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起義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2年9月30日 (五) 11:21 由 BXHS-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自动替换{{reflist}}模板参数、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苗民起義苗亂),又稱古州苗民起義,清史稱為古州苗亂貴州苗亂苗民叛亂,是中國康乾盛世時期的大規模的苗族人民起義運動[參 1]。從雍正時期一直到嘉慶元年,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參 2]

背景

清朝康乾時期統治階級對中國各族人民[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清朝前期,史籍記載的比較著名的起義有五六十起。苗民起義爆發於苗族聚居的貴州湖南西部。由於清朝官吏的殘酷剝削,苗族人民日益貧困,不得不「將田地折算」抵債,「收穫甫畢,盎無餘粒,此債未清,又欠彼債,盤剝既久,田地罄盡」[參 3]。他們的土地落入清朝統治階級手裏,被迫前往高寒山區耕作,過着「柴火當棉襖,蕨根當糧食」的困苦生活。

過程

雍正時期苗民起義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貴州古州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為反抗征糧、派夫以「苗王出世」為號召發動起義。同年六月,清廷調集兩湖、兩廣及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前去鎮壓,起義失敗[參 2][參 4]

雍正帝下詔說到:從前經理苗疆,本為乂安民生。乃經理不善,以致逆苗肆出,勾結熟苗,搶劫居民。是以安民之心,成虐民之政。返之初心,能勿愧乎?所有貴州本年錢糧,通行蠲免。其被賊州縣,蠲免三年,以示撫綏捄恤之意[參 5]

乾隆時期苗民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貴州省銅仁府的苗民首先發動起義,湖南西部的苗民也紛紛響應。起義者提出了「逐客民[注 1],復故地」[參 6]的口號,要求收回被霸佔的土地。清政府調動大軍前往鎮壓,起義軍說:「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參 7]。他們採取游擊戰術,利用高山峻岭的險要地勢和自己擅走山路的特點,使用鳥槍、弓箭、利刃,石塊屢次打敗前來鎮壓的清軍,清政府先後調動貴州、湖南等七省兵力,經過十一年,直到1806年才把苗民起義鎮壓下去[參 1]

咸同時期苗民起義

咸豐五年(1855年),貴州苗族人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領導廣大苗民,爆發了大規模反清起義。咸豐七年(1858年)二月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但是隨着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集中兵力鎮壓起義苗民起義,同治十一年(1873年)起義領袖先後犧牲,堅持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參 8]

評價

有說法[誰?]認為苗民起義與白蓮教大起義同時並舉,遙相呼應,給予了清朝統治以有力的打擊,在一定程度了也否定了康乾盛世的說法[參 1]。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參 9]。歷史學家戴逸指出,「盛世有陰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參 10]

註釋

  1. 客民」指外來移民,尤其是清朝統治階級和貴族地主。[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三章,清朝前期的统治>》.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4年: 第393頁. 
  2. 2.0 2.1 乾隆野史一:福康安是不是私生子?. 鳳凰網. [2014-04-24]. 
  3. 《苗防備覽·雜識》
  4. 福康安:民族英雄还是乾隆私生子?. 中國經濟網. [2014-04-24]. 
  5. 《清史稿·卷九 本紀九》
  6. 魏源:《聖武記·乾隆湖貴徵苗記》。
  7. 《古今拾遺·第四卷》引《廣東新語》
  8. 苗民起义. 中國文化經典書庫. [2014-04-24]. 
  9. Miles Bryan. The Age of Gunpowder. Reed Magazine. 2016 [2018-03-25]. 
  10. 戴逸《怎樣認識「康雍乾盛世」——答周思源先生》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