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讀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4年4月6日 (六) 09:26 由 柳麟谔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Cat-a-lot:分类间移动:从Category:韓語Category:朝鲜语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吏讀
19世紀吏讀書籍《儒胥必知
韓語名稱
諺文리두(北) · 이두(南)[1]
漢字吏读
文觀部式Ridu, Idu
馬-賴式Ridu, Idu

吏讀北韓讀作:리두南韓讀作:이두),是以漢字表記韓語(韓語)的一種方法。別名有吏頭吏書吏道吏刀吏吐等。三國時代開始使用,直至西元十九世紀末。是研究古代韓語的資料之一。

概說

廣義上吏讀又包含「鄉札」、「口訣」等,指代所有使用漢字紀錄韓語的方法。狹義上指「吏讀文」中使用的韓語的漢字表記法。「吏讀文」主要指官府的行政文書中使用漢字表記的散文,而類似文體的民間文章也可稱為「吏讀文」。此處主要敘述狹義的「吏讀」。

吏讀的形成時期尚不明確,但據推測大致始於三國時代,至統一新羅時代確立。有的文獻資料記載吏讀為新羅人薛聰所創,但並無充足的證據證明此事,薛聰可能僅為當時的表記法的整理者。

表記法

吏讀文之中名詞、動詞詞根等實義部分使用漢字,表示語法功能的部分主要使用吏讀。但名詞、動詞部分也有使用吏讀的例子。朝鮮半島剛傳入漢字的一段時間使用正規的漢文,但其後出現了按韓語語序排列漢字的「誓記體」(서기체)模擬漢文。可以認為在此種模擬漢文中補充語法要素後,即形成吏讀。

吏讀之中出現的漢字讀法主要是從古代傳承的習慣讀法,但也存在不同於中世韓語的吏讀特有的讀法。例如,表示處格(韓語的一種)的「良中」(-아ᄒᆡ),中世韓語為「-애/-에」。

以下為出現於《養蠶經驗撮要》(1415年)中的吏讀用例:

  • 漢文:蠶阳物,大恶水,故食而不饮。
  • 吏讀文(下劃線部份為吏讀):阳物是乎等用良,水气厭却,桑叶喫破为遣,饮水不冬(漢語直譯:蠶為陽物,因而厭卻水氣,喫破桑葉,而不飲水。)
  • 將吏讀部分替換為諺文(現代式拼法):蠶딴 阳物이온들쓰아,水气을 厭却,桑叶뿐 喫破하고,饮水안들。
  • 對訓讀的漢字也標註:누에므로, 어해, 고, 마시지않는다.

相關條目

腳註

  1. 前為朝鮮讀法,後為南韓讀法。

參考文獻

  • 小倉進平(1929;1974) 《郷歌及び吏読の研究》, 《小倉進平著作集》, 京都大學國文學會
  • 남풍현(Nam Pung-hyeon)(2000),《吏讀研究》,太學社
  • 李基文(1998),《新訂版 國語史概說》,太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