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指中国历史上某一世系君主统治之政权及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朝代”亦是以政权界定一个历史时期之名词,此等王朝之政权更替,构成朝代轮替。“朝”指以正统自居之当政政权,而“朝代”指“朝”政权执政之时代。
历史学家为了识别事之先后,不得不从中取某年号纪年,以纪诸国之事,并非分辨政权正统性[1]。
释义
中文“朝”字本义早晨、今日[2]。在政治上引申成当政者政权的意思,王朝是由一个皇室家族,通过不同方式和形式统治的政权,与此相反之字为“野”。与西方认知不同在于朝代两字分开叙述时,中国“朝”或“朝廷”是指所在之政权,是该政权存在时就有之观念,如“布前后上策乃心本朝,欲还讨术,为国效节[3]”、“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4]”等皆属之。东汉末年之前,只有被视为正统之天下共主才敢称“朝”。“朝”指以正统自居之当政政权,而“朝代”指“朝”政权执政之时代。历史学家为了识别事之先后,不得不从中取某年号纪年,以纪诸国之事,并非分辨哪个政权为正统[1]。
“朝代”则指某“划时代政权”执政之时代,可用做划分该历史时代之称呼,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政权之集合。例如,“魏晋南北朝”明显不是一个政权,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的复合词,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各自皆自称正统,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春秋和战国则不是朝代,而是东周朝的两个时期,因为当时诸侯多名义上奉周天子为共主。
历史
世袭统治之起始
作为中国首个正统王朝夏朝的建立者,禹通常被视为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的开创者[注 1]。理论上,中国君主是中国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力者,虽然君主的权力实际上是由多重因素所影响的结果[注 2]。根据传统,中国的皇位或王位仅可通过男性之后代世袭传承,构成“家天下”之局面;政治权力开明时可称为“与士大夫共天下”。虽皇位或王位继承权仅限于同姓家族成员,但外戚集团可在君主权力旁落时取得实际统治地位,甚至代替君主实行其义务及权利,乃至取而代之[注 3]。夏朝以前,君主通常以禅让形式进行领导人轮替,故称“公天下”。
朝代更替
朝代更替,又作“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征。部分学者试图以君主之德行解释王朝之兴衰,而其他学者则将此历史发展归咎于有形的方面。其中,朝代循环为解释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一大理论。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主要有两种形式:武力征服及篡位。通过武力征服而完成改朝换代的包括辽朝与金朝的更替、元朝灭诸王朝统一汉地。通过篡位进行王朝更迭的则有东汉与曹魏的更替、南齐和梁朝的更替。篡位建国者大多试图通过“接受”前者“禅让”以取得其统治的正当性。
虽然部分历史年表为简化内容而将朝代更迭显示为平稳的政权过渡,事实却并非如此。新兴王朝通常在尚未推翻现有王朝前就已正式建立。例如:1644年通常作为清朝取代明朝之法统的年份,但清朝正式建国于1636年,而肇于1616年的后金亦为清朝之前身;明朝皇室则继续占有中国南方直至1662年,史称“南明”;明朝残余势力东宁在南明灭亡后仍继续抗清,直至1683年为清朝所灭。与此同时,其他势力亦于明清易代之际割据建国,如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建立的大顺与大西。清朝取代明朝后耗时近20年方完成汉地的统一。由此可见,朝代更替实际为一系列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进程。
同样的,早前的隋唐易代亦出现诸多割据政权。此时期的势力包括但不限于李密之魏、薛举之秦、高昙晟之齐、宇文化及之许、沈法兴之梁、梁师都之梁、窦建德之夏、王世充之郑、朱粲之楚、林士弘之楚、高开道之燕、辅公祏之宋。最终取代隋朝法统的唐朝共历时约十年才统一汉地。
新的王朝建立后一般会弑杀前朝成员或以二王三恪礼制相待,其中后者可用于显示新兴王朝所承继之统绪并标明其正统地位。例如:齐文宣帝高洋在灭亡东魏后册封魏孝静帝元善见为“中山王”。又如:周世宗柴荣之侄柴咏被宋仁宗赵祯立为“崇义公”,而其他后周之皇室后代亦承袭此爵位。
根据中国官方修史传统,新兴王朝将为先前王朝编写历史,最终形成24部正史典籍,合称“二十四史”。此官方修史传统于清朝覆灭后仍被中华民国延续,但进度因解放战争而受影响。
世袭统治之终结
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于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结束,并由中华民国取代清朝。辛亥革命时,梁启超曾提议立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为帝;同时亦有势力支持复兴明朝,以延恩侯朱煜勋为帝。
民国成立后,亦有数个试图恢复世袭君主制的政权出现,但所有此类型的政权皆以失败收场。袁世凯在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后引发护国战争,其政权仅存在101天便覆灭。张勋领导之丁巳复辟的基础缺乏稳固性,仅维持11天,故其正统地位亦不被普遍认可。大日本帝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建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从未获得国际社会之广泛承认,因此一般被排除于合法政权之外,故学者多以“伪满洲国”(简称“伪满”)称之。
