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客家民系
Hakka
总人口
全球约8000万[1]
分布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含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香港澳门)、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苏里南欧洲毛里求斯等等。
语言
客家话(亦称客家语)、现代标准汉语及出生地通用语言
宗教信仰
多数为佛教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儒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少数为基督宗教和其它宗教
相关族群
其他汉族
客家民系
汉语客家
汉语别称㈠
汉语客家人
汉语别称㈡
汉语

客家民系,俗称“客家人”,在西方人类学上简称“Hakka”(客家话客家白话字Hak-kâ[a],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也是汉族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为汉族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汉族民系。[2][3]

该民系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区的180多个市县,此外约600万人分布在台湾香港澳门,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4]

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5][6]

客户制度原本并非现今大众认知的客家人专属,如于明清时期移入西南地区使用西南官话汉族移民在当地亦被称为客家。[7][8]

族群源流

客家之称源于清朝初年当时广东四邑地区以地主自居的四邑族群冠予客家,是一个他称。之初仍无客家之称,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区别。客家这个他称名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9]

而清朝康熙年《永安县次志》是最早出现真正意义上客家的文献,该志由清初岭南著名学者广东番禺屈大均纂,其卷十四《风俗》“琴江好虚礼,颇事文学。散佚逋赋。县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闽、潮、惠诸县迁徙而至,名曰客家,比屋诵读,勤会文。”而在屈大均《入永安县记》一文中,另有如下记载“县中多闽、豫章、潮、惠诸客家,其初高曾至此,或或商,乐其土风,遂居之。风气所移,大抵尚勤俭,务敦朴,有淳古之风。”[10]

关于客家源流的主要看法有:[11]

中原汉族迁徙说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提出“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富有忠义思想和民族意识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侵扰影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移到中国的南方。”[12]

南方百越主体说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认为客家人是南迁的中原人与闽、粤、赣三角的古越人遗民混化,其主体是本地古越人,惟1994年时房学嘉未有遗传学的佐证。

中原汉族主体说

复旦大学李辉等人在2003年发表针对福建长汀客家人遗传分析,显示当地人群父系染色体祖源北方汉族约80.2%、南方畬族约13%、南方侗族约6.8%。[13]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郑连斌等人对广东和江西共1354例客家人男女的体质报告,显示接近中国北亚类型族群,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是中原汉人。[14]

形成过程

惠州丰湖书院
梅州魁星像
汀州试院
韶州孔子像

晋书·地理志》“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又以当阳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东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士族侨居的侨郡设立在淮河流域安徽省江苏省[15]

赣州八镜台

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永嘉以后,晋元帝在位时设置了部分侨郡侨县安置流民。第一次大幅设置侨州郡县,要到王敦之乱平定以后。设置地点在今江苏省中部的江淮间,集中于江北广陵附近。约于此时,原为流民帅的郗鉴,因平定王敦之乱,逐步在广陵、京口一带站稳脚根,并常领徐、兖二州刺史。东晋第一波设置侨郡侨县,就在广陵、京口一带,以及江州浔阳。第二波侨置政区的设置,是在苏峻之乱平定以后,在今安徽省一带侨置原本的豫州诸郡。第三波是东晋中期以后,晋孝武帝成立侨置雍州。这三波侨置政区的流民来源不同,目的地也不同。而这三个区域,日后成为东晋三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侨置政区的设立,部分原因固然是为了让南下的流民有回归故土的希望,另一重要理由是收编流民,使其成为国家的武力来源。对东晋政权而言,由于中央武力薄弱,无力征发当时大量依附于当地豪强之下的人力,因此南下的流民便成为国家首要的征发对象。太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因此欲整理并着籍,使之为给客制度,作为扩充兵力的来源。而“江北荒残,不可检实”,其后便侨置顿邱、济岷二郡,使那些无法检实的户口归入侨郡,并以此为据以行征发。侨政区的成立,并不尽然只是为了安置流民之用,而是在无法检劾流民之籍的情况下,使其落籍,同时让国家掌握更多的人力资源。[16]

