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科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从古典时期以来就是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和其他人士一直研究的课题。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的观点中呈现出许多的多样性,有些观点将其视为一种抵触,另外一些观点则将其描述为一种和谐,还有观点提出它们相互影响甚微。

科学与宗教追求宇宙中的知识的方法一般不同。科学讲究理智经验证据,而宗教讲究启示信仰和神圣,这些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截然相反。理智、经验和证据从根本上不承认启示、信仰和神圣是有效的知识来源。此外,启示、信仰和神圣(作为宗教教条的范例),在大众普遍接受的证据下,也只会接受相冲突的科学观点。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科学革命之前的大多数科技创新的是由宗教组织的协会完成的。科学方法的许多特点是由古希腊埃及印度苏美尔文明开创的。后来在中世纪时期,许多来自这些文明科学知识由天主教会负责保管,从而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欧洲得到发展。伊斯兰教也对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许多最著名的科学家,如帕斯卡哥白尼和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是虔诚的基督徒。大爆炸理论最初是由一位名叫乔治·勒梅特的神父提出的。印度教历史上拥抱理性与经验主义,认为科学是合理的,但对世界的了解不全面。儒家在不同时期对于科学持不同观点。今天大多数佛教徒认为科学与他们的信仰可以互相补充。

在欧洲与科学革命启蒙时代有关联的事件(如伽利略事件),导致约翰·威廉·德雷珀等学者提出了冲突学说,认为宗教与科学在方法上、事实上和政治上有冲突。该学说由当代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史蒂文·温伯格卡尔·萨根以及许多创造论者提出。虽然冲突学说在大众中仍然很受欢迎,但大多数当代科学史学家已对其失去兴趣。[1][2][3][4]

历史上的许多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发现自己的信仰和科学之间没有冲突。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其他的科学家和一些当代神学家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不相重叠的权威,两者能够分别的在根本上解决在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问题。科学家弗朗西斯科·阿亚拉,肯尼斯·R·米勒,约翰·波金霍尔,丹尼斯·亚力山大和法兰西斯·柯林斯没有发现宗教与科学之间有必然的冲突。一些神学家或科学史家,包括约翰·伦诺克斯,托马斯·贝里,布瑞恩·斯温和肯恩·威尔柏提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科学的事实和观点的公众接受程度可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在美国有许多反对进化论(特别是关于人类)的人。一项2009年由皮尤研究中心做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科学家(97%)都认为,人类和其他的动物是透过演化而变成现在的样子的,87%的科学家认为,这过程是自然发生的,包含了诸如天择等的过程;然而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也就是生物是透过天择等过程演化来的这点,并非一般大众普遍的看法,只有大约三分之一(32%)的民众相信进化论。”[5]然而美国国家科学院写了这么一句话:"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 can be fully compatible with religious faith,(进化的证据可以与宗教信仰完全相容)"这个观点得到全球许多宗教教派的正式认可。[6]

历史

科学和宗教的概念

“科学”和“宗教”这两个概念本身是很晚近的发明。“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殖民活动、全球化与宗教改革中。[7][8][9][10]“科学”一词则出现在十九世纪。它被用来严格定义那些研究自然的学者。[11][12]在此之前“科学”一般被称为“自然哲学”。

在十九世纪,“佛教”、“印度教”、“道教”、“儒教”以及“世界宗教”等词汇第一次出现。[8][13][14]在古代和中世纪,“科学”和“宗教”的拉丁词源(scientia,religio)用来形容个人的内在特点或是美德,而与教条、仪式或是知识的源头无关。

十九世纪中,随着生物学、物理学等技术领域词汇的出现,“科学”获得了其现代意义的雏形。与此同时,学院和学会的建立加强了科学与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交流和互动[11]科学家(scientist)”一词在1834年为自然神学家威廉·惠威尔所创造。它用来描述那些探求知识、理解自然的学者[8][15]从古代亚里士多德开始,到十九世纪,对自然的研究一般被称作“自然哲学”。 [16]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原理》 反映了当时对“自然哲学”含义接近“系统性的对自然的研究”。甚至在19世纪,开尔文勋爵和彼得·格思里·泰特(Peter Guthrie Tait)撰写的一篇论文,仍然以《论自然哲学》为题。

