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克·帕菲特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德里克·帕菲特
Derek Parfit
德里克·帕菲特2015年4月在哈佛大学
本名德里克·帕菲特
出生(1942-12-11)1942年12月11日
中国成都
逝世2017年1月1日(2017岁-01-01)(74岁)
 英国英格兰牛津
国籍中国
 英国
教育程度伊顿公学
母校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
配偶Janet Radcliffe Richards
奖项Rolf Schock奖在逻辑和哲学类 (2014)
时代当代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分析哲学
主要领域
伦理学, 人格同一性, 理性主义, 结果主义, 精神哲学
著名思想
Relation R、Repugnant conclusion、Triple Theory

德里克·帕菲特(英语:Derek Parfit,1942年12月11日—2017年1月1日)[1][2][3]出生于中国的英国哲学家,专注于人格同一理性道德。他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家之一。[1][4]

他的1984年的《理由与人格》(Reasons and Persons)一书经常被描述为自19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伦理学工作。[4][5]他的最后一本书《论重要之事》(On What Matters,2011年)在其出版前广泛流传和讨论了很多年。

在他整个的学术生涯中,帕菲特在牛津大学工作,去世时是万灵学院的名誉高级研究员。他还是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和罗格斯大学哲学客座教授。 他被授予2014年肖克奖“由于他对人格同一概念、对关怀世代正义和对道德理论结构的分析的突破性贡献。”[6]

生平

帕菲特于1942年在中国成都出生,是Jessie(néeBrowne)和曾来到中国西部传教医院教预防医学的医生Norman Parfit的儿子。家庭在帕菲特出生后大约一年后回到英国,定居在牛津。 帕菲特在伊顿学院接受教育。 从小的时候,他努力成为一个诗人,但他在他的青春期结束时放弃了诗歌[4]他后来在牛津大学学习现代史,1964年毕业。在1965年至66年,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哈克尼斯奖学金。他在研究期间放弃了哲学的历史研究,[7]返回牛津成为所有万灵学院的研究员。

帕菲特在1982年遇到了Janet Radcliffe Richards。[1]他们在2010年结婚。[4]他曾是纽约大学的哲学客座教授,也曾在哈佛大学与罗格斯大学任教。

伦理和理性

《理由与人格》

在《理由与人格》中,帕菲特建议非宗教伦理是一个年轻和丰厚的探究领域。 他询问关于哪些行动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问题,并回避了更侧重在逻辑和语言上的后设伦理学

在第一部分的《理由与人格》中,帕菲特讨论了“自我失败的理论”,即理性的自利理论(S)和两个伦理框架:常识道德(common-sense morality ,CSM)和归结主义(consequentialism ,C)。 他认为S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已超过两千年,经常使之与宗教教义同床异梦,这种教义结合了自身利益和道德。因为S需要我们始终以自我利益为我们的至高无上的理性关注,且指示确保我们的一生都尽可能的顺利进行,所以S成为现世中立的必要条件。 因此,以我们知道我们往后情愿撤销的方式行动是不合理的。 作为一个例子,如果一位14岁的人知道听嘈杂的音乐或因对艺术的破坏行为而被逮捕这种行为会显著地减损了他们的未来福祉和目标(如具有良好的听力或哲学学术生涯),对于他们来说,这将是不合理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自利理论认为,犯下任何自我否定的行为或以欲望做对我们的福祉有不利影响的事是不合理的。人们可能认为一位有抱负的作家,他最强烈的愿望是写一个获奖的小说,但在这样做时,却有失眠和抑郁。帕菲特认为,我们有如此的渴望与我们自己的福祉冲突是貌似有理的,并且为了实现这些渴望而行动不一定是不合理的。

除了最初呼吁貌似有理的欲望不直接有助于人生顺利,帕菲特还设想了S间接自我毁灭的情况,也就是要求它使最初被断定是不合理的。

《论重要之事》

人格同一性

对人格同一观的批评

未来

个人生活

主要著作

参见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Derek Parfit. The Times. 2017-01-04 [2017-01-06]. 
  2. In Memoriam: Derek Parfit (11 December 1942 - 1 January 2017). philosophy.fas.harvard.edu. [2017-01-06]. 
  3. Matthews, Dylan. The whole philosophy community is mourning Derek Parfit. Here's why he mattered.. Vox. [2017-01-06]. 
  4. 4.0 4.1 4.2 4.3 MacFarquhar, Larissa. How to be Good. The New Yorker. 2011-09-05 [2014-07-22]. 
  5. 引证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1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6. The Rolf Schock Prizes 2014: Rolf Schock – uniting philosophy, mathematics, music and art. [2017-01-08]. 
  7. Derek Parfit. New York University. [2011-04-1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