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萨特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探讨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非理性主义思潮。尼采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这些命题曾经影响了文学(例如: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精神分析学(例如:宾斯万格罗洛·梅)和神学(例如:保罗·田立克)。

定义的相关问题和背景

事实上,尽管存在主义一般认为源自克尔凯郭尔,首位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采用此词自称的是萨特。正如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的解释,萨特断定“所有存在主义者的共同基本原则是存在先于本质”。[1]哲学家史蒂文·克劳威尔则认为要定义存在主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与其说存在主义本身是完整的哲学系统,不如理解为一种用来拒绝其他系统性哲学的方法。 萨特自己在1945年的演讲中,描述存在主义为“从忠实无神论的位置来描绘所有后果的企图”。

虽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外的人们多认为存在主义的名称源自于克尔凯郭尔本人,但更有可能的是克尔凯郭尔从挪威诗人及文学评论家约翰·塞巴斯蒂安·韦尔黑文获得灵感(至少在用“存在性”来描述他的哲学)。[2]这种说法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挪威哲学家爱瑞克·伦德斯塔德(Erik Lundestad)提出,丹麦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西伯恩(Fredrik Christian Sibbern)在1841年有两段对话,分别是与韦尔黑文以及克尔凯郭尔。在第一段对话中,据信韦尔黑文想出了“一个词来涵盖密切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称这思维叫存在性”。[3]然后这个词语由西伯恩转述给了克尔凯郭尔。

第二个根据是来自挪威历史学家胡尼·斯莱格斯塔德,他自称能证实是克尔凯郭尔自己曾说“存在性”是从韦尔黑文借来的。 他强烈认为,克尔凯郭尔本人说过:“黑格尔方法并不以‘存在性’的方式研究哲学;用我和韦尔黑文谈哲学时曾经使用的词语来描述的话”。[4]另一方面,挪威历史学家安妮-莉·丝塞则是对斯莱格斯塔德的论点表达疑虑,认为该声明实际上源自挪威文学史学家卡史林努·庞[5]

概念

存在先于本质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本身之外没有先天决定的道德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当评价一个人时,要评价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身份,因为人的本质是透过行为被定义的,“人就是他行为的总和”。

萨特否认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他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萨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即是地狱”。

存在主义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克尔凯郭尔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认为存在主义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开始。尼采在其著作《快乐的科学》(英语:the gay science)中提出“上帝已死”的说法,尼采并不是说上帝在形而下的层面已死;相反地,尼采意识到上帝已死代表现存道德标准的危机。 (The question "Why is there anything at all?", or,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has been raised or commented on by philosophers including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Ludwig Wittgenstein, and Martin Heidegger – who called it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metaphysics)

存在的形式与形式的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乔治·贝克莱  
                        
                        "存在即合理“----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真正的神秘不是存在的形式,而是形式的存在“---维特根斯坦

荒谬

荒谬这个概念是指世界的不合理部分与我们渴望解释一切的冲突和离异。加缪认为,建立在怀疑论之上的生活是没有真正意义的,但接受荒谬的诚实的人会以自己的反抗赋予生活意义。这种无意义性还涵盖着世界的是非不分与不公平。这与“坏事不会发生在好人身上”的概念相左;对世界而言,打个比方说,没有所谓的好人或坏人;发生的事就这样发生了,它可能降临在任何“好”人或“坏”人身上。[6]

荒谬这概念一直以来都在文学上相当突出。克尔凯郭尔贝克特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内斯库乌纳穆诺皮蓝德罗[7][8][9][10]萨特海勒加缪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在描述人遭遇到世界的荒谬。

在痛苦地察觉到此无意义后,加缪在《薛西弗斯的神话》中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虽然针对这类可能极度有害遭遇的“药方”各自不同,不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宗教“阶段”或加缪的坚持不懈,大多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焦点都在帮助人们避开不好的生活方式,以免置于丧失一切意义的长期险境之中。这种意义崩解的可能性会对自身平静构成重要威胁,而这也就违背存在主义的哲学。[11]据信因自杀是可能的而使得所有人都是存在主义者。[12]在无意义的生活中,一个荒诞主义者能不屈地直面“自杀”。[12]

历史

参考文献

  1. Copleston, F.C.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y. 2009, 23 (84): 19–37. JSTOR 4544850. doi:10.1017/S0031819100065955. 
  2. Tidsskrift for Norsk Psykologforening, Vol 45, nummer 10, 2008, side 1298–1304, Welhaven og psykologien: Del 2.
  3. Lundestad, 1998, p. 169
  4. Slagstad, 2001, p. 89
  5. Seip, 2007, p. 352
  6.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xistentialism, 3.1 Anxiety, Nothingness, the Absurd
  7. Bassnett, Susan; Lorch, Jennifer. Luigi Pirandello in the Theatre. Routledge. March 18, 2014. 
  8. Thompson, Mel; Rodgers, Nigel. 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ism: Teach Yourself. Hodder & Stoughton. 2010. 
  9. Caputi, Anthony Francis. Pirandello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Mariani, Umberto. Living Masks: The Achievement of Pirandel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0. 
  11. Jean-Paul Sartre.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Jean-Paul Sartre 1946. Marxists.org. [2010-03-08]. 
  12. 12.0 12.1 E Keen. Suicide and Self-Deception. Psychoanalytic Review. 1973 [2017-08-19]. 

外部链接

参见

Template: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