哲学之“哲”,较早源自《黄帝阴符经》“愚人以天地文理,我以时物文理。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直到十七世纪,“宗教”一词才有了现代概念的雏形。在此之前,不论是圣经、古兰经和其它古代文献的原始文本,还是书写这些文献的人和文化,都不存在宗教的概念。[9][14]十九世纪,马克斯·缪勒指出现在称作“古代宗教”的东西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应该叫做“法律”。 例如,在希伯来语没有“宗教”一词的等价词汇,犹太教并不清晰的区分宗教、国家、种族、或民族的概念。 梵语中的“法”一词有时会被翻译成“宗教”,它有着法律和义务的含义。在印度经典中,“法学”有通过虔诚和仪式忏悔的含义。日本同样没有宗教的概念,也没有对应的词汇。直到1853年黑船来航,美国强迫日本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要求宗教自由,日本才开始接触西方的宗教概念。[10]

观点

互补论

宗教与科学互补论者尝试调和信仰与理性,试图论证信仰与理性是趋向相同真理的不同路径,殊途而同归。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正统苏菲主义的集大成者,安萨里(1058~1111)就是信仰与理性互补论者之一。[17]

巴哈伊观点

巴哈伊信仰的基本教义之一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和谐。巴哈伊文本坚信,真正的宗教科学是不相冲突的。阿博都巴哈(巴哈伊信仰创立者的继承人和儿子)说过,脱离了科学的宗教是迷信,脱离了宗教的科学是物质主义。他还告诫说,真正的宗教应和科学结论是一致的。[18][19][20]

佛教观点

越来越多的讨论认为佛教科学是相容的[21]。一些佛教的哲学心理学教义与启蒙运动以来现代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想有相似之处。例如佛教鼓励无偏见地探索自然世界。基于随机经验的哲学原则在佛家和科学中是共通的。但是,佛教并不关注物质主义[22][23]

冲突论

另一个阵营是冲突论者。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有教父德尔图良,有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德尔图良曾断言“雅典与耶路撒冷,学园与教会有何相干?”罗素则撰写《科学与宗教》、《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等著述解释基督教信仰的虚假性。两人构成了两个极端。德尔图良代表信仰至上的信徒的立场,罗素代表理性至上的一派科学家的态度。而二者都认同信仰与理性水火不容。

独立论

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一种现代的观点认为二者探讨的人类生活领域是截然分开的,各司其职的话,就可以和平共处。[24]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称之为“互不重叠的领域”。古尔德是从科学的角度,谈二者的相互独立。而W.T.斯塔斯宗教哲学的角度谈论独立。斯塔斯认为宗教与科学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自洽、完整的。[25]

科学与宗教趋近经验的方式不同,它们的不同之处就造成了很多争论。[26]科学与数学——一种非常抽象的经验——紧密地绑在一起。而宗教与生活中的日常经验更为密切相关。[26]关于对经验的解释,科学是描述性的,宗教是规范性的。[26] 如果科学和数学像宗教那样规范世界,就是不当作为,将会像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的门徒那样将一些属性强加于自然界。[26]与此相反,规范性的伦理科学的支持者对科学不能引领"应然"的论点持有异议。反之亦然,如果宗教尝试描述性的方式,亦会强加不当属性给自然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已过时的关于托勒密地心说的信条。它一直被尊奉到伽利略及其支持者引发了科学和宗教思想的变化才被放弃。[26]

方法的平行

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是由范式构成的,而范式根植于文化传统,这和世俗视角的宗教观很相似。 [27] 迈克尔·波兰伊宣称对于普遍性的承诺有助于防范主观性,而不是科学领域里很多关于个人超脱的概念。波兰伊进一步宣称到,所有的知识都是个人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的角色虽然不一定是主观的,却一定是很个人的。[28]他补充说,科学家遵循的常常只是“理智之美、对称和‘经验性的共识’。”[28] 他认为从事科学需要道德约束。[28] 科学家查尔斯 A. 库尔森哈罗德·Schilling都声称“科学和宗教的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28] 后者称科学与宗教都有三重结构——经验、理论解释和实际应用。[28]库尔森认为“科学像宗教一样受到创造性想象的推动”,“科学不是仅仅收集事实”。他认为宗教应该而且确实“包含了类似于科学中的批判性反思。”[28]宗教语言与科学语言之间也表现有相似性(参见《科学的修辞》)。