惠州西湖

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徙,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的原因,有皇权变更、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等。东晋时期衣冠土族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江淮地区,朝东则由九江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以“流民营”为基础在大埔设置了义招县。数百年之后的唐朝安史之乱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爆发了由黄巢领导的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余,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兵火之余,十室九空....淮南被兵六年,士民转徙几尽。”其后的五代十国战乱所及的江淮地区正是东晋设立的侨郡地域,《九国志·安仁义传》“儒军大败,破五十余寨,以功奏授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剌史....初儒之乱,士庶多奔豫章。”客家先民的大部分于此时期由江淮地区涌入距离江淮最近相对安宁的江西赣南及周边的闽西、广东东北,《九国志·谭全播传》“遣使诣梁,俄授万胜军防御使、五岭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检校太尉、开国侯,在任七年人物殷盛。”奠定了客家人的形成基础。而在后来的靖康之难宋高宗建炎南渡,于临安称帝建立南宋女真人蒙古人入侵中原,处于黄河流域的百姓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南下,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先民为寻求安宁的环境,进入粤东梅州惠州一带,《潋水志林》“岭峤四冲,土著少而客籍多。民俗买田则立户,立户则充役。侨寓流移,襁负担簦,春来秋去,著之以名籍,惴惴乎?”因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入永安县记》“县中多闽、豫章、潮、惠诸客家,其初高曾至此,或或商,乐其土风,遂居之。风气所移,大抵尚勤俭,务敦朴,有淳古之风。”至于向海外迁徙的开始源于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节义之士,起而号召举旗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的随郑成功台湾,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大量客家人迁至四川。清末时期不少客家人亦下南洋至东南亚各国发展,二十世纪中叶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11]

洛阳读书音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古汉语研究学者认为是从魏晋时流传下来,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朝定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客家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感,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与故乡、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17]汉魏洛阳故城文物管理所名誉所长徐金星以“根在河洛,梦回铜驼,慎终追远,继往开来。”为主题以全球视野,围绕洛阳客家祖源地、客家文化根在河洛等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客家文化。[18]

人口与分布

赣州宋城
梅州学宫
汀州五通门
惠州合江楼

1994年,中国广东梅州市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在中国大陆6107.8万人,海外454.629万人。[1]

因江西是人口迁徙的主要路线,是渡过长江后的首站,历史上多次南迁都跟江西有关。客家先民到达江西,到达赣州之后,再进入粤北、闽西等与江西交界地区。[19]

根据清朝末年徐旭曾在其所撰著的《丰湖杂记》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江西赣州因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而被称为“客家摇篮”,而福建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被称为“客家首府”。所以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称为“客家祖地”。广东梅州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宣传为“世界客都”,广东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称为“客家侨都”。惠州、梅州、赣州、汀州又称为客家四州。[20]

广东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江西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福建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海南省的二百多个县市。其中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中部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大本营。[21][22][23]除此之外,也有较少部分客家人分布在陕西省[24]浙江省[25]等地。

香港客家舞麒麟分布图

香港

香港历史上原属广东省宝安县,是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之一。17世纪末,客家人就开始向香港迁移,香港仍未开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该地区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国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个村落中(例如赤柱村),客家人的村落多达128个。[26]2010年时,香港的客家人约有200万人,[27]当中包括“原居”[b]和“非原居”的客家人。在新界大埔北区沙田西贡荃湾屯门九龙香港岛的村落皆可见客家人的足迹。客家人在港数量并不少,但由于遭标准粤语(即广府话或称广州话)取代的影响,现时客家语在香港已不占优,不少客家新一代都不会讲客家话,或者只懂听不懂讲。(详见香港语言条目)[28]

澳门

澳门的客家人约有10万人,可分为三个部分来源:一是澳门原居民,居住在路环九澳村黑沙村,主要是在清朝咸丰年间自广东鹤山开平恩平高要一带迁徙到澳门;二是1960至70年代,从东南亚柬埔寨缅甸越南印尼等地)归国的华人;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内地迁往澳门的居民。

台湾各乡镇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台湾

台湾客家人口比例较高地区为桃竹苗(俗称北客)、高屏(俗称南客或六堆)、花东纵谷[29][30]

东南亚、南亚和欧美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还有部分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毛里求斯孟加拉国客家华人分布最多的民族地区是在达卡(参见华裔孟加拉人),此外在美洲也有少量分布,如加拿大第三大城温哥华有大量来自香港的华人移民,该处华裔民系中,客家人比例亦随之增长。[31][32]

太平洋和印度洋

留尼汪岛有部分华裔客家人。[33]

母语

韶关风采楼
赣州郁孤台
河源明伦堂
深圳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人使用的母语“客话”(Hak-fa)俗称客家话客家话土广东话,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话”、“嘛介话”(Mak-gai-fa)或“艾话”。[23]

