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列表列举了由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文化,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以考古文化年表列出。
考古文化年表
|

|
中国考古学研究一般是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遗址开始。在研究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先后有多种认知学说诞生与推翻[a]。本表的文化区分采用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区系学说,即“六大区系说”(苏秉琦)、“相互作用圈说”(张光直)与“多元一体说”(李学勤、费孝通、严文明)等等学说的结合[1][5]。本表的年代时间均为公元前(BC),采用碳14定年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文化之间的关系均为大略的相对关系,会随后续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而更新与修正。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类经济文化区: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流域、海河与辽河等流域形成数个“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而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长江流域形成数个“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这些农业区陆续发展出六大文化区系与两个分离自中原区的亚文化区系,总共为八大文化区系。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外围,北至长城以北地区、东北平原、南至华南亚热带到热带地区、西至新疆与青藏高原等地区,大多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为辅,也形成数个“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八大文化区系构成重瓣花朵的内圈花瓣,外围其他文化区系构成重瓣花朵的外圈花瓣。
- 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八大文化区系):
- 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八大文化区系):
-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外围其他文化区系):
而时间分区的部分,依据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和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发展程度的早晚,中国新石器时代又可分成:
-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0000 - 前7000年)
-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7000 - 前5000年)
-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 - 前3500年)
- 中国铜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3500 - 前2000年,可不归属新石器时代)
全面进入中国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后,又有如下的上古时代:
- 夏代:二里头时期(疑为夏朝)
- 商代:二里岗时期至小双桥时期(疑为商朝早中期),殷墟时期(商朝晚期,出现明确文字“甲骨文”而进入信史时代)
- 周代:西周时期(其中出现明确纪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本表还列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含西楚)、直至西汉为止。
总之,中国耕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数个经济文化区系齐头并进,互向交流,逐渐由多元文化走向以中原区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最后逐渐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6]。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南征北讨后成为政治上统一中国本土,历经西汉七国之乱与汉武帝南征北讨后才逐渐融合成文化统一的中国。
注意事项
仙人洞、 吊桶环 遗址 12000-8700 |
| |
中原龙山 王油坊 (造律台) {舜?、有虞?} 2300-2000 |
| |
红山 4700-2900 富河 4000-2900 |
| |
{西瓯、 雒越} |
| |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
上蔡 {蔡国} 平粮台 {陈国} |
|
<东周春秋> 770-403 |
| |
<东周战国> 402-221 |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时间线
时间 | 文化命名 | 位置 | 说明 |
---|---|---|---|
前12000 - 前7000年 | 万年仙人洞上层 | 江西上饶万年县 | |
前8500年-前7700年 | 南庄头遗址 | 华北地区(保定市) | |
前7500年-前6100年 | 彭头山文化 | 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 |
前7000年-前5000年 | 裴李岗文化 | 河南中西部地区 | |
前6500年-前5500年 | 后李文化 | 山东 | |
前6200年-前5400年 | 兴隆洼文化 | 内蒙古-辽宁交界 | |
前6000年-前5500年 | 磁山文化 | 河北南部 | |
前5800年-前5400年 | 大地湾文化 | 甘肃及陕西西部 | |
前5500年-前4800年 | 新乐文化 | 辽河下游 | |
前5400年-前4500年 | 赵宝沟文化 | 内蒙古和河北北部的滦河流域 | |
前5300年-前4100年 | 北辛文化 | 山东 | |
前5000年-前4500年 | 河姆渡文化 | 浙江余姚和舟山 | 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纪录 |
前5000年-前3000年 | 大溪文化 | 三峡地区 | |
前5000年-前3000年 | 马家浜文化 | 太湖地区 | |
前5000年-前3000年 | 仰韶文化 | 陕西、河南及山西 | 中国最早发现之新石器遗址,又称彩陶文化,出现陶文(或陶符,是中国文字先驱) |
前4700年-前2900年 | 红山文化 | 内蒙古、辽宁、河北 | |
前4100年-前26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山东、安徽、河南及江苏北部 | 出现陶文(或陶符,是中国文字先驱) |
前4000年-前3300年 | 崧泽文化 | 太湖地区 | |
前3400年-前2250年 | 良渚文化 | 长江三角洲 | |
前3100年-前2700年 | 马家窑文化 | 甘肃及青海的黄河上流。 | 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 |
前3100年-前2700年 | 屈家岭文化 | 湖北及河南省长江中游 | |
前3000年-前2000年 | 龙山文化 | 黄河中下流 | |
前2800年-前2000年 | 宝墩文化 | 成都平原 | |
前2500年-前2000年 | 石家河文化 | 汉江中下游地区 | |
前1900年-前1200年 | 马桥文化 | 太湖地区 |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戴向明. 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20, 3. ISSN 0453-2902. OCLC 637487525.
