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处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业处巴利语kammaṭṭhāna梵语karmasthāna),佛教术语,本指工作处、职业[1];“”(kamma)指:造作、行为、工作,“处”(ṭhāna)指:位置,环境,因素,站立在,停留,“业处”即造作、行为、工作之处所、因素;在南传佛教巴利注释书和清净道论中,特别用来指禅修时心所关注的处所[2]。巴利语系佛教论典《清净道论》于止业处举出四十种,称为四十业处[3]

分类

《清净道论》将业处分为止业处(巴利语samatha-kammaṭṭhāna)与观业处(巴利语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两大类。[3]修止的方法是集中专注在同一对象上,让心趋向于安乐、一境 。修观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抉择对象。

止业处

四十业处,是四十种修止时心的着落处,即心关注点在何处[3]

十遍
、青、黄、赤、白、光明限定虚空
十不净(墓园九相不净观白骨观
膨张、青瘀、脓烂、断坏、食残、散乱、斩斫离散、血涂、虫聚、骸骨
随念
、法、僧、身至安般寂止
四无量心四梵住
四无色界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食厌想
四界分别(四界差别
地・水・火・风

观业处

修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观。观的业处是如实存在的蕴、处、界等(真实作意),不同于修止的假想对象(胜解作意)。观是通过无常无我行相观照名色法、诸法。可以说观的业处,即是──名法色法

慧地诸法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十二处
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十八界
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谛
苦圣谛、集圣谛、 灭圣谛、道圣谛
十二缘起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安那般那念业处

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是十随念之一,指通过细致地关注呼吸的一入一出,澄清芜杂的妄想,显现内在光明,培养定力的一种修行法门。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业处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也是根机普适的禅修入门法,以此为例解释何谓“禅修时心的着落处”。

  1. 呼吸本身就是造作,是一种业处,故说专注呼吸,细致地观察一入一出,也就是专注业处。
  2. 专注点再具体一点,是指鼻头一带区域,将心落在自己的鼻头处,不落在任何外境,也不随便移动到其他部位,这样可以一直保持专注,止住妄想。[2]

注释

  1. 《中部·婆罗门品·苏玻经》:“学生婆罗门!犹如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耕工作处(kasiyeva-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居家工作处(gharāvāsa-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学生婆罗门!犹如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耕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居家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学生婆罗门!犹如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买卖工作处(vaṇijjā-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出家工作处(pabbajjā-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学生婆罗门!犹如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买卖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出家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
    《中阿含·梵志品·鹦鹉经》:“摩纳!若在家者有大灾患,有大斗诤,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犹如田作有大灾患,有大斗诤,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如是,摩纳!若在家者亦复如是。摩纳!出家学道少有灾患,少有斗诤,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犹如治生少有灾患,少有斗诤,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如是,摩纳!出家学道亦复如是。”
    《杂阿含91经》:“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kammaṭṭhānena)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䟽、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2. 2.0 2.1 上座部佛教百科【业处】. [2019-01-14]. 
  3. 3.0 3.1 3.2 觉音尊者《清净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