台湾

File:桃园客家文化馆 (32279619111).jpg
桃园客家文化馆

台湾当局过去推动的国语运动打压包含客家话的台湾本土语言,年轻一辈的台湾客家裔民众能听说客家话的人数大幅降低。[34]

在台湾,台湾当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之命名为“台湾客家语”。[35]客家话在客家族群认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训。[36]

1970年代,台湾省府订定“台湾省加强推行国语实施计划”,规定交通机构包括火车及公民营汽车一律使用普通话、人民团体开会均应使用普通话;各级官员列席民意代表会议必须使用普通话、严加劝导商店及流动小贩,不得使用外文商标、招牌;禁止电影院对外播放方言、外语,严加劝导街头宣传勿用方言;各级运动会严禁使用方言报告。[37]

2000年通过的“《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规定公车捷运等交通工具,需播报闽南语客家语

香港荃湾三栋屋

香港

香港原属广东省宝安县,是客家人传统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开埠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属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个原住民村落里(例如荃湾三栋屋),以客家人为主的村落有341个,占54%。[38]根据2012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客家语被归类为粤台片梅惠小片[39]

2010年假如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b]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约有200万人。[40]虽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数量不少,但他们当中现时多数只有中、老年人仍使用客家语,[41]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会讲客家话,或者只懂听不懂讲。这是由于1970年代初,来自中国内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汉语变体(比如广州话四邑话客家话潮州话泉漳话福州话上海话山东话等),港英当局遂选择了粤语作为香港华人的统一中文口语。根据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仅有62,340人,占香港人口的0.9%;[42][43]报称通晓客家话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占香港人口的4.7%。[43][44]以上数据都显示以客家语为母语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43]

政治

太平军迎击清军
以客家人为主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同盟会于日本成立时核心领导层46%为客家人
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

客家人在中国历史舞台时常担当重要角色,从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皇抗元“兵势至梅州而大振,男执干戈,女贯甲裳,举族赴义”。直到近代亦是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主力“清季花县洪天王清半壁,建国太平,百战天亡,亘十七年,则民族革命之初祖也”。以及“以迄民国之成,红花黄花之烈士、南征北伐之虎将、文昭武烈之辅相”均为客家人。客家人与近代中国革命之关系,从客家人在宋末不惜牺牲生命勤皇抗元,到明末清初不肯事清廷,退隐山林或参与反清复明。到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台湾和广东的抗日运动、中法战争的抗敌,到孙中山辛亥革命,海外客侨的贡献。罗香林认为是民族意识,认为客家人最初因北方异族侵扰而被迫向南迁徙,故而骨子里存在着仇恨外族的情绪,民族意识特别强,而这份意识在面对元朝蒙古人清朝满州人时皆已出现。[45]

太平天国金殿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这曾是洪秀全对自己的劝勉。[46]并率众谒明太祖陵举行祀典,《祭明太祖陵寝文》“上慰吾皇在天之灵,下解百姓倒悬之急”。[47]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封建国家,满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横征暴敛,内部矛盾空前激化,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为平均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而《资政新篇》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发展资本主义,鼓励私人资本,为一套向西方寻求先进技术的完整纲领。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后因集团内讧所引发的天京事变令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最终于1864年覆亡。[48]“经略苏浙间,而立统军,力撑危难,起连营笳鼓撼百城,无枉半生忠烈。”、“驰骋江淮地,弱冠临阵,勇对刀兵,挟回转飚风横千里,堪当一世英名。”在太平天国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时,虽经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后期名将的努力,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的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稍有起色,但终究缺乏回天之力。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有很多,比如满清政府和西方烈强互相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对近代中国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受到了太平天国的影响和鼓舞,数十年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而太平天国主张对外开放、发展本国商业和对外贸易等,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49]

商业

张弼士槟城光禄第
光禄第天井
香港虎豹别墅

“客商”指客家商人,客商一词出现于明清之际,是当时广东的四大商帮,以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三地的客籍商人为主,背后是遍布全球的客家人,这种突破地域界限的商帮,以文化为纽带,崇尚诗礼传家,守望互助。[50]客商是近现代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支持者,是现代儒商文化的践行者。[51]

