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11月7日 (二) 11:08 由 江左梅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峇峇娘惹 / 海峽華人 / 土生華人
Baba Nyonya / Straits Chinese
Chinese Peranakan
一對峇峇娘惹夫妻的婚禮,1941年
總人口
約8,000,000人(印尼非官方估計,印尼將當地出生且接受1960年代同化政策的所有華人通稱為「Peranakan」,與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用法不相同)[1]
分佈地區
印尼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2]
泰國[3]
語言
峇峇語
漢語檳城福建話潮州話粵語
亞維語英語南部泰語
宗教信仰
佛教漢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儒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
基督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泛神論
相關族群
其他海外華人
峇峇娘惹
漢語名稱
繁體字 峇峇娘惹
簡化字 峇峇娘惹
馬來語名稱
馬來語 Peranakan/Cina Benteng/Kiau-Seng

baa1峇娘惹馬來語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或者Straits Chinese),又稱土生華人海峽華人,是指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後裔。這些人的文化因為是大量同化馬來種族的原住民融入海峽華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原住民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era),但由於某些政黨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歸類為華人,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憲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紀後期來的新客無分別。

稱呼

不同於馬來半島的峇峇娘惹,華人與納閩沙巴土著的混血族裔稱為華嘉族,在吉蘭丹州的土生華人,被稱為福建暹(Hokkien Siam),登嘉樓州的土生華人,有時也被稱爲美娘阿旺(Mek dan Awang)。另外在泰國,由於語言、文化、習俗有別,峇峇娘惹常被視爲馬來人的分支,稱為峇峇婭婭(Baba Yaya/บ่าบ๋า-ย่าหย๋า),而較不常被歸類為華人,主要差異包括:在泰國南部的華裔泰國人講中央泰語為主(集中在合艾班敦),而峇峇娘惹講普吉話(南部泰語一種方言);華裔泰國人無慶祝九皇爺誕之習俗;峇峇娘惹沒有漢姓

概論

馬來西亞這個社區的成員將自己稱為Baba Nyonya。娘惹(Nyonya)是指女性,峇峇(Baba)是指男性。這個人群分類特別適用於馬來亞英國海峽殖民地的漢族人口和荷蘭控制的爪哇島以及其他地方,這些人群已經部分或全部採用了馬來世界(Nusantara)的習俗,並部分被吸收到當地社群之中。許多人是新加坡的精英,對英國比對中國更忠誠。大多數人在馬六甲海峽生活了幾代人。他們通常是商人,是英國人和中國人,或中國人和馬來人之間的的中間人,反之亦然。因為他們大多是受英國教育,因此,他們幾乎總是能夠說兩種或更多種語言。

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明朝鄭和下西洋之後開始移民東南亞,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泉漳廣東潮州地區,小部分是廣府和客家籍,很多都與當地人混血。雖然峇峇娘惹們不懂中文,但是他們卻秉承著中華文化的美德。[來源請求] 例如他們注重孝道,而且尊卑有序,對於身教與禮教更代代相傳。[來源請求] 因為他們認為沒了中文,自己應該更加的注重這些禮俗的傳承,所以他們的紅白喜事都是以中華傳統為主的。[來源請求] 服飾方面,年輕的娘惹會身穿可巴雅與紗籠做搭配、而較為年老的娘惹們會著較寬鬆的長衣(馬來語Baju Panjang)。男士們大多會以襯衫與紗籠做搭配,但是到了比較正式的場合裏,他們才會穿上唐裝[來源請求] 。直到英國統治馬來半島時,峇峇們才開始穿上西裝而娘惹們才開始穿上洋裝。頭飾方面,娘惹們在未結婚之前會綁起兩個髮髻。直到她們結婚之後,她們就會把頭髮綁在一起,束成一個髮髻。前期的峇峇們是綁着辮子的,隨着清朝閉門鎖國的政策與英國統治下,漸漸的峇峇們不再綁辮子了。峇峇人的通用語稱為峇峇話,並非單純的福建話,在使用漢語語法的同時,也會參雜使用馬來語與其它方言。但是根據不同的區域,詞彙的使用也會不一樣。

有些受華文教育的華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法有藐視的意思,表示此華人已經數典忘祖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俚語叫作「三代成峇」,根據這句話的定義,所有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但這句話沒有藐視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的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的緣故,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為「峇峇」的早期華人移民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馬來語,他們也自稱「Peranakan」或者「僑生」[a]——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清末民初以來從中國來的華人

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的,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雖然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專用自稱。

在今天的馬來西亞,由於政策的因素,一位馬來西亞華人男子如取一位馬來女子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伊斯蘭教,取穆斯林名字(其實可以保留原名,但多數人都被官員誤導而放棄原名),[來源請求] 他們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娘惹,而是馬來人。峇峇娘惹可謂當世產生的特殊族群。

中古時期

由於海上絲路和後來鄭和下西洋的關係,位於華南尤其是閩南一帶的人經常通過南海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不少口操閩南語的人因此來到了馬來半島,而當地原住民見到華南來的閩南人時總是聽到男性被稱呼為「阿爸(a ba)」,女性卻被稱呼「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這些人的男性稱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稱之為「娘惹(nyonya)」。

英國殖民時代

由於英國殖民統治馬來西亞,故當年大多數土生華人接受英語教育,懂得三種語言能夠同時接觸華人馬來人英國人,也因為他們懂得三種語言的緣故,在英政府統治期間有大部分土生華人從事國家行政和公務員職位。由於長期和英國人交往,有很多土生華人皈依基督教。漸漸地土生華人也就成為了海峽殖民地(檳城馬六甲新加坡)有影響力的一個團體,並也被稱為「King's Chinese 」(屬於國王的華人),同時也效忠英女王。[1] 由於土生華人「土生土長」的身份又受到英政府的重用,生活基本上已經屬於富裕,故把後期到來的華人和華工區分為新客。

影視作品

名人

註解

  1. 此處「僑生」是指「僑居地出生」的後代,並非是從僑居地回到祖國讀書的「僑居地學生」。

參考文獻

引用

  1. Chinese Indonesians can't be put in boxes. The Jakarta Post. 2008-05-26 [2014-02-10]. 
  2. Peranakan Publications. Tionghua Indonesian Chinese Peranakans. Peranakan.hostoi.com. [2014-02-10]. 
  3. Caroline S. Hau. The Chinese Question: Ethnicity, Nation, and Region in and Beyond the Philippines. NUS Press. 2014: 251. ISBN 9-9716-9792-0. 
  4. 陳禎祿:傳承中華文化的楷模
  5. 存档副本. [2021-04-10]. 

來源

書籍
  • 劉文榮:《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海外華人經濟叢書第五種. 臺北:世華經濟出版社.
  • Victor Purcell. Orang-orang Cina di Tanah Melayu [2] , m.s. 66, 1997. Penterjemah: Nik Hasnaa Nik Mahmood, Penerbit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ISBN 978-983-52-0095-3.

外部連結

參見

Template:新加坡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