɬ]也可實現為[tɬ]
  • [x]、[ɣ]主要出現在Xifang方言。
  • /t͡s//t͡sʰ//z/在許多方言中實現為齦齶音[t͡ɕ][t͡ɕʰ][ɕ]
  • /r/可以有[ɾ, dɾ]的同位異音。

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高元音 i ɯ u
中元音 e ə o
ɛ ɔ
低元音 a
  • 在其他黎語方言中/a, i, e, o/可以有[ɐ, ɪ, ɛ, ɔ]的同位異音。
  • 元音/ɛ//ɔ/在白沙方言和加茂語中常見。
  • /ə/出現在某些方言中。

歷史

梁&張(1996:18-21)[9]推斷黎語支故地在雷州半島,估計黎族跨過瓊州海峽抵達海南島是在距今約4,000年前。[9]


另見

參考文獻

  1. 黎語於《民族語》的鏈接(第18版,2015年)
    仡隆語於《民族語》的鏈接(第18版,2015年)
  2.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Nuclear Hlaic.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Norquest, Peter K. A Phon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Proto-Hlai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07. hdl:10150/194203可免費查閱. 
  4. 李敬忠. 谈海南谟话的归属. 廣東民族學院學報. 1989 [2017-12-08]. 
  5. 符鎮南. 海南岛西海岸的“村话”. 民族語文. 1983 [2017-12-08]. 
  6. Ostapirat, Weera. The Hlai Language. Diller, Anthony V. N.; Edmondson, Jerold A.; Luo, Yongxian (編). The Tai-Kadai Languag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623–652. 
  7. Yuan, Zhongshu 苑中樹 (編). Líyǔ yǔfǎ gāngyào 黎语语法纲要 [An Outline of Li Grammar]. Beijing: Zhongyang minzu daxue chubanshe. 1994: 1–10 (中文). 
  8. Ouyang, Jueya 歐陽覺亞. Líyǔ jiǎnzhì 黎语简志 [Description of the Li language]. Beijing: Minzu chubanshe. 1980 (中文). 
  9. 9.0 9.1 Liang, Min 梁敏; Zhang, Junru 張均如. Dòng tái yǔzú gàilùn 侗台语族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Kam–Tai Languages]. Beijing: Zhongguo she hui ke xue chubanshe. 1996. ISBN 9787500416814 (中文). 
  • 許家平(2005). Review of Ouyang Jueya, The Cun Language (1998). In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8 (1) 99ff.[1]
  • Ostapirat, Weera. 村话, by Ouyang Jueya.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005, 28 (1): 99–105 [2021-04-07]. 
  • Ouyang, 歐陽覺亞; 鄭, 貽青. 黎语调查研究. Beijing: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更多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