客商郑景贵槟城故居

明清时期广东四大商帮为客家商帮、广府商帮、潮州商帮、海南商帮,因为商业社团组织以及海外网络的延伸,在近现代社会剧烈变革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不断演变壮大。目前客家商帮简称客商,已经超越传统商帮的内涵,演变为全世界客籍实业家的组织,是华商网络的成员和组织者之一。客商成员在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又被称为儒商。[52]客商在明清时期跨越省内各县、全国各地到世界多国进行经商贸易,1840年以后,客商足迹遍布全球。近代客商张弼士是客籍商人的杰出代表,张弼士下南洋、办实业、搞航运、开铁路,创立“张裕葡萄酒”品牌,树立了客商的文化精神。在客商中近现代出现了多位代表人物,从罗芳伯叶亚来姚德胜,从丘燮亭谢枢泗丘元荣,从田家炳曾宪梓到今天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客籍企业家。[53]张弼士的商业经营策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征贵贩贱,操奇致赢。力行则勤,择人任时,能发能收,亦如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若志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终不足以学斯术。”而近代客商最早有所成就的是罗芳伯,罗芳伯是广东省梅县人。1772年罗芳伯与百余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来到印尼婆罗洲,成立华侨与当地民众相结合的军队,打败了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武装入侵,受当地人和华侨的拥戴。为了更好地发展,罗芳伯组建了兰芳公司,并设立“兰芳大总制”。这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工商政一体的组织,有高度的自治权和经营权,时人称他为“大唐总长”。客家人在印尼这片荒岛上开垦土地,发展种植业,经营茶叶橡胶等产业,并进行开采矿产,对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上有重大影响。兰芳公司不仅在经营上,而且在体制上都有其创造性,延续了108年。[54]

文化

屏东内埔六堆客家文化园区
苗栗客家大院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把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55]

围屋古镇

客家围屋是汉晋坞堡的活化石,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科学实用而有特色。而客家土楼的夯土版筑技术,是中国自古以来建城造墙积累下来的结晶。[56][57]客家人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晋时期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晋时朝的坞堡建筑。这两种居住制度,因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住宅和居住方式。[58]

惠州客家围屋会龙楼模型

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豫州处于南北交界地带的特殊位置,进入东晋南北朝后,南北战争常在此地展开,东晋刘毅任豫州刺史时就曾上表提到豫州接近北方胡族政权,这地方的人多以打仗为能事“忝任此州,地不为旷,西界荒余,密迩寇虏,北垂萧条,土气强犷,民不识义,惟战是习。逋逃不逞,不谋日会。比年以来,无月不战,实非空乏所能独抚。”由于战乱的影响,许多人南渡到江淮间,流亡的人据险自保“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聚保于山泽险阻形成坞堡,或叫垒壁、堡壁、屯坞、壁坞等等。地理位置的影响,豫州地区的坞堡出现时间很早,永嘉年间就发生匈奴刘聪遣人攻击坞堡的事件“粲及其征东王弥、龙骧刘曜等率众四万,长驱入洛川,遂出轘辕,周旋梁、陈、汝、颍之间,陷垒壁百余。”豫州地区坞堡分布数量众多,加上胡族政权也必须出动上万人的军队来对付,可见坞堡的武装力量也不弱。在江淮间聚保的移民来源,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曾分析晋永嘉乱后民族迁徙的情形,接受移民的地区分为几个区域,“安徽省及河南之淮以南,湖北省之东部,江西省之北边。”当时江淮间多被坞堡势力所占据,“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众各数百”这些坞主以自己的部曲为基础,以各种手段组织流人成为士兵。选择险阻而内有水泉及耕地之处,修筑坞堡,平时在坞外牧,故多筑于山顶之平原或山涧处。所以坞堡不仅有军事的功能,其实也是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坞堡的组织有浓厚的家族性和地域性,其首领往往由一家所世袭,自订法律以维持堡内的秩序。坞堡是基于共同利益而成,善于利用地理的险要来对抗外来入侵者。江淮间的坞堡势力都没有大到足以影响南北两地政局。而这些势力也并不完全听命于东晋朝廷,他们在政治上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能够在两大政权的夹击下生存,甚至还能进一步发展成可以影响流移之地的地方势力,大多是拥有强大宗族势力的集团。[59]

