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瑶语系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苗瑶语系
使用族群苗族瑶族畲族
地理分布中国中南西南东南亚
谱系学分类汉藏语系苗瑶语系(有争议)
分支
畲语(有争议)
语言代码
ISO 639-5hmx
ISO 639-6mypy
Glottologhmon1336[1]

红色为苗语支(含畲语),绿色为瑶语支

苗瑶语系族群所使用的有共同来源的语系。学术界对于苗瑶语的语言系属分类有不同看法:大部分学者多认为苗瑶语是独立语系,即苗瑶语系,部分中国学者则认为苗瑶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语族,即苗瑶语族[2]对于其内部特点、所包括的语言等,一般并无争议,所以在不讨论其系属分类时,可简称苗瑶语

苗瑶语的使用者分布于中国的中南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邻近中国的地区,主要为苗族瑶族畲族。这三个民族大约有1300万人口,其中使用苗瑶语的约占四分之三。

苗瑶语具体包括各地苗族使用的苗语巴那语,各地瑶族使用的勉语布努语巴哼语优诺语炯奈语,以及极少数畲族使用的畲语,等等。一般可以分为苗语支(族)和瑶语支(族),也有学者增加一个独立的畲语支。

西方学者多称瑶语支为“勉语族”(英语:Mienic languages),同时称苗瑶语为“苗勉语”(英语:Hmong–Mien languages)。

使用和分布情况

苗瑶语的使用者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四川海南省区,以及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邻近中国的地区,主要为苗族瑶族畲族。这三个民族除了使用苗瑶语外,也有部分人群使用其他语言/方言,如畲话[a]猫家话酸汤话汉语方言草苗话侗语方言,以及拉珈语。中国境内的苗、瑶、畲大约有1300万人口[3],其中使用苗瑶语的约占四分之三。[4]

归属争议

苗瑶语的归属是语言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1937年,李方桂首先将苗瑶语归入汉藏语系下的汉台语;1973年,他又将苗瑶语归为汉藏语系下跟汉语族藏缅语族侗台语族并列的语族[5]中国和华人学者一般都主张这一看法。美国学者白保罗于1972年出版《汉藏语概论》,认为苗瑶语和侗台语都不属于汉藏语系,将二者归入澳泰语系[6]。虽然澳泰语系这一猜想的争议还很大,但西方学者大都认为,苗瑶语并不属于汉藏语系。[4][7]

双方之间的争议主要在于,苗瑶语与汉语之间存在不少语音语义都有对应关系的字词,主张苗瑶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学者认为这些词是同源关系,主张苗瑶语独立的学者则认为是借词[8]:150、151陈保亚的《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提出了区别同源词和借词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汉语侗台语的对应关系词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和侗台语之间是语言联盟,而非同源;而汉语和苗瑶语之间则是同源关系,只是分化年代非常遥远。[9]:292、293

由于苗瑶语系和南亚语系的数词明显同源,多家学者的最新研究都认定两者应该归为一个语系,沙加尔视之为东亚超级语系的南支,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斯塔罗斯金视之为南方大语系的一支,帅德乐(Stanley Starosta)称之为扬子语系。

苗瑶语和南亚语数词比较
湘西苗语 ah i pu prei pra ţoh žoŋŋ jiq žɔ guq
赫耶语 mōyq bayq piq pun padam tadràw tapèh nahim hačìn hajàt

语言与分类

最初,语言学家在苗瑶语中只列出了苗语和瑶语(勉语)两种语言[10],之后逐渐识别出了更多语言,包括畲语巴哼语布努语炯奈语优诺语巴那语[11]。在一些独立语言方言的划分上,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海南苗族说的话,有学者认为是“勉语金门方言[12],有学者则认为是“门语”[13];自称“唔奈”的瑶族说的话,有学者认为是“巴哼语唔奈方言”[14][15]:84,有学者则认为是“唔奈语”[16][17]

对于苗瑶语的内部分类,不同学者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一般都分为苗语支(族)和瑶语支(族),其中瑶语支只包括勉语,其他语言都属于苗语支[11]。争议较多的是畲语的系属问题,一般将畲语归入苗语支[15]:246[18],但也有学者将其划归瑶语支[19],或列出独立的畲语支[20]:3[4]

毛宗武(1997)提出的分类如下[15]:246

邓晓华、王士元(2003)通过统计基本词汇中同源词的数量,对苗瑶语的12种语言/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给出了如下分类(数字表示节点之间的距离)[21]