对话

宗教信条与经验科学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上帝创世、造人的信条,可以引向一个观点——上帝安排人以认识世界。这一观点隐含在关于上帝形象的教义中。托马斯·阿奎那说:“由于人具有理智,人被认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理智这一天赋使人可以模仿上帝,因此也是最像上帝形象的地方。”[29]

西方科学界许多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自认是基督徒,其中包括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波义耳Pew Forum有对于宗教与科学态度的数据参考。[30]

宗教与科学的分离史

弗朗西斯·培根
哥白尼

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漫长历程依次经过了巫术、宗教与科学的阶段。巫术是基于想象的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因果解释,因此无法掌控自然规律。宗教是通过对自然的膜拜和拟人化的供奉来取悦自然。而科学是对自然的基于观察试验的因果解释,借此,人类终于可以有效地驾驭自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扮演着自然的解释者和知识权威的角色。人们满足于用宗教传说解释自然起源和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的律法和秩序。

十六、十七世纪,宗教对知识的垄断被以培根笛卡尔等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们所倡导的观察试验归纳、以及演绎预测等科学方法所打破,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物理学撼动了教会的宇宙观。现代意义上的物理学数学蓬勃发展起来。而神学逐渐退出对自然的研究领域。在稍后的世纪中,人文科学开始效法自然科学的实证之风,努力建立独立、严谨的经济、社会、心理、政治学等学科。宗教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解释力和对于一般知识分子的公信力进一步被削弱。在科学方兴未艾的潮流之下,宗教确实经历一段落莫的被放逐的时期。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科学的思想已成为人类所接受的最为广泛的思想,互联网的发达,使得获取知识变得十分容易,那些宗教故事能够解释的东西越来越少,信教人口逐年下降。宗教对许多信徒,实际上只是一种文化习俗而已。

争论的焦点

宗教科学信仰理性的辩论中,争论的焦点是宗教或信仰能否为人们提供可靠的知识。宗教理解的对象是不可见的精神实在,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物质实在。宗教描述其对象的语言是诗化的、模糊的;科学描述其对象的语言是力求简明、准确的。站在二元论的非此即彼的立场上,人们容易被误导以为必须在科学与宗教之间进行正误的选择。在这种二元论主导的判断下,有些人拿着科学的标准衡量宗教,认为神灵天国死后生命等观念不具有可验证性,不能够证实也不能够证伪,所以,将它们当作无效的概念搁置起来,进而对整个的宗教传统的丰富遗产敬而远之。