深圳客家围屋-鹤湖新居
客家民居营造技艺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龙岩市
福建省南靖县华安县
江西省龙南县
分类传统技艺
序号378
编号项目Ⅷ—28
登录2006年
2011年
2014年
  • 祠堂家庙: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在传统客家村落,祠堂是聚族而居的中心,宗族在祠堂祭祀祖先、讨论族中大事、兴办教育,是宗族内部联系族众的纽带。[66]
  • 伙房(伙房):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 走马楼: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甚至骑马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外形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分上下两层。[67]
  • 五凤楼:为土楼的一种形式,其楼依山形而建,呈层层高姿态,一般有五个层次,形如雁翅,故称“五凤楼”。[68]
  • 四点金:主要特点为房屋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炮台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枪眼。[69]
  • 混合式: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建造的混合型民居建筑。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程江镇的“万秋楼”等。[70]
  • 敬字亭:用于烧毁书有文字,受科举制度影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71]

宋城文化

赣州古名虔州,是中国当今保存完好的宋朝城池,有宋城博物馆之称,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章江、贡江在龟角尾合二为一成赣江,客家先民南迁溯赣江而至就在龟角尾登陆,赣州的宋朝古城墙为中国五大古城墙之一,宋城墙沿江而筑,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74]

赣州军门楼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到达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 [75]位于章江贡江汇合成赣江之处,是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城的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的八境台和全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宋朝古城墙构成了赣州古城的一道特有的风景线。陈寅恪有一论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赣州恰好得名于宋朝,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在宋朝由于赣州居于中原通往岭南之要冲,借长江鄱阳湖赣江章江水利交通之便,成就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景况,至今保存了宋朝的城墙、楼台、石窟、窑址、码头、浮桥、佛塔等众多古迹。其中开中国八景文化先河的八境台,以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郁孤台,中国唯一仍在发挥作用、福泽千年的宋朝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福寿沟,藏有宋朝珍贵文物的慈云塔,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的通天岩石窟,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宋朝砖砌城墙,宋朝江西四大窑场之一的七里窑,周敦颐曾几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洪迈等宋朝名人在赣州吟咏留下的诗词歌赋皆书写著赣州这座宋城的独特魅力。[76]名人雅士曾在此流连,王阳明曾在此讲学,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吟诵的也正是这里的景色,王安石等宋朝名人都曾驻足赣南,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墨迹华章。南宋词人辛弃疾留下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王阳明在这里潜心研究心学汤显祖在这里创作了《牡丹亭》,风水祖师杨救贫在这里创立了形势派风水理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地、客家文化的孕育地和传播地。 [77]

教育

赣州文庙
河源尊经阁
梅州魁星阁
汀州文庙

在古代由于客家地区存在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社会传统,形成学术积淀,普遍存在三代进士、一腹三翰林等现象。当有宗族子弟蟾宫折桂取得功名中进士、举人者,会于祠堂外围竖立石旗杆以表彰族中取得功名的子弟。[78]

河源佗城大成殿

客家人通过读书中举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反过来又为国家推行礼乐教化,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79]在定居地创办塾学,教育子弟,传播文明,由家族开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订家规、家训,其中一些家族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张贴在居所的门框及厅堂墙上,教育族中子弟奋发。“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这些传家楹联,其主要内容包含立业、报国、修养、处世、气节等方面。楹联的字里行间传达著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哲理,为其裔孙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树立了自我修养的标杆。[80]客家人的家训,各个姓氏虽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教育子孙后代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代代沿袭的家训,成为理想追求和原生动力,体现着人生的价值所在。子孙受家训熏陶,恢弘先绪,崇文重教,睦邻相助,振奋家声。家无纲纪则废,国无纲纪则乱,客家先祖把“礼义廉耻”奉为圭臬,在家训中多有体现。而孝悌观念深入人心,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忠信”是客家家训中又一贯穿始终的显著特征,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对“家”“国”怀著深厚的感情,客家先祖把这种“兴家报国”的家国情怀用家训的方式向后人生动诠释、谆谆教导。“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具体地说,在家庭里要做到“孝悌”,正确处理家庭内的人际关系,然后把家庭的人际关系推而广之,从而正确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兴家旺业、社会和谐的基础,客家家训训诫后人要注重道德修养,把“孝悌仁爱”视为立身处世之要。[81]

祠堂文化

台湾屏东万峦五沟水刘氏宗祠
台湾屏东内埔乡丰田村钟氏颖川堂
祠堂内悬挂的添丁灯

客家人重视血缘关系,每个宗族都建立祠堂庙宇祀奉先祖,祭祀时男丁需全部参加,按世辈和年龄排列,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每个姓氏都把祖宗的事迹和族人的世系加以记录于族谱留传。[82]