综合上述原因,学者通常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为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终结的象征。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共存在长达约四千年。
正统性
中国历史上之分裂时期为多个王朝并存时期,而各王朝亦有各自的朝廷及政治体系。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包括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中国传统历史学对“朝”与“国”有作出区分:仅正统之政权可称“朝”;非正统之政权不论世袭与否都称“国”,又有学者称之为“伪朝”。现代学者对于某些王朝的正统之分仍存有异议。
中国分裂时,王朝与王朝之间的关系通常关乎政权的正统性,而正统性则源自天命。实际正统是个根据政治目的多变的概念。典型的正统说有以统治中国本土者为正统,承接前朝者为正统,或以是否是汉族王朝为正统。汉族所建之王朝通常以华夷之辨而自视为正统,并同时拒绝承认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为正统政权;非汉族王朝则以中华文化及中国历史之继承者的身份自居,同时自称为中国正统。虽然分裂时期多个王朝并立的局面引起朝廷官员与史学家的正统之争,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则主张分裂时期的中国并不存在任何正统王朝。若以此观点,宋朝之正统地位源自其结束五代十国乱局之能力,而非继承自后周。同样,欧阳修认为三国、十六国和南北朝等分裂时期亦无正统王朝。
同宗关系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王朝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因国号不同或政权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等原因而被后世史学家冠以不同名称加以区分。另外,中国历史上亦有王朝自称为某先前王朝的后裔,以取得或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下列为获得大部分史学家认可的同宗王朝:
- 西周、东周
- 西汉、东汉、蜀汉、刘宋
- 西晋、东晋
- 汉赵、胡夏
- 前燕、后燕、南燕
- 西凉、唐朝
- 北魏、东魏、西魏
- 南齐、梁朝
- 后汉、北汉
- 辽朝、西辽
- 北宋、南宋
- 元朝、北元
- 元朝、北元均由孛儿只斤氏统治
- 元朝末代皇帝与北元首位君主为同一人,即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贴睦尔
- 明朝、南明
- 后金、清朝
- 后金、清朝均由爱新觉罗氏统治
- 后金最后一位大汗与清朝开国皇帝为同一人,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分类
中原王朝
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之广大地区,为中华文明之发祥地。“中原王朝”为定都于中原的王朝之称谓,不论其建立的民族。
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王朝”特指完成汉地统一之王朝,不论其建立的民族。“汉地”,又称“中国本部”,为汉族的传统定居地,而非等同于“中国”。完成汉地统一并以“皇帝”为其君主头衔的王朝可称作“中华帝国”[注 4]。
“大一统”这一概念首次见于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其他著名人物如孔子和孟子亦于其作品里提及该概念。
多数学者视以下王朝为大一统王朝: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北宋、元朝、明朝、清朝。然而,北宋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地位不被部分学者认可,因燕云十六州部分地区为辽朝之领土,且河西等部分地区由西夏统治;故此,北宋并没完全控制汉地。
征服王朝、渗透王朝
“征服王朝”与“渗透王朝”为非汉族所建立之中国王朝,依其统治汉地的方式而分别归于两类。“征服王朝”特指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却刻意保留自身文化之非汉族王朝,如元朝、清朝等;“渗透王朝”则指后来被彻底汉化的非汉族王朝,如后秦、北魏等。这两个概念均由魏复古提出并为支持以多民族、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学者所争议。
名称
国号
中国开国之君在立国之初都会确立其政权之正式名称,即国号。王朝统治期间,国号作为代表文明正统的政权之官方名称,象征新政权取得旧统治者之合法地位。
国号大致有五个来由:
- 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 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
- 源于地理位置相同之先前政权之名称
- 源于有宗族关系(可考或自称)之先前政权之名称
- 寓意吉祥或具特别含义
中国历史上亦有在王朝统治期间国号变更的案例,例如:南汉初定“越”为国号,后改为“汉”。
中国历史上有数个王朝之国号含有“大”字。据朱国桢所著之《涌幢小品》,首个带有“大”字的国号为元朝的“大元”。然而,其他历史材料如脱脱所著的《辽史》和《金史》称元朝以前亦有王朝的国号含有“大”字,如辽朝的“大辽”及金朝的“大金”。
