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唐音
假名とうおん・とういん
平文式罗马字Tōon, Tōin

唐音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类。广义的“唐音”(唐宋音)指镰仓时代以后直至近代传入日本的汉字音,也就是明清时期的南方标准语“南京官话”。包含室町时代传入的“宋音”与狭义的“唐音”,即江户时代(明清)传入的汉字音。“唐音”的“唐”与“吴音”的“吴”和“汉音”的“汉”一样,并非指朝代,而是对中国的泛称。本文以论述狭义的唐音为主。

概说

江户时代传入的“唐音”与之前的“宋音”一样,主要限于佛典诵读及学问研究等,对一般用语的影响很小,仅限于特定的词语。唐音内部尚有不同的系统。

就来源而言,大体分为以下三系。第一是隐元隆琦(福州府福清县人)于承应三年(1654)渡日后建立的黄檗宗所传承的用于诵读清规的明朝音。第二是延宝五年(1677)渡日的曹洞宗心越派开祖心越兴俦(杭州人)所传的清规和琴谱(明乐)的诵读音。第三是江户时代的汉语学者冈岛冠山(1674-1728)及韵镜学者文雄(1700-1763)等研究者通过长崎的通事(翻译官)等所学的中国音。有坂秀世氏将此三类分别称为黄檗唐音、心越系唐音和译官系唐音。这些音皆主要源于明末清初的南京官话音。相比于镰仓时代的宋音反映出更新的音韵变化[来源请求]

学术的上所谓中世唐音(也称宋音)和近世唐音的区分如下。

  • 中世唐音是镰仓时代临济宗曹洞宗朗读佛典所用的音。
  • 近世唐音是江户时代黄檗宗与曹洞宗祇园寺派朗读佛典所用的音,也是长崎通事与汉学者学到的音。

唐音的特征

唐音由于母胎音的关系,带有明显的类似于现代官话吴语发音的特色。

声母

  • 1. 区别轻唇音f-和重唇音p-。原因是日语出现了半浊音 p-和半浊音符“゜”。如:
    • 轻唇音:フイ ハン フヮン ホン
    • 重唇音:ピイ ピイ ピイ パイ ポン ピツ
  • 2. 微母字声母脱落变为ア行音。如:
    • ウイ ウン ウン ワン
  • 3. 唐音中舌上音字和齿音字变为タ行音(相对宋音用サ行表示)。原因是江户时代チ、ツ等假名发音由塞音变为塞擦音。如:
    • 舌上音:ツン チョ ツン チイ
    • 正齿音:ツン ツエン ツイ チェン チョン
    • 齿头音:ツン ツウ ツアウ ツヲ ツヲン
  • 4. 疑母字声母脱落,原则上不变为ナ行音。如:
    • ユク ウイ エツ
  • 5. 晓母匣母字更多出现ハ行音。原因是江户时代日语ハ行音变为h-声母。如:
    • 晓母:ヒイ フウ ハイ ハン ホン
    • 匣母:ヒヤン ハン フウ フイ ハイ フイ

韵母

  • 1. 见组声母二等字以拗音表示。反映中国读音出现i介音。如:
    • キヤン キヤイ キャ キヤア キヤウ
  • 2. 臻摄的文痕等韵字以エン韵表示。如:
    • ヘン ヘン ウエン
  • 3. 梗摄二等入声字(陌韵)以エツ表示。如:
    • ベツ ベツ ケツ

甚至宕摄入声字也有的以エツ表示,如 阁ケツ。反映这些韵的韵腹为中母音。

  • 4. 职韵字以イキ/イ韵表示。如:
    • ギツ シツ ジ 

韵尾

  • 1. 继梗、曾、通诸摄之后,江摄、宕摄字韵尾亦变为-ン(宋音为-ウ)。如:
    • ヒヤン ツワン ラン タン ワン チヤン

例词

唐音的例词如下列举(此处一并列举可能为宋音的词)。

椅子(イス) 蒲團(フトン) 行燈(アンドン) 行腳(アンギャ) 餡(アン)

明(ミン) 清(シン) 普請(フシン) 白湯(パイタン) 石灰(シックイ) 饅頭(マンジュウ)

参见

参考文献

  • 李于麟唐诗选唐音,江户书肆嵩山房。
  • 沼本克明(1986),《日本汉字音の歴史》,东京堂
  • 陈彭年等撰,张氏重刊 《宋本广韵》,周祖谟校本
  • 张麟之,《韵镜》,张麟之子仪庆元丁巳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