香港荃湾三栋屋祠堂

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立庙祭祀最初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直到北宋实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士大夫提倡恢复宗法,以强调家国一体。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原则,放宽宗族祭祖礼制,允许民间创设祭祀场所。与汉唐墓祠家庙不同,受北宋复兴先秦儒学影响,祠堂乃西周宗庙的恢复。后因元明之际皇权专制强化,在利用和打击宗族之间不断调整,当皇权足够强大不需要依赖地方宗族时,祠堂便消失殆尽。明中叶以前就只允许贵族或有品阶的官员设立祠堂,民间庶民建祠并不合法。明中叶以后皇权不得不依赖于宗族对地方进行控制,于是才正式允许庶民建祠以祭先祖。祠堂一般有堂号、堂联和祠规,堂号即名号,目的让子孙知晓本族来源,追忆祖先功德,劝善惩恶,教育族人。而堂联亦称祠联,主要训勉后人珍惜家族声望,向上进取,内容多为儒家伦理。[83]客家人会在祠堂门额上设置门匾,门匾上镌刻四字横批,或标明姓氏来源,或彰显家教理念,“清白传家”、“颍川流芳”、“相国遗风”。门匾起源于汉魏时期门阀制度的“门第阀阅”,本是士族用来标榜门户的功状,东晋时期客家先民由中原迁至江淮,唐末因江淮混战涌入赣汀地区,两宋进入两广地区,门匾已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历经千百年。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宗族理念的四字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于一体。大多数门匾是各姓氏世代传承下来,为各姓专用,有些也可通用,镌刻了客家人的姓氏、祖居地、郡望和迁徙路径等标记,突出体现了客家人不忘先祖、牢记历史的文化特征。门匾曾经是客家人扎根、立业、兴家的精神旗帜,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匾的书写和绘制仪式。书写门匾的先生要为同姓,书写时间也要选择吉日。到了那天长辈和书写门匾的先生到场,摆放好三牲、三果、茶酒等祭祀品,率领宗族男丁,先叩天地、再敬祖宗,然后才请先生书写门匾,门匾写好后,还有揭匾、鸣炮等仪式。[84]客家人通过宗祠牌匾、祭祖穆宗、上灯敬老等文化载体传承家风,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日渐衰落,而客家传统家风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民间团体发起的宗族文化复兴活动,更离不开民众日常生活对家风的坚持和守护。[85]

音乐

传统音乐

客家音乐中,八音是由鼓吹、弦索形式组合而成的器乐音乐,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长期以来客家八音受到采茶戏乱弹戏四平戏京剧歌仔戏,乃至于广东音乐及当时所谓的流行音乐影响,所以曲目和乐器都随着时间有许多的改变。客家八音可说是客家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传承著儒家思想中“礼乐文化”的表现,所以才会在重要的生命礼俗、岁时节庆、神明诞辰等庆典活动中,扮演典礼过程的一部分。客家八音最重要的乐器为唢呐,其担任主奏,所以在技巧方面可以在八音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他乐器会依照编制的大小而有所改变,八音团可由四人、五人、六人、七人与八人等所组成。

File:100年5月20日台湾客家魅力嘉年华在台北世贸南港展览馆 展出现场拍摄有最道地的客家美食最精采的客家文化最丰富的客家传统最精美的客家商品 - panoramio (66).jpg
客家八音表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发展以宗族体系为核心,以神权崇拜为权力基础的阶级制社会,展现核心价值与天人秩序的祭祀礼仪。仪式是社会性质的行动,人民借由仪式和天、祖先产生链接。八音在仪式思维中被赋予多重的象征意涵,“乐”是一种仪式表演,祭仪中各种演出相互交融,于仪式中显示具有意义、塑造天人感应的形式。在传统礼乐制度里,“礼”与“乐”两个概念是不分割的。 “乐”是展演“礼”的表演形式,透过八音“乐”的声音,外显形式的实践手段与具体形式,是仪式中传递文化内在意义的重要界面。过去多用于国家祭祀行为的“乐”,现普遍于常民社会祭祀行为中出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者相亲,异者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传统仪“礼”中的“乐”是不能忽视的一环,“乐”为仪礼带来庄严肃穆的现场,亦是作为与神灵沟通的一部分。虽然八音电子音“乐”的播放竞争到现场八音团的场,但在祭仪中播放八音仍旧是必要的,也许型态不同,但借由“声”的播放,让人们可感受到“礼”的进行,也可透过“音”的传达,让礼生或福首可传达人民的期许,也让“礼”的氛围更为庄敬,带领人们通过仪式。