即便某一中国王朝之国号不含“大”字,其官员、百姓、朝贡国亦会在称呼该王朝时于其国号前冠以“大”字以表尊崇。例如:《日本书纪》中称唐朝为“大唐”,但唐朝的国号仅为“唐”一字。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任何王朝直接以“中国”作为国号,但各王朝都以不同方式试图与“中国”这一概念挂钩。清朝自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起便在多份国际条约中以“中国”自称,即便其国号仍为“大清”。“中国”这一具有地理、政治及文化概念的名词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才成为正式简称使用。
国号的使用及其重要性亦被中国以外其他中华文化圈政权所认可与接受。其中,位于越南和朝鲜半岛的王朝亦都拥有各自的国号。
历史学称谓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出现诸多重复使用的国号,学者不得不将其名称加上前缀以作区分。常用的前缀包括:
- 方位用词
- 顺序用词
- 统治家族之姓氏
- 其他类别的前缀
一个王朝可拥有多个历史学称谓,但某些称谓或使用得更为广泛。例如:西汉有时又作“前汉”、杨吴亦称“南吴”。
若某一王朝之统治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学者通常以不同名号加以区分。例如: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以靖康之变为两者之分界点,用来辨别由宋太祖赵匡胤成立之“宋”及宋高宗赵构复国后的“宋”。此类情况下,原来的政权已覆灭,但后经重建而其统治者亦声称延续其先前政权之法统,故学术界需作出名号上的区分以反映政权变化之历史事实。例外包括西秦和唐朝,其统治分别由后秦与武周短暂打断,但学者不在名号上区分原先的政权及复国后的政权。
中文材料通常会在带有前缀的王朝历史学称谓中省略“朝”字。例如:北周因带有“北”字前缀而极少被称为“北周朝”;然而,“北周”、“北周王朝”此等称呼则相对更为常见。
疆域
中国史上最早期的正统王朝均位于黄河及长江地区的汉地。后来的王朝在通过对外扩张后奠定今日的中国版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王朝曾对汉地(含海南岛、澳门、香港)、台湾岛 、满洲(含内满洲、外满洲)、库页岛、蒙古(含内蒙古、外蒙古)、越南、藏区、新疆,以及中亚、朝鲜半岛、阿富汗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实行统治。
领土面积最大的中国正统王朝是元朝或清朝,根据不同资料可获得不同的数据[注 5]。内容的出入可归咎于不同材料对于元朝北部边疆之确切地理位置的不同理解:部分学者认为元朝最北处达贝加尔湖北岸地区,而其他学者则主张元朝领土直抵北冰洋沿岸。相比之下,清朝的疆域是在经过对外交涉及签订一系列国际条约后而得以划定及巩固,故更为明确。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之法定领土均继承自清朝灭亡时的疆域。
除此之外,中国数个王朝亦以朝贡体系对其他国家及部落拥有宗主权。中华朝贡体系起源于西汉,并延续至公元19世纪中国中心主义秩序瓦解为止。
中国主要朝代列表
本列表仅显示中国主要的王朝,但中国历史上亦有诸多其他世袭君主制政权未被列入。
朝代 [注 6] |
统治家族 | 统治时期 | 君主 | ||||||
---|---|---|---|---|---|---|---|---|---|
国姓 | 民族 [注 7] |
建立 | 灭亡 | 国祚 | 起始之君 [注 8] |
亡国之君 | 列表 / 世系图 | ||
夏朝 | 姒 [注 9] |
华夏 | 公元前2070年 [注 10][注 11] |
公元前1600年 [注 10][注 11] |
430年 [注 11][注 12] |
禹 姒文命 | 桀 姒履癸 | (表) (图) | |
商朝 | 子 | 华夏 | 公元前1600年 [注 10][注 13] |
公元前1046年 [注 10][注 13] |
554年 [注 13] |
汤 子履 | 商纣王 子受 | (表) (图) | |
周朝 | 姬 | 华夏 |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256年 | 789年 | 周武王 姬发 | 周赧王 姬延 | (表) (图) | |
西周 [注 14] |
姬 | 华夏 | 公元前1046年 [注 10][注 15] |
公元前771年 | 275年 [注 15] |
周武王 姬发 | 周幽王 姬宫涅 | (表) (图) | |
东周 [注 14] |
姬 | 华夏 |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56年 | 514年 | 周平王 姬宜臼 | 周赧王 姬延 | (表) (图) | |
秦朝 | 嬴 [注 16] |
华夏 |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 14年 | 秦始皇 嬴政 | 秦三世 嬴子婴 | (表) (图) | |
汉朝 | 刘 | 汉 | 公元前202年 [注 17] |
公元220年 (延康元年) |
406年 [注 17] |
汉高帝 刘邦 | 汉献帝 刘协 | (表) (图) | |
西汉 [注 18] |
刘 | 汉 | 公元前202年 [注 17] |
公元9年 (初始元年) |
211年 [注 17] |
汉高帝 刘邦 | 刘婴 [注 19] |
(表) (图) | |
新朝 | 王 | 汉 | 公元9年 (始建国元年) |
公元23年 (始建国地皇四年) |
14年 | 王莽 | 王莽 | (表) (图) | |
东汉 [注 18] |
刘 | 汉 | 公元25年 (建武元年) |
公元220年 (延康元年) |
195年 | 汉光武帝 刘秀 | 汉献帝 刘协 | (表) (图) | |
三国 | — | — |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 | 60年 | — | — | (表) | |
