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說時代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漢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後梁555–58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定難軍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傳說時代,又稱傳疑時代,是指依靠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歷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傳,這些內容到後來才被文字記錄下來,成為文獻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古代文獻裡有豐富的古史傳說內容,從中可看出中國原始時代大概的社會面貌和發展變化。

傳說歷史

文明起源

戰國時期的人對於中國原始時代的社會情況有許多思考,屈原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後面又問,有位名叫女歧的神女,沒有匹配,為什麼能有9個兒子?相傳人是由女媧用黃土和泥捏出來的,那么女媧之身又是誰做的呢?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關於人類起源的思考,已經包括進了相當份量的古史傳說內容。

社會

舞陽縣出土的7700年前骨笛,譽為中華第一笛。河南博物院館藏

關於古代社會情況,《呂氏春秋·恃君》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這些記載對於說明傳說時代的情況十分寶貴。

關於遠古漢族先民的生活情況,古史傳說中有一些正確的揣測,《韓非子·五蠹》篇提到的有巢氏燧人氏的情況和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情況是符合的。

大同及小康

傳說時代的社會發展,古代漢族人曾用「大同」、「小康」加以比較說明。

傳說時代的「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之世是傳說中的沒有階級和剝削的時代。其後便進入「小康」之世,這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服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1]

原始農業

在漢族傳說時代,原始農業已經出現。關於農作的起源要追溯到神農氏炎帝)和烈山氏。神農氏創造了耒耜,教民耕作,種植各種穀物。烈山氏有一位很能幹的子弟,名叫,「能殖百穀百蔬」(《國語·魯語》上)。考古材料表明,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就普遍興起農作,神農氏和烈山氏可能是那個時代以善於農耕而著稱的氏族。此外還有一位伏羲氏,據說能夠「作結繩而為罔罟,以田以漁」(《易經·繫辭》),大概是以漁獵著稱的氏族。

人物傳說

漢族傳說時代裡有許多著名人物,如黃帝軒轅氏炎帝帝嚳等,他們常處於半神半人狀態,應是當時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中國古代傳說里儘管有後人不斷加工的成份和神話內容,也有後人的臆想和迷信,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特點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於歷史真實的。而著名的禪讓制度正是興起於這個時期。

歷史研究

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中外學術界爭論的一個焦點。法國學者拉克伯里1894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提出中國人來自巴比倫說。20世紀初,該說一度得到日本學者白河次郎、英國學者鮑爾以及中國學者丁謙、蔣智由、劉師培章太炎等人的支持,但很快遭到柳詒徵梁啓超繆鳳林等人的反駁[2]

五四運動後,除飯島忠夫、郭沫若等繼續支持外,中國文化來自巴比倫說已基本不為學界認可。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倡導仰韶文化西來說。1931年,梁思永證明仰韶、龍山商朝文化一脈相承,1945年,夏鼐確認齊家文化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安特生的假說遂失去實證支持,安特生本人也放棄了這一假說[2]

中國學界批駁「中國文化西來說」之後,本土起源說漸居上風。顧頡剛古史辯運動明確提出「推翻非信史」的「諸項標準」,質疑古代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接下來有[2][3]

  • 蒙文通上古文化三分說(《古學甄微》,1927年):儒家六經所陳,究皆魯人之說耳。蓋魯人宿敦禮義,故說湯、武俱為聖智(海岱區:宗孟子,上合六經);晉人宿祟功利,故說舜、禹皆同篡竊(河洛區:宗韓非,上合竹書紀年);楚人宿好鬼神,故稱虞、夏極其靈怪(江漢區:宗莊子屈原,上合山海經)。主張三方史說不同,原於其思想之異。
  •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4](〈夷夏東西說〉,1934年):夏商周三代及三代之前期,大體有東西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這兩個系統,因對峙而生鬥爭,因爭鬥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進展。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
  • 徐旭生三集團說(《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1943年):古代中國部族的分野,可分為華夏東夷與苗蠻三大集團。華夏集團地處黃河中游兩岸中原地區;東夷集團地處山東、安徽境內及其東部沿海地區;苗蠻集團地處長江中游兩岸的兩湖及江西地區。三大集團不斷接觸,始而相鬥,繼而相安,血統與文化逐漸交互錯雜,終於同化,形成一種較高的部族文化──華夏文化,證之於考古學的仰韶大汶口屈家嶺文化
  • 蘇秉琦六大區系說(〈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1981年)[5]:中國古文明非以古中原、漢族為中心,而是同時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散布在中國的四面八方,猶如天上群星之星羅棋布:一、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二、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三、以關中(陝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四、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五、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四川地區可能自成體系。六、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區。
  • 李學勤費孝通等人的多元一體說[6](〈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988年):主張夏商周三代是華夏民族集團從多元形成一體的歷史過程。漢族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
  • 張光直相互作用圈說(〈中國相互作用圈【sphere of interaction】與文明的形成〉,1989年)[7]仰韶(甘、陝、晉、豫西)、大溪(漢水流域)、山背(鄱陽湖平原)、馬家浜(長江下游三角洲)、大汶口(山東半島)、土珠(遼東半島)和紅山(遼西、內蒙東部)在內的多個文化區域,在公元前第四千紀中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布定了最早的中國歷史文明的地理舞台。

參考文獻

引用

  1. 禮記·禮運》
  2. 2.0 2.1 2.2 周書燦. 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理论建构.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7-11-02]. 
  3. 謝一峰. 对傅斯年《夷夏东西說》的再思考. [2017-11-02]. 
  4. 李鵬為. 夷夏东西說. 中國考古網. [2017-11-04]. 
  5.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信息時報. [2017-11-04]. 
  6.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_文化_腾讯网. cul.qq.com. [2020-11-08]. 
  7. 張經緯. 为何张光直是中国考古界无法企及的高峰. 澎湃新聞. [2017-11-04]. 

書籍

參見

前朝
史前時代
中國朝代 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