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轮回梵语संसार罗马化:Saṃsāra)是一种思想理论,认为生命会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断经历生死。在东方有例如印度教佛教道教承认这种思想,在欧洲有希腊的轮回哲学,例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和德鲁伊教;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则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感官所认识世界的延伸)。

各思想系统的解释

印度教

轮回起于《梵书》时代,成熟于《奥义书》,是流转之意。奥义书指出,轮回包摄三道,即天道、祖道、兽道。轮回是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再将三道扩展为六道四圣。

佛教

释迦牟尼佛说,轮回是一个过程,人过世以后,心“”会离开人的身体,经过一些过程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能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到达涅槃的境界就可摆脱轮回。《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这一过程中,一个人当下所存在的状态称为今生,前一个轮回的生命体称为前世,下一个称为来世或来生。

佛教主张,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的圣人(如大乘的圣位菩萨)之外,一切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佛教所认为的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类别,佛教称之为“六道”,而六道则是由“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所产生的类别。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也是另一生死的开始。如此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是所谓轮回生死。[1][2][3][4]

佛学而论,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对世间无常的真相无所了解、或因为对生命的实相不明了的无明,而产生种种导致不断生死的烦恼未能断尽,便辗转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或称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即“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否则无有脱出之期。

从佛教的修行内涵三乘菩提中共通之法,即解脱道智慧与修证道理来看,一世又一世不断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众生,一旦死去身心,便已不复存在于世间,但其中一定有一个能够串连三世轮回的生生灭灭最终达到不灭的真实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轮回观中,并不涉及灵魂之说,因为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谓的灵魂仍然是有情五蕴身,仍是会有寿命期限的、终究会消亡的、是无常的。佛教学者吕澂将其比喻为用蜡烛的火点燃另一根蜡烛,蜡烛的相续正如前世、今世、来世,而在其中轮回的祇有火,每根蜡烛上的火有关联性,但并非是同一团[5]

佛教中表现轮回运作方式的绘画称之为有轮,又可称为生命之轮、生死轮六道轮回图等。

道教

道教的传统教义讲求“长生不老”,自全真道吸收佛教的禅宗思想以来[6],也产生了例如佛教的轮回和转世观念,并对中国民间信仰影响至今。

例如古代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记载了文昌帝君神通过扶乩讲述自己从秦朝宋朝时所轮回转生为何人,有何作为等。在道教还有亡人落道的说法,是用术数的方式推断亡者下一世会落到哪一轮回道。

基督教

马太福音第17章10至13节:‘ 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们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 来?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要先来,以复兴所有事情。只是我告诉你们, 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 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著施洗的约翰。’

古希腊

俄耳甫斯教古希腊教派即拥有轮回转世观。

其他

参见:转世

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派伊斯兰教的部分神秘主义教派支持转世说,但对转世的观念没有形成类似于印度宗教的轮回观。

研究纪实

  • 美国医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调查了世界各地2500多个声称记得前世的孩子,出版了四卷本研究轮回案例的专著及《轮回与生物学》(《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等著作。他研究的结论是:轮回确实存在,人在2-5岁左右能够回忆起前世,在5岁以后就会逐渐忘记;前世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是胎记或先天缺陷的病因,人的喜好、行为特征以及恐惧症等都可能来源于前世。[7]
  • 曾任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的布莱恩·魏斯(Brian L. Weiss, M.D.)博士所著《前世今生》(英文版书名《Many Lives, Many Masters》[8])、《Same Soul, Many Bodies》[9]、《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10]等著作,记录了他执业生涯中的大量轮回案例。
  •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学习”节目(BBC Learning)摄制了关于探索轮回的纪录片《往世》(Previous Lives)[11]

参见

参考资料

  1.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P61,108自在语(第一集),圣严教育基金会
  2. 走出現代佛教誤區. 全方文化. : 22 (中文). 
  3. 國際藏學史導論. 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UW-EAL. 亚太政治哲学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6: 171. ISBN 978-986-91739-5-7 (中文). 
  4. 大西藏文化巡禮. 云龙丛刊. 云龙出版社. 2003: 427. ISBN 978-986-7938-23-7 (中文). 
  5. 吕澂. 谈壮飞 , 编.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第二讲 部派佛学. 第一节 佛学分派的经过. 如轮回就是当时的一个问题,轮回怎样从此身过渡到彼身?那先用“如火传薪”,给与解答。如有两只蜡烛,甲烛燃烧将尽传火给乙烛,乙烛则继续燃烧。人的轮回从此身过渡到彼身,情同于此。对于轮回的主体就像火一样,既不能说此火即是前火,也不能说与前火无关,又如业力不失当时也提出了问题,那先即以“如种有果”来回答。种果人种的是种子,而收获的是果子,如果偷窃树上的果子算不算犯法呢?能否说偷果非偷种,你种的是种子,我摘的是果子呢?当然不能。业力不失即如由种子终于得果实一样。 
  6. 福井文雅. 佛教與全真教的成立 (PDF). 中日第六次佛教学术会议论文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1996. 
  7. Ian, Stevenson.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Praeger. 1997: 2268 pp. ISBN 978-0-275-95282-2. 
  8.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The True Story of a Prominent Psychiatrist, His Young Patient, and the Past-Life Therapy That Changed Both Their Lives. 1988. ISBN 978-0671657864 (英语). 
  9. Same Soul, Many Bodies: Discover the Healing Power of Future Lives through Progression Therapy. 2005. ISBN 978-0743264341 (英语). 
  10. 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Discovering the Power of Regression Therapy to Erase Trauma and Transform Mind, Body and Relationships. 1993. ISBN 978-0671867867 (英语). 
  11. Previous Lives. [2020-03-0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