曹魏 | 曹 | 汉 | 公元220年 (黄初元年) |
公元266年 (咸熙二年) |
46年 | 魏文帝 曹丕 | 魏元帝 曹奂 | (表) (图) | |
蜀汉 | 刘 | 汉 | 公元221年 (章武元年) |
公元263年 (炎兴元年) |
42年 | 汉昭烈帝 刘备 | 汉怀帝 刘禅 | (表) (图) | |
东吴 | 孙 | 汉 | 公元222年 (黄武元年) |
公元280年 (天纪四年) |
58年 | 吴大帝 孙权 | 孙皓 | (表) (图) | |
晋朝 | 司马 | 汉 | 公元266年 (泰始元年) |
公元420年 (元熙二年) |
153年 | 晋武帝 司马炎 | 晋恭帝 司马德文 | (表) (图) | |
西晋 [注 20] |
司马 | 汉 | 公元266年 (泰始元年) |
公元316年 (建兴四年) |
50年 | 晋武帝 司马炎 | 晋愍帝 司马邺 | (表) (图) | |
东晋 [注 20] |
司马 | 汉 | 公元317年 (建武元年) |
公元420年 (元熙二年) |
103年 | 晋元帝 司马睿 | 晋恭帝 司马德文 | (表) (图) | |
十六国 [注 21] |
— | — | 公元304年 | 公元439年 | 135年 | — | — | (表) | |
汉赵 | 刘 [注 22] |
匈奴 | 公元304年 (元熙元年) |
公元329年 (光初十二年) |
25年 | 汉光文帝 刘渊 | 刘曜 | (表) (图) | |
成汉 | 李 | 氐 | 公元304年 (建兴元年) [注 23] |
公元347年 (嘉宁二年) |
43年 [注 23] |
成武帝 李雄 [注 23] |
李势 | (表) (图) | |
后赵 | 石 | 羯 | 公元319年 (太和元年) |
公元351年 (永宁二年) |
32年 | 赵明帝 石勒 | 石祗 | (表) (图) | |
前凉 | 张 | 汉 | 公元320年 (建兴五年) |
公元376年 (升平二十年) |
56年 | 凉成王 张茂 | 张天锡 | (表) (图) | |
前燕 | 慕容 | 鲜卑 | 公元337年 | 公元370年 (建熙十一年) |
33年 | 燕文明帝 慕容皝 | 燕幽帝 慕容𬀩 | (表) (图) | |
前秦 | 苻 [注 24] |
氐 | 公元351年 (皇始元年) [注 25] |
公元394年 (延初元年) |
43年 [注 25] |
秦景明帝 苻健 [注 25] |
苻崇 | (表) (图) | |
后燕 | 慕容 [注 26] [注 27] |
鲜卑 [注 27] |
公元384年 (燕元元年) |
公元409年 (正始三年) [注 28] |
25年 [注 28] |
燕成武帝 慕容垂 | 燕昭文帝 慕容熙 或 燕惠懿帝 高云 [注 29] |
(表) (图) | |
后秦 | 姚 | 羌 | 公元384年 (白雀元年) |
公元417年 (永和二年) |
33年 | 秦武昭帝 姚苌 | 姚泓 | (表) (图) | |
西秦 | 乞伏 | 鲜卑 | 公元385年 (建义元年) |
公元431年 (永弘三年) |
37年 [注 30] |
秦宣烈王 乞伏国仁 | 乞伏暮末 | (表) (图) | |
后凉 | 吕 | 氐 | 公元386年 (太安元年) |
公元403年 (神鼎三年) |
17年 | 凉懿武帝 吕光 | 吕隆 | (表) (图) | |
南凉 | 秃发 | 鲜卑 | 公元397年 (太初元年) |
公元414年 (嘉平七年) |
17年 | 武威武王 秃发乌孤 | 凉景王 秃发傉檀 | (表) (图) | |
北凉 | 沮渠 [注 31] |
卢水胡 [注 31] |
公元397年 (神玺元年) |
公元439年 (承和七年) |
42年 | 段业 | 凉哀王 沮渠牧犍 | (表) (图) | |
南燕 | 慕容 | 鲜卑 | 公元398年 (燕平元年) |
公元410年 (太上六年) |
12年 | 燕献武帝 慕容德 | 慕容超 | (表) (图) | |
西凉 | 李 | 汉 | 公元400年 (庚子元年) |
公元421年 (永建二年) |
21年 | 凉武昭王 李暠 | 李恂 | (表) (图) | |
胡夏 | 赫连 [注 32] |
匈奴 | 公元407年 (龙昇元年) |
公元431年 (胜光四年) |
24年 | 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 | 赫连定 | (表) (图) | |
北燕 | 冯 [注 33] |
汉 [注 33] |
公元407年 (正始元年) [注 34] |
公元436年 (太兴六年) |
29年 [注 34] |
燕惠懿帝 高云 [注 29] 或 燕文成帝 冯跋 |
燕昭成帝 冯弘 | (表) (图) | |
北朝 | — | — | 公元386年 | 公元581年 | 195年 | — | — | (表) | |
北魏 | 拓跋 [注 35] |
鲜卑 | 公元386年 (登国元年) |
公元535年 (永熙三年) |
149年 | 魏道武帝 拓跋珪 | 魏孝武帝 元修 | (表) (图) | |
东魏 | 元 [注 36] |
鲜卑 | 公元534年 (天平元年) |
公元550年 (武定八年) |
16年 | 魏孝静帝 元善见 | 魏孝静帝 元善见 | (表) (图) | |
西魏 | 元 [注 37] |
鲜卑 | 公元535年 (大统元年) |
公元557年 | 22年 | 魏文帝 元宝炬 | 魏恭帝 拓跋廓 | (表) (图) | |
北齐 | 高 | 汉 | 公元550年 (天保元年) |
公元577年 (承光元年) |
27年 | 齐文宣帝 高洋 | 高恒 | (表) (图) | |
北周 | 宇文 | 鲜卑 | 公元557年 | 公元581年 (大定元年) |
24年 | 周孝闵帝 宇文觉 | 周静帝 宇文阐 | (表) (图) | |
南朝 | — | — | 公元420年 | 公元589年 | 169年 | — | — | (表) | |
刘宋 | 刘 | 汉 | 公元420年 (永初元年) |
公元479年 (昇明三年) |
59年 | 宋武帝 刘裕 | 宋顺帝 刘准 | (表) (图) | |