注释

  1. Russel, C.A. Ferngren, G.B. , 编. Science & Relig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7. ISBN 0-8018-7038-0. The conflict thesis, at least in its simple form, is now widely perceived as a wholly inadequate intellectu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construct a sensible and realistic historiography of Western science 
  2. Shapin, 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195. In the late Victorian period it was common to write about the 'warfare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to presume that the two bodies of culture must always have been in conflict. However, it is a very long time since these attitudes have been held by historians of science. 
  3. Brooke, J. H. Science and Religion: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2. In its traditional forms, the conflict thesis has been largely discredited. 
  4. Ferngren, G.B. Ferngren, G.B. , 编. Science & Relig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x. ISBN 0-8018-7038-0. ... while [John Hedley] Brooke's view [of a complexity thesis rather than an historical conflict thesis] has gain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among professional historians of science, the traditional view remains strong elsewhere, not least in the popular mind. 
  5. Pew Research Center: "Public Praises Science; Scientists Fault Public, Media " July 9, 2009.
  6. Committee on Revising Science and Creationism: A view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Science,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2015-05-09]. 
  7. Roberts, Jon. Shank, MIchael; Numbers, Ronald; Harrison, Peter , 编. 10. Science and Relig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254, 258, 259, 260. ISBN 978-0226317830. Indeed, prior to about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trope "science and religion" was virtually nonexistent.".."In fact,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witnessed the creation of what one commentator called "whole libraries" devoted to reconciling religion and science. That estimate is confirmed by the data contained in figures 10.1 and 10.2, which reveal that what started as a trickle of books and articles addressing "science and religion" before 1850 became a torrent in the 1870s." (see Fig. 10.1 and 10.2) 
  8. 8.0 8.1 8.2 Harrison, Peter. 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ISBN 978-0-226-18448-7. 
  9. 9.0 9.1 Nongbri, Brent. Before Religion: A History of a Modern Concep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300-15416-0. 
  10. 10.0 10.1 Josephson, Jason Ananda. The Invention of Religion in Jap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ISBN 978-0-226-41234-4. 
  11. 11.0 11.1 Cahan, David (编). From Natural Philosophy to the Sciences: Writing the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ISBN 978-0-226-08928-7. 
  12. Numbers, Ronald; Lindberg, David (编). When Science and Christianity Mee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3–4. ISBN 978-0-226-48214-9. 
  13. Josephson, Jason Ananda. The Invention of Religion in Jap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1, 11–12. ISBN 978-0-226-41234-4. 
  14. 14.0 14.1 Morreall, John; Sonn, Tamara. 50 Great Myths about Religions. Wiley-Blackwell. 2013: 12–17. ISBN 9780470673508. 
  15.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ates the origin of the word "scientist" to 1834.
  16. Grant, Edward. A History of Natural Philosophy: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68957-1. 
  17. 安萨里, 萨里赫·艾哈迈德·沙米. 圣学复苏精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ISBN 978-7-100-03197-4. 
  18. Hatcher, William. Science and the Bahá'í Faith. Zygon: Journal of Religion & Science. September 1979, 14 (3): 229–253. 
  19. Smith, P. A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the Bahá'í Faith. Oxford, UK: Oneworld Publications. 1999: 306–307. ISBN 1-85168-184-1. 
  20. Mehanian, Courosh; Friberg, Stephen R. Religion and Evolution Reconciled: 'Abdu'l-Bahá's Comments on 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Bahá'í studies. 2003, 13 (1–4): 55–93. 
  21. Yong, Amos. (2005) Buddhism and Science: Breaking New Ground (review)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 Volume 25, 2005, pp. 176-180
  22. Kalupahana,David J. (1975) "Causality—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23. Wallace, B. Alan. (2003) "Buddhism & science: breaking new grou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328
  24. Stephen Jay Gould. Rocks of Ages: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he fullness of life. Ballantine Books, 1999.
  25. W.T.Stace, Time and Eternity: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52.
  26. 26.0 26.1 26.2 26.3 26.4 Religion and Science, John Habgood, Mills & Brown, 1964, pp., 11, 14-16, 48-55, 68-69, 90-91, 87
  27. Barbour, Ian G. Science and Religion Today. Ian G. Barbour (ed.) (编). Science and Religio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Dialogue 1st.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 Harper & Row. 1968: 3–29. 
  28.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Barbour, Ian G. Science and Religion Today. Ian G. Barbour (ed.) (编). Science and Religio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Dialogue 1st.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 Harper & Row. 1968: 3–29. 
  29. Religion and Scienc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2-04-24]. 
  30. Science in America: Religious Belief and Public Attitudes. 

参考来源

  1. 沙伦·M·P·哈珀 (编). 实验室、庙宇、市场——对科学、宗教和发展的交互作用的反思.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ISBN 7-218-05219-3. 
  2. 迈尔威利·斯图沃德 (编). 当代西方宗教哲学. 周伟驰, 胡自信, 吴增定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78-7-301-04731-6.  .
  3. 安萨里、萨里赫·艾哈迈德·沙米. 圣学复苏精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ISBN 978-7-100-03197-4. 
  4. 彼得·亚当森. 阿拉伯哲学.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ISBN 978-7-108-02482-4. 
  5. 弗雷泽. 金枝.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 ISBN 978-7-80094-181-8. 
  6. 全球繁荣研究所. 科学、宗教与发展——若干初步思考. 澳门: 新纪元国际出版社. 2009. ISBN 978-99937-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