流行音乐

客家流行音乐的相关称呼有许多种,像是客家创作歌曲、客家新音乐、客家创新音乐、客家流行歌曲,虽然都不尽相同,但其解释都有共同之处,使用客家话演唱、不可是旧的旋律放上新创歌词的翻唱、曲风有当代流行的元素。[86]

File:20151017 新竹县客家 -00 02 50--20151117-233437-0- (22700032379).jpg
台湾新竹客家人-歌手Hebe田馥甄

台湾客家人的现代音乐,因受日本及西洋音乐的影响,加上电视录影带大量的进入家家户户,早已挑战了传统音乐,目前以儿歌童谣及现代客家流行音乐最为风行。客家流行音乐在台湾发展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在近年来有许多音乐工作者加入客家流行音乐创作,这其中的影响不外乎有族群意识的日渐遽增,以及在2000年后公家机关与民间机构的成立如雨后春笋,像是客家委员会的成立、客家电视台的开播,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都有许多的帮助。在音乐方面像是金曲奖中增设的“客语专辑奖”和“最佳客语歌手奖”,或是各县市举办的客家创作歌谣比赛等,则都有助于客家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推广。如今在当代客家文化发展已逐渐蓬勃,包括戏曲、音乐、传统文化的保存,都有更大的舞台可以发展,而客家流行音乐也使用现代音乐的风格和形式,让客家流行音乐与其他流行音乐无异,差别只在语言的使用不同。创作者使用客语来与现代流行音乐风格结合,不论是爵士摇滚嘻哈,还是民谣Bossa Nova,这些现代流行音乐的风格都能从各类作品中看到,但客家流行音乐创作者不只是追求以现代的流行音乐风格来创作,更试图让客家传统文化以新的样貌重新展现,一些唱片公司亦致力于客语歌曲专辑的发行与推广。[86]

汉剧

汉剧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原以秦腔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同徽剧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对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都有影响。[87]汉剧在客家地区流传,使用客家方言演唱,已有数百年历史,被誉为南国牡丹,与湖北汉剧、闽西汉剧等同宗同源,在广东地区的被命名为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88]汉剧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传统广东汉剧剧目约有八百多个。较为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89]

广东汉剧起源于梅州大埔,据大埔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明末清初已有汉剧活动,以后活动频繁,组建社团戏社,源流至今,活跃在粤东闽西一带。[90]杨懋建道光年间《梦华琐簿》“广州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而光绪年间梅州人李宁圃《程江竹枝词》“江上萧萧暮雨时,家家篷底理哀丝,怪他楚调兼潮调,半唱消魂绝妙词。”钱热储在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的《汉剧提纲》“唯在赣之南、岭之东,及闽之西部者,皆本其原音,不加增易,故特标其名曰外江。”[91]广东汉剧以西皮二黄作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韵为唱语的剧种,原称“外江戏”的广东汉剧直到1933年在广东大埔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一书,将外江戏称为广东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92]广东汉剧唱腔质朴醇厚、悠扬典雅,兼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唱腔结构属板腔体,主要特色乐器为头弦、大锣、吊喇子。[93]广东汉剧因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已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正式定名为“广东汉剧”,1959年成立广东汉剧院,院址设在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这一别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客家文化及南方戏曲艺术的研究中具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94]

饮食

盐焗鸡
酿豆腐
芋头扣肉
三杯鸡

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鸭白斩河田鸡兜汤汀州泡猪腰仙人冻麒麟脱胎腐卷、客家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饺等与潮州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粤菜或闽菜系中独树一帜。[95]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美食顾问、河南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指出客家饮食保留了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96]而广东东江多山川地貌、气候物产与中原最相近,东江一带的客家人饮食习俗得以最大程度保留中原风貌。客家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类为主,所重皆为陆生肉类。菜肴风格讲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朴,以盐定味,以汤提鲜,力求酥烂香浓。和以海鲜为主的广州菜、潮州菜不同,客家菜和豫菜一样,烹调方式以北方常见的煮、炖、熬、酿、焖等技法见长,颇有中原遗风。另外孙润田表示除了日常饮食习惯上,客家人的民俗习俗也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97]