南齐 | 萧 | 汉 | 公元479年 (建元元年) |
公元502年 (中兴二年) |
23年 | 齐高帝 萧道成 | 齐和帝 萧宝融 | (表) (图) | |
梁朝 | 萧 | 汉 | 公元502年 (天监元年) |
公元557年 (太平二年) |
55年 | 梁武帝 萧衍 | 梁敬帝 萧方智 | (表) (图) | |
陈朝 | 陈 | 汉 | 公元557年 (永定元年) |
公元589年 (祯明三年) |
32年 | 陈武帝 陈霸先 | 陈叔宝 | (表) (图) | |
隋朝 | 杨 [注 38] |
汉 | 公元581年 (开皇元年) |
公元619年 (皇泰二年) |
38年 | 隋文帝 杨坚 | 隋恭帝 杨侗 | (表) (图) | |
唐朝 | 李 [注 39] |
汉 | 公元618年 (武德元年) |
公元907年 (天祐四年) |
274年 [注 40] |
唐高祖 李渊 | 唐哀帝 李柷 | (表) (图) | |
武周 | 武 | 汉 | 公元690年 (天授元年) |
公元705年 (神龙元年) |
15年 | 周圣神帝 武曌 | 周圣神帝 武曌 | (表) (图) | |
五代 | — | — | 公元907年 | 公元960年 | 53年 | — | — | (表) | |
后梁 | 朱 | 汉 | 公元907年 (开平元年) |
公元923年 (龙德三年) |
16年 | 梁太祖 朱温 | 朱友贞 | (表) (图) | |
后唐 | 李 [注 41] [注 42] [注 43] |
沙陀 [注 43] |
公元923年 (同光元年) |
公元937年 (清泰三年) |
14年 | 唐庄宗 李存勗 | 李从珂 | (表) (图) | |
后晋 | 石 | 沙陀 | 公元936年 (天福元年) |
公元947年 (开运三年) |
11年 | 晋高祖 石敬瑭 | 晋出帝 石重贵 | (表) (图) | |
后汉 | 刘 | 沙陀 | 公元947年 (天福十二年) |
公元951年 (乾祐四年) |
4年 | 汉高祖 刘知远 | 汉隐帝 刘承祐 | (表) (图) | |
后周 | 郭 [注 44] |
汉 | 公元951年 (广顺元年) |
公元960年 (显德七年) |
9年 | 周太祖 郭威 | 周恭帝 柴宗训 | (表) (图) | |
十国 | — | — | 公元907年 | 公元979年 | 62年 | — | — | (表) | |
前蜀 | 王 | 汉 | 公元907年 (天复七年) |
公元925年 (咸康元年) |
18年 | 蜀高祖 王建 | 王衍 | (表) (图) | |
杨吴 | 杨 | 汉 | 公元907年 (天祐四年) [注 45] |
公元937年 (天祚三年) |
30年 [注 45] |
吴烈祖 杨渥 [注 45] |
吴睿帝 杨溥 | (表) (图) | |
马楚 | 马 | 汉 | 公元907年 | 公元951年 (保大九年) |
44年 | 楚武穆王 马殷 | 马希崇 | (表) (图) | |
吴越 | 钱 | 汉 | 公元907年 (天祐四年) |
公元978年 (太平兴国三年) |
71年 | 吴越太祖 钱镠 | 秦忠懿王 钱俶 | (表) (图) | |
闽 | 王 [注 46] |
汉 | 公元909年 (开平三年) |
公元945年 (天德三年) |
36年 | 闽太祖 王审知 | 天德帝 王延政 | (表) (图) | |
南汉 | 刘 | 汉 | 公元917年 (乾亨元年) |
公元971年 (大宝十四年) |
54年 | 汉高祖 刘䶮 | 刘𬬮 | (表) (图) | |
荆南 | 高 [注 47] |
汉 | 公元924年 (同光二年) |
公元963年 (建隆四年) |
39年 | 楚武信王 高季兴 | 高继冲 | (表) (图) | |
后蜀 | 孟 | 汉 | 公元934年 (明德元年) |
公元965年 (广政二十八年) |
31年 | 蜀高祖 孟知祥 | 楚恭孝王 孟昶 | (表) (图) | |
南唐 | 李 [注 48] |
汉 | 公元937年 (昇元元年) |
公元976年 | 37年 | 唐烈祖 李昪 | 李煜 | (表) (图) | |
北汉 | 刘 [注 49] |
沙陀 [注 49] |
公元951年 (乾祐四年) |
公元979年 (广运六年) |
28年 | 汉世祖 刘旻 | 汉英武帝 刘继元 | (表) (图) | |
辽朝 | 耶律![]() |
契丹 | 公元916年 (神册元年) [注 50] |
1125年 (保大五年) |
209年 [注 50] |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 辽天祚帝 耶律延禧 | (表) (图) | |
西辽 | 耶律![]() [注 51] |
契丹 [注 51] |
1124年 (延庆元年) [注 52] |
1218年 | 94年 [注 52] |
辽德宗 耶律大石 | 屈出律 | (表) (图) | |
宋朝 | 赵 | 汉 | 公元960年 (建隆元年) |
1279年 (祥兴二年) |
319年 | 宋太祖 赵匡胤 | 赵昺 | (表) (图) | |
北宋 [注 53] |
赵 | 汉 | 公元960年 (建隆元年) |
1127年 (靖康二年) |
167年 | 宋太祖 赵匡胤 | 宋钦宗 赵桓 | (表) (图) | |
南宋 [注 53] |
赵 | 汉 | 1127年 (建炎元年) |
1279年 (祥兴二年) |
152年 | 宋高宗 赵构 | 赵昺 | (表) (图) | |
西夏 | 嵬名 𗼨𗆟 |
党项 | 1038年 (天授礼法延祚元年) |
1227年 (宝义二年) |
189年 | 夏景宗 李元昊 | 李𪾢 | (表) (图) | |
金朝 | 完颜![]() |
女真 | 1115年 (收国元年) |
1234年 (天兴三年) |
119年 |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 完颜承麟 | (表) (图) | |
元朝 | 孛儿只斤 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
蒙古 | 1271年 (至元八年) [注 55] |
1368年 (至正二十八年) |
97年 [注 55] |
