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文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马来西亚文学马来语:Kesusasteraan Malaysia)指近代以来马来西亚各语言文学的总和。来自马来半岛砂拉越沙巴的作家涵盖了马来西亚的不同民族,使用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英语写作[1]

现代文学的起源(19世纪—20世纪40年代)

马来西亚现代文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阿卜杜拉·门希(Abdullah Munshi, 1796–1854)。作为现代马来语文学的先驱,他于1816年率先以印刷形式出版马来语文字作品。阿卜杜拉的作品主要有《阿卜杜拉游记》(Kisah Pelayaran Abdullah)和自传《阿卜杜拉传》(Hikayat Abdullah)等[2]

20世纪20至30年代主要的马来语作家有赛伊德·谢赫·哈迪(Sayyid Shaykh bin Ahmad al-Hadi,1867–1934)、阿赫马德·拉西德·达鲁(Ahmad Rashid Talu,1889–1939)、阿卜杜勒·拉希姆·卡贾伊(Abdul Rahim Kajai,1894–1943)[3]、哈伦·阿米努拉锡(Harun Aminurrashid,1907–1986)[4][5]、阿卜杜拉·西迪(Abdullah Sidek,1913–1973)、伊萨·哈吉·穆罕默德(Ishak Haji Muhammad,1909–1991)等。

“五十年代派”(20世纪50年代)

被称为“五十年代作家行列”(马来语:Angkatan Sasterawan ’50,简称:“Asas 50”)或“五十年代派”的作家派别提倡“为人民而艺术”(Seni Untuk Masyarakat)的口号。1950年8月6日,19名马来人作家在新加坡集会,宣告了“五十年代派”的成立[6]。该派别以乌斯曼·阿旺(Usman Awang, 1929–2001)为中坚力量,主要作家包括萨玛德·赛义德(Datuk A. Samad Said, 1935–)、克里斯·玛斯(Keris Mas, 1922–1992)、玛苏里(Masuri S. N., 1927–2005)[7]等,“五十年代派”提倡文学革新,同英国的殖民主义相对抗,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作品大多反映战后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怨恨,同时也表现革命者争取国家独立的决心,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在“五十年代派”中,以哈姆扎(Hamzah Hussin, 1927–2007)为主的一小群作家属于另类,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创作,不应该被任何意识形态束缚[8]

由于大多数媒体的编辑们也坚持文学为底层阶级发声,因此现实主义的“五十年代派”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五十年代派”使马来作家凝结成为稳定的社会团体,创办了《时代潮》《金号》两个文学刊物[9],大大加强了作家间的联系,至今仍活跃于马来语文学的领域中。

独立以来的文学(1957年至今)

也有一些华人作家从事马来语写作,包括吴信答(Goh Sin Tub,1927–2004)、张其祥(Chong Chee Seong)、萧招麟(Siow Siew Sing)、碧澄(Lai Choy)、杨谦来(Jong Chian Lai)等[10]

独立以来的马华文学

独立以来的马来西亚产生了“非马来裔作家”(Penulis Bukan Melayu)或“各民族作家”(Penulis Pelbagai Kaum)的说法,用以泛指非马来人的马来西亚作家[10]。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事华语文学创作的华人作家主要有:潘雨桐(1937–)、陈政欣(1948–)、商晚筠(1952–1995)、温瑞安(1954–)、黄锦树(1969–)、钟怡雯(1969–)、黎紫书(1971–)等。温瑞安、方娥真、陈大为、林幸谦等马华旅台作家,在这一时期的马华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11]

20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冷战气氛下的马华现实主义难以存活,温瑞安、温任平(1944–)等作家转向现代主义,由此形成马华文坛的现代主义运动[12]。及至80年代,以方修方北方吴岸为“三驾马车”的当代马华现实主义文学再度占据文坛主流[12]

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又受到新世代作家群的挑战:以黄锦树为代表的新世代作家群试图消解现实主义的审美规范。黄锦树引发的马华文坛两次大论战后来被称为“黄锦树现象”,其实质上是马华传统的写实主义和新兴现代主义之间的美学、意识形态等层面的矛盾[12]

长期以来,华文报纸的文艺副刊一直是马华文学发展的重要平台。典型的此类报刊包括星洲日报的《文艺春秋》、南洋商报的《南洋文艺》等[13]。马华作协出版的《马华作家》季刊(后改为半年刊)、马华写作人联办的《熘火》季刊、马华文学馆赞助出版的《蕉风》半年刊(原为半月刊、月刊和双月刊)[14]、霹雳文艺研究会出版的《清流》季刊等,则都是纯文学的期刊。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出版了许多中国文学名著和马华文学作品的马来文译本,以及马来文学作品的华文译本[13]

参考文献

  1. Lombard, D.; Lafont, P.-B. Littératures contemporaines de l'Asie du sud-est. Archipel. 1978, 15: 198-206. 
  2. 阿卜杜拉·门希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www.zgbk.com. [2024-04-13] (英语). 
  3. Maier H. The writings of Abdul Rahim Kajai: Malay nostalgia in a crystal.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0, 41 (1): 71-100. doi:10.1017/S0022463409990269. 
  4. Harun Aminurrashid. biblioasia.nlb.gov.sg. [2024-04-13] (英语). 
  5. HOOKER, VIRGINIA MATHES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 HARUN AMINURRASHID’S INDEPENDENCE NOVEL ‘PANGLIMA AWANG.’.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9, 72 (2): 277. 
  6. About | Asas 50. Asas 50. [2024-04-12] (马来语). 
  7. Masuri SN / Bio — poetry.sg. poetry.sg. [2024-04-12] (美国英语). 
  8. 105103. 马来西亚诗歌发展小史--世界文坛--中国作家网. www.chinawriter.com.cn. [2024-04-12]. 
  9. 王国平. 论当代马来西亚文学的本土化. 东南亚南亚研究. 1996, (1): 60-64. 
  10. 10.0 10.1 庄华兴. 马来西亚华裔作家与现代马来语文学.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8, (2): 112-126. doi:10.13760/b.cnki.csalt.2008.0030. 
  11. 杨宗翰. 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史. 中外文学. 2000, 29 (4): 98-125. 
  12. 12.0 12.1 12.2 刘小新. “黄锦树现象”与当代马华文学思潮的嬗变.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58-63. 
  13. 13.0 13.1 年红. 马华文学发展近况.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 (2): 48-50. 
  14. 马华文学馆 - 蕉风复刊. southern.edu.my. [2024-04-22] (英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