特点

苗瑶语与语类似的特点包括[22]:515、516

  • 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声调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声、韵、调相配有一定的限制[b]
  • 韵尾限于鼻音mnŋ塞音ptkʔ。塞音韵尾不除阻
  • 拟声词叹词外,罕见以元音起头的音节。
  • 多以语序虚词表示语法意义,属于分析语
  • 量词丰富。除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外,还有表示事物类别和动作单位的量词。
  • 单纯词多为单音节。语素多为单音节。

苗瑶语与语有差异的特点包括[4][22]:516

  • 多有带鼻冠音的声母,且往往跟不带鼻冠音的声母成对出现[c]
  • 多有清浊两类鼻音声母[d]
  • 多有小舌塞音声母[e]
  • 一些语言中有成对出现的软辅音和硬辅音声母。
  • 部分声调(古阳调类)音节的发声态气嗓
  • 有发达的声调系统。古苗瑶语有四个声调(A、B、C、D,亦称平上去入),根据声母的清浊再分成阴调(1、3、5、7调)和阳调(2、4、6、8调),如今各地语言的声调都由此发展而来,规律清晰。
  • 畲语外,只有前缀,没有后缀。各语言的前缀都是同源的。
  • 丰富词汇的主要手段是借词,较少用固有成分构造新词。汉语借词最多,且分不同的层次。老借词借自中古汉语,新借词借自当地汉语方言。
  • 词形变化的手段以重叠为主。动词还可以附加前缀来表示动作的相互性[f]
  •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动词谓语和形容词谓语后都可以带体词,统称补语(不称宾语)。定语状语有的在中心语之前,有的在中心语之后[g]。苗语支的后定语较多,后状语置于补语之后;瑶语支的前定语较多,后状语置于补语之前。

注释

  1. 畲话属汉语客家方言畲语属苗瑶语。畲族人口中使用畲语的不足0.5%。
  2. 清声母配阴调,浊声母配阳调,塞音韵尾入声调。
  3. 如石门坎苗语的唇音声母有pᵐpᵐpʰbᵐbᵐbʱ[22]:525
  4. “苗语”的英文为Hmong。拼写中的hm即清鼻音
  5. 如腊乙坪苗语的小舌声母有qᶰqᶰqʰᶰqʷqʰʷᶰqʰʷ[22]:526
  6. 相当于汉语中“相见”的“相”、“厮打”的“厮”。
  7. 同一个定语、状语,其相对于中心语的位置总是固定的,并不能随意变化。

参考文献

  1.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苗瑶语系.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马坤.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 中国语文. 2017 年第 4 期( 总第 379 期): 497. 据沙加尔介绍( 2015,私人交流) : 对于苗瑶语,西方学者一般将其视为独立的语系 
  3.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国家统计局. [2017-09-14]. 
  4. 4.0 4.1 4.2 4.3 陈其光. 苗瑶语族.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5. 李方桂,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李方桂全集:汉藏语论文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1–242, 19732012, ISBN 978-7-302-29047-6 
  6. Benedict, Paul K.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978-0521081757. 
  7. 江荻,孙宏开. 汉藏语系.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8. 戴庆厦 主编.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山西: 书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550-214-5. 
  9. 陈保亚.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ISBN 7-80126-021-X. 
  10. 罗常培, 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8–217, 19511980, CSBN 7150·2328 
  11. 11.0 11.1 苗瑶语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12. 毛宗武. 勉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13. 新谷忠彦,杨昭. 海南岛门语-分类词汇集. 东京: 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 1990. 
  14. 陈其光. 巴哼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15. 15.0 15.1 15.2 毛宗武,李云兵. 巴哼语.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ISBN 7-80613-371-2. 
  16. Strecker, David. Some Comments on Benedict's "Miao–Yao Enigma: The Na-e language"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987, (10): 22–42. 
  17. 李云兵. 20世纪以来的苗瑶语调查. 民族翻译. 2011, (1): 72–80. doi:10.13742/j.cnki.cn11-5684/h.2011.01.014. 
  18. 毛宗武,蒙朝吉. 博罗畲语概述. 民族语文. 1982, (1): 64–80. 
  19. 陈其光. 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 语言研究. 1984, (1): 200–214. 
  20. 王辅世,毛宗武. 苗瑶语古音构拟.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ISBN 7-5004-1383-1. 
  21. 邓晓华,王士元. 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语文. 2003, (3): 253–263. 
  22. 22.0 22.1 22.2 22.3 马学良 主编. 汉藏语概论 第2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ISBN 7-105-05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