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 | 元惠宗 孛儿只斤·妥懽贴睦尔 | (表) (图) | |
北元 | 孛儿只斤 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注 56] |
蒙古 [注 56] |
1368年 (至正二十八年) |
1388年 (天元十年) [注 57] |
20年 [注 57] |
元惠宗 孛儿只斤·妥懽贴睦尔 | 天元帝 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注 57] |
(表) (图) | |
明朝 | 朱 | 汉 | 1368年 (洪武元年) |
1644年 (崇祯十七年) |
276年 | 洪武帝 朱元璋 | 崇祯帝 朱由检 | (表) (图) | |
南明 | 朱 | 汉 | 1644年 (崇祯十七年) |
1662年 (永历十六年) [注 58] |
18年 [注 58] |
弘光帝 朱由崧 | 永历帝 朱由榔 [注 58] |
(表) (图) | |
后金 | 爱新觉罗 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
女真 [注 59] |
1616年 (天命元年) |
1636年 (天聪十年) |
20年 |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 (表) (图) | |
清朝 | 爱新觉罗 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
满洲 | 1636年 (崇德元年) |
1912年 (宣统三年) [注 60][注 61] |
276年 |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 宣统帝 爱新觉罗·溥仪 | (表) (图) |
※纳入标准
本列表仅显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王朝。然而,中国历史地理学所划定的地理范围内亦有诸多未被纳入该列表的世袭君主制政权,如:
- 封建制度下所存在的世袭诸侯国(邓国、霍国、楚国、义渠国等);
- 羁縻制度及土司制度下所存在的世袭政权(播州土司、水东土司、永宁土司、赞拉土司等);
- 统治地理范围较小的割据世袭政权(南越、吐谷浑、大理、东宁等);
- 存在时间较短的割据世袭政权(翟魏、后辽、陈汉、顺朝等);
- 曾统治与“中国”在历史上或现今有政治或文化关联地域的跨区域政权(柔然、吐蕃、渤海、喀喇汗国等)。
据中国历史地理学划定,清朝于1750年代至18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极盛领土范围均属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该地区以内所有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均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5]。清朝鼎盛时期疆域面积超越1300万平方公里,涵盖下列地区:
- 北含唐努乌梁海,与西伯利亚接壤;
- 东北至外兴安岭,包含库页岛,临日本海;
- 东南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临东海、太平洋;
- 南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临南海;
- 西南到达旺、南坎、江心坡;
- 西抵帕米尔高原;
- 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岸。
曾于某历史时期隶属中国政权的其他地区(朝鲜半岛部分区域、今越南中部及北部、中亚部分地区等)则涵盖于相应中国政权之历史内。
属于下列类别的王朝则被排除于本列表之外:
- 位于“中国”以外地区但具有中国血统的王朝(越南前李朝、暹罗吞武里王朝等);
- 曾统治位于“中国”以外地区之中华朝贡国的王朝(越南丁朝、琉球群岛第一尚氏王朝等);
- 史上曾以“中国”、“中华”或“小中华”自居但位于“中国”以外地区的王朝(朝鲜半岛朝鲜王朝、越南阮朝等);
- 曾统治位于“中国”以外地区之中国化国家的王朝(朝鲜半岛百济王朝、越南后黎朝等)。
中国朝代之并称
在中国各朝代中,有一些朝代由于相似或者历史上的连续而被并列在一起,成为一个历史时期。
- 诸夏
- 泛指中原诸侯国;最初用于表示与周朝同姓、姻亲与受功的诸侯,后来广义成为中原诸侯国的代称
- 先秦
- 秦朝以前的历史。
注释
- ↑ 虽然多数学者将夏朝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统王朝,多部史籍如《尚书》与《史记》都提及在夏朝之前仍存有两个王朝,即“唐”和“虞”。其中,前者亦被称作“古唐”以区分其他名称为“唐”的王朝。倘若这两个王朝被证实,禹则不是中国世袭统治的开创者。
- ↑ 1906年,清朝在取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的支持后正式准备立宪。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原定十年后正式实行立宪。1911年11月13日,清朝在辛亥革命的大环境下颁布具有宪法意义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君主之权为其限制,故可视为中国君主立宪制之确立。然而,清朝仅在三个月后便覆灭。
- ↑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外戚干政的案例。权利极大与威望极高的外戚可通过逼迫君主“禅让”以取得皇位或王位,造成王朝更替。例如:新朝的王莽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而孝元皇后又是汉元帝刘奭之皇后。