分布城市

梅州
惠州
河源
深圳

当今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城市是指广东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和福建省的龙岩市,以上合共七个城市。[98][99]

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广西省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海南省等省份的城市都有一些分布,而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广东省东北部等与江西省交界地区,被称为客家大本营。[100]与客家大本营接壤,曾被提议归入客家大本营的城市主要是指广东省清远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与客家大本营接壤,并且客家文化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有广东省东莞市广州市汕尾市揭阳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101]其中梅州市是台湾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东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远离客家大本营,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广东省茂名市云浮市湛江市,以及台湾的高雄市屏东县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而马来西亚的沙巴州的华人是以客家为主要民系的。[102][103]

惠州朝京门

团体

崇正总会是客家人的世界性组织,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都有崇正总会的组织。[104]崇正源出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推崇,以“崇正”为天下客家的大旗,成为客家精神最精辟最集中也最有号召力的体现。考崇正《晋书·顾和列传》“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以一其统,斯人伦之纪,不二之道也。”[105]

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

香港崇正总会原名旅港崇正工商总会,成立于192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赖际熙教授等的倡议下,成立了一个永久性的社团组织,即崇正工商总会。这个组织最初虽未冠以客家的名称,但一开始就高举“崇正黜邪”、“崇尚正义”的客家精神的旗帜,以广泛联系海内外客家人为己任,得到海内外客家人的普遍认同。在1971年9月迎来了香港崇正总会诞生五十周年的日子。这时该团体通过编印客家系谱、创建崇正会馆、推进教育事业、致力救灾募债、广联友会等一系列举措。1971年9月28日,为庆祝崇正大厦落成,在举行香港崇正总会成立五十周年的金禧庆典大会上,经美国纽约崇正会的建议,应全球客家社团的要求,举行了首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来自全世界各国家、地区的上千名代表汇聚香港。在首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黄石华博士被公推为大会主席团主席。在大会致词中黄石华博士说,在今天金禧之期举行世界客属恳亲代表大会,建立世界客属崇正组织,共谋同侨福利与事业发展,复兴中华文化,发扬客家人之崇正精神。从此,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一组织形式终于得到全球客家人的广泛认同,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团结的象征。自此之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每隔两年召开一次,一届接一届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隆重举行。[106]参与人数也由最初的几百人迅速扩增到数千人,内容也由原来侧重于联谊恳亲而拓展为包含文化、经贸和学术等全方位的交流,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不单纯是海内外客属乡亲的聚会,而是堪称为全球华人无论在文化、经济、学术乃至政治等议题上所普遍被关注之最具代表性且富传统历史意义的活动之一。[107]

注释

  1. “客家”一词在客语中包含定语(形容词)用法,只有在特殊场合下,才会用以指代“客家人”。
  2. 2.0 2.1 原居系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后代。

参考资料

引用资料

  1. 1.0 1.1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特征》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四期(总第90期)钟声宏、黄德权著
  2. 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 中国知网. 
  3. 试论侨批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05-10. 客家是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 
  4. 客家民系. 星岛日报. 2018-08-04 [2020-09-11]. 统计资料显示,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其中,约5000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区的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2500万,占广东本地族群的1/3。此外,约600万人分布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5. 上杭新闻网-“客家”这一称呼的由来[1] 县文体广新局:邱甫田
  6. 历史沿革. 兴宁市人民政府. 2020-07-22 [2020-09-17]. 宋朝册立户籍,根据汉人入粤时间先后,分别编入主籍和客籍。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人粤在先,编为主籍,客家民系入粤在后,编入客籍,客家人由此而得名。 
  7. 土家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7-24 [2019-05-28]. 《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8. 人口民族. 凤凰县人民政府. 2020-09-02 [2020-10-13]. 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 
  9. 客家名称来源. 开封日报. 2014-09-11 [2020-10-07]. 
  10. 萧, 文评. “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清初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 (PDF). 嘉应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07-2011 [2021-06-25]. 
  11. 11.0 11.1 客家民系迁徙与形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15-10-27 [2020-10-13].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的。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徙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运动的原因,有王权变更、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等。 
  12. 陈丽华. 族群与国家: 六堆客家认同的形成(1683-1973). 台湾. 2015: 293-294