- ↑ 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 ↑ 由区系类型到一般进化论(《“新中原中心论”的学术史解析》)
- ↑ “ 重 瓣 花 朵 ”与“ 多 元 一 体 ”) (PDF). [2020-10-01].
- ↑ 严文明(科学出版社,2000年):《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
- ↑ 高明士等(2007年):《中国通史》第一章〈中华文明的形成〉,第二节〈聚落与耕文明的形成〉,第10页。
参考资料
- Chang Kwang-chih(张光直),《中国古代的考古学》,耶鲁大学出版社:纽黑文,1986(第四版修订),ISBN 0-300-03784-8.(英文)
- Michael Loewe(夏含夷), en Edward L. Shaughnessy(鲁惟一) (ed.)《剑桥古代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公元前22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 1999,ISBN 0-521-47030-7.(英文)
- Charles Higham,《东南亚的青铜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96,ISBN 0-521-49660-8.(英文)
- Li Liu(刘莉),《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2004,ISBN 0-521-81184-8.(英文)
- Maisels, Charles Keith,《旧世界的早期文明: 埃及、莱万特、美索布达尼亚、印度和中国》,Routledge:伦敦 1999,ISBN 0-415-10976-0.(英文)
- Scarre, Chris (ed.),《人类的过去:世界史前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Thames & Hudson: 伦敦 2005,ISBN 0-500-28531-4.(英文)
- 第7章,Higham, Charles,《亚洲东部的农业发展及影响》,p.234-264.
- 第15章,Higham, Charles,《东亚和东南亚的完整社会》,p.552-594
- 《从神话到历史 神话时代到夏王朝》,宫本一夫 著,郭清华 译,日本讲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ISBN 978-957-05-3166-4
- 《先秦城邑考古 上下》,许宏 著,金城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ISBN 978-7-5151-0624-3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 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154-167,ISBN 7-305-00259-3.
- 平势隆郎(2018年):《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殷商与春秋战国时代》〈第一章 本书探讨的时代〉,第37页-第38页
- 许倬云(2020年):《西周史》〈第一章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第58页-第96页
- 黄铭崇(2017年):越人哀歌——重写一个“鲁蛇”历史的可能性(上)
- 黄铭崇(2017年):越人哀歌——重写一个“鲁蛇”历史的可能性(下)
-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王迅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1-02181-1
- 《金门移民适应与迁移调查研究(史前期)》,郭素秋 著,内政部营建署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研究报告
- 《岭南文明进程的考古学观察》,卜工 著,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中原青铜文化在长江流域融入华夏一统文化体系中的作用,李伯谦 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长江中游的先秦文化,万全文 著,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
-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王惠德 著,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江南对虎神的崇拜来源——兼探虎方之地望, 郭静云 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
- 赣江流域商时期文化格局变迁,王昌月 著,《江汉考古》2019年2期
- 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 韩建业 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 著,《燕京学报》新十四期 2003年5月
-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东北地区的生业初探,袁靖 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 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生业方式研究,郭艳秋 著,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7期
-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年第2期。
- 韩建业:《石峁人群族属探索》,《文物春秋》 2019年4期
- 段天璟:《考古学的中国深度:张忠培先生的文化演进论》,《东南文化》2018年第3期。
- 段渝、刘弘:《西南夷青铜文化及其文明的起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新疆地区的生业研究,董宁宁 著,《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 《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邵会秋 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ISBN 978-7-03-058710-7
- 娜塔莉亚·策德诺娃(Natalia Tsydenova)、包桂红:《简述蒙古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草原文物,2015年2期
- 刘瑞、艾婉乔纪录,娜塔莉亚·策德诺娃演讲,外贝加尔、蒙古的新石器时代及早期玉器研究:俄罗斯学者北大讲座纪要 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11-09
- 《Yamnaya-like Chemurchek links Afanasievo with Iron Age Tocharians》 March 26, 2020
- 郭物:《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考古》2012 年第 4 期 第 56-6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