- ↑ 傅斯年、黄仁宇等学者主张“中华帝国三元论”,即中国历史上曾存有三大帝国。“中华第一帝国”肇于秦朝,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刘宋、南齐、梁朝,至陈朝而终;“中华第二帝国”始于北魏,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至南宋而亡;“中华第三帝国”源于辽朝、含金朝、元朝、明朝,至清朝为止。若采纳上述观点,“中华帝国”则不仅限于指代大一统王朝。
- ↑ 按照现代史学惯例,本页面所提及的“元朝”特指位于中国的政权。然而,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所定之中国式国号“大元”本应是整个蒙古帝国的正式称号。即便如此,因蒙古帝国实际已分裂且组成部分之间互不统属,现代学者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元朝”定义。
- ↑ 本列表显示的名号为历史学给予的称谓,不应与各朝正式确立的国号混淆。同一王朝亦可有多个历史学称谓。
- ↑ 虽然中国历史学通常将某王朝之统治家族归类为某一民族,部分中国君主却具有多民族血统。例如:学者大多视清朝为满洲族所建之王朝,但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实为满汉混血,其汉族血统源自其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 ↑ 本列表显示的开国君主为王朝实际开创者。然而,中国历史上亦有统治家族的先前成员被追尊为君主的案例。例如:后晋实际建立者为晋高祖石敬瑭,但后晋皇室正式追尊先前四位成员为皇帝,其中辈分最大的是被追封庙号为“靖祖”和谥号为“孝安皇帝”的石璟。
- ↑ 夏朝统治家族为“姒”姓,“夏后”氏。
- ↑ 10.0 10.1 10.2 10.3 10.4 周召共和以前的年份均出自夏商周断代工程。
- ↑ 11.0 11.1 11.2 据汉代史学家刘歆推算,夏朝的统治始于公元前2205年,终于公元前1766年,历时399年(不含“无王时期”)。
- ↑ 夏朝的统治曾被羿与寒浞打断,共长约40年,史称“无王时期”。历史材料对于夏朝空位期的起始和结束年份说法不一。中国历史学并无对空位期以前的夏朝与复国后的夏朝做出名号上的区分。相是夏朝短暂亡国前的最后一位君主,而少康则是复国后的首位。
- ↑ 13.0 13.1 13.2 据汉代史学家刘歆推算,商朝的统治始于公元前1766年,终于公元前1122年,历时644年。
- ↑ 14.0 14.1 西周与东周统称为“周朝”。
- ↑ 15.0 15.1 据汉代史学家刘歆推算,西周的统治始于公元前1122年,终于公元前771年,历时351年。
- ↑ 秦朝统治家族为“嬴”姓,“赵”氏。
- ↑ 17.0 17.1 17.2 17.3 部分学者视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称“汉王”为西汉与汉朝之始。若以此观点,西汉享国215年,汉朝享国共410年。
- ↑ 18.0 18.1 西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 ↑ 刘婴在王莽摄政期间称“皇太子”,并未正式登基为帝。西汉最后一位正式登基的君主是汉平帝刘衎。
- ↑ 20.0 20.1 西晋与东晋统称为“晋朝”。
- ↑ 十六国亦称作“五胡十六国”,但并非所有计入十六国之列的王朝均由“五胡”所统治。
- ↑ 汉赵统治家族本姓“挛鞮”,于汉赵建立前改姓“刘”。
- ↑ 23.0 23.1 23.2 部分学者视公元303年(建初元年)成景帝李特定年号“建初”为成汉之始。若以此观点,成汉建立者为成景帝,享国44年。
- ↑ 前秦统治家族本姓“蒲”,秦惠武帝苻洪于公元349年前秦建立前改姓“苻”。
- ↑ 25.0 25.1 25.2 部分学者视公元350年秦惠武帝苻洪称“三秦王”为前秦之始。若以此观点,前秦建立者为秦惠武帝,享国44年。
- ↑ 由于兰汗非出自慕容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27.0 27.1 燕惠懿帝高云为高句丽族,本姓“高”,后被慕容氏抚养。因此,燕惠懿帝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28.0 28.1 据燕惠懿帝高云的王朝归属,后燕灭亡年份可为公元407年(建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国23年或25年。
- ↑ 29.0 29.1 据不同学者的划分,燕惠懿帝高云可被视为后燕末代君主或北燕开国之君。
- ↑ 公元400年(太初十三年),西秦亡于后秦。公元409年(更始元年),西秦复国。中国历史学并无对公元400年以前的西秦与复国后的西秦做出名号上的区分。秦武元王乞伏乾归是西秦短暂亡国前的最后一位君主,亦是复国后的首位。
- ↑ 31.0 31.1 段业为汉族。因此,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胡夏统治家族本姓“挛鞮”,于胡夏建立前改姓“刘”,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又于公元413年胡夏建立后改姓“赫连”。
- ↑ 33.0 33.1 燕惠懿帝高云为高句丽族,本姓“高”,后被慕容氏抚养。因此,燕文成帝冯跋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34.0 34.1 据燕惠懿帝高云的王朝归属,北燕建立年份可为公元407年(正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国29年或27年。
- ↑ 北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北魏建立后改姓“元”。
- ↑ 东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东魏建立前改姓“元”。
