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佛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巴利文梵语बोधि罗马化:bodhi),又译为,音译为菩提[1]合文𦬢𦬵佛教术语,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再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觉悟智慧[2]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遵从佛陀的经教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说法即成为阿罗汉,按大乘佛教的说法即成为佛,所以修证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字源

在梵语中,Bodhi是一个抽象名词。源自于动词字根 budh,字面意义为醒过来、醒觉、注意、知道或了解。巴利语动词 bujjhati,梵文动词bodhati (知道、了解)或 budhyate(了解)都来自这个字根。

一个已经觉悟的人,称为觉者,即是佛陀(Buddha),为阳性名词;其阴性形态 Buddhi,为能够觉醒的能力,即觉性,或智性。将菩提与心结合后的复合字菩提心,指的是能够成佛的心,希望成佛的心愿;觉悟的过程,称为buddhatva。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得名为菩提树梵文bodhivṛksa)。

佛教

觉是指对于四圣谛进行思惟之后,所获得的智慧[3]

在修行方法中,有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法

菩提之分类

三乘菩提

缘觉乘菩提、声闻乘菩提合称二乘菩提

禅宗

参考资料

  1. 《华严金师子章》卷1:“菩提,此云道也,觉也。”
  2. 释道心. 来自古印度佛陀时代的菩提叶. 佛教在线. 2008-07-08 [2008-10-20]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 《杂阿含经》卷15〈379经〉:“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