- ↑ 西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西魏建立前改姓“元”,魏恭帝拓跋廓又于公元554年西魏建立后复姓“拓跋”。
- ↑ 隋朝统治家族本姓“杨”,西魏赐姓“普六茹”,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0年隋朝建立前复姓“杨”。
- ↑ 唐朝统治家族本姓“李”,西魏赐姓“大野”,于公元580年唐朝建立前复姓“李”。
- ↑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唐朝亡于武周。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唐朝复国。中国历史学并无对公元690年以前的唐朝与复国后的唐朝做出名号上的区分。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短暂亡国前的最后一位君主,而唐中宗李显则是复国后的首位。
- ↑ 后唐统治家族本姓“朱邪”,唐献祖李国昌于公元869年后唐建立前改姓“李”。
- ↑ 唐明宗李嗣源本无姓,后被李氏抚养。因此,唐明宗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43.0 43.1 李从珂为汉族,本姓“王”,后被李氏抚养。因此,李从珂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周世宗柴荣本姓“柴”,后被郭氏抚养。因此,周世宗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45.0 45.1 45.2 部分学者视公元902年(天复二年)吴太祖杨行密称“吴王”为杨吴之始。若以此观点,杨吴建立者为吴太祖,享国35年。
- ↑ 由于朱文进非出自王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荆南统治家族本姓“高”,楚武信王高季兴后改姓“朱”,又于荆南建立前复姓“高”。
- ↑ 南唐统治家族本姓“李”,唐烈祖李昪后改姓“徐”,又于公元939年南唐建立后复姓“李”。
- ↑ 49.0 49.1 汉英武帝刘继元为汉族,本姓“何”,后被刘氏抚养。因此,汉英武帝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50.0 50.1 部分学者视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获选为契丹族部落联盟首领为辽朝之始。若以此观点,辽朝享国218年。
- ↑ 51.0 51.1 屈出律为乃蛮族,本无姓。由于屈出律非出自耶律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52.0 52.1 部分学者视1132年辽德宗耶律大石称“菊儿汗”为西辽之始。若以此观点,西辽享国86年。
- ↑ 53.0 53.1 北宋与南宋统称为“宋朝”。
- ↑ 西夏统治家族本姓“拓跋”,唐朝与宋朝分别赐姓“李”和“赵”,夏景宗李元昊于1032年西夏建立前改姓“嵬名”。
- ↑ 55.0 55.1 部分学者视1260年(中统元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登基为大蒙古国大汗及定年号“中统”为元朝之始。若以此观点,元朝享国108年。
- ↑ 56.0 56.1 绰罗斯·也先为瓦剌族。由于绰罗斯·也先非出自孛儿只斤氏,他的即位并非正常的世袭继承。
- ↑ 57.0 57.1 57.2 中国历史学通常以1388年(天元十年)或1402年北元取消“大元”国号作为其终结年份。然而,部分学者将1388年或1402年至1635年间的蒙古族政权(《明史》称之为“鞑靼”)视为北元的直接延续。若以1402年为北元终结年份,北元享国34年,其末代君主为兀雷帖木儿汗孛儿只斤·鬼力赤;若以1635年为北元终结年份,北元享国267年,其末代君主为孛儿只斤·额尔克孔果尔。
- ↑ 58.0 58.1 58.2 部分学者视1664年定武帝政权覆灭为南明之终结。若以此观点,南明末代君主为定武帝,享国20年。然而,史学界对于定武帝(学者推测其姓名为“朱亶塉”或“朱本𫟷”,其统治时期为1646年至1664年)是否是真实人物及其确切身份尚存争议。
- ↑ 1635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女真族更名为“满洲族”。
- ↑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允许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退位后仍可保留“大清皇帝”尊号并享有其他优待条件,北京紫禁城内仍以“宣统”年号纪年,故形成逊清皇室小朝廷。该朝廷存在于1912年至1924年间,直至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才被废除。
- ↑ 清朝于1917年(宣统九年)7月1日至7月12日短暂复辟,为张勋所领导,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复辟。由于此事件短暂并以失败告终,故通常不被视为清朝历史的一部分。
- ↑ 1374年,明太祖沿用元朝征东元帅府管理东北,藏区置乌斯藏和朵甘两个都司。1411年,明成祖在黑龙江江口设奴儿干都司来管辖外兴安岭以南各部,大宁都司直辖的内蒙古部分设置兀良哈三卫,据《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明疆土变化:“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至明末时,辽东都司也沦陷于清朝政权,清初先后并入蒙古和新疆等地,故描述上才将明清合称“奠定现代的中国疆域”。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杨联陞 著,陈国栋 译:〈国史诸朝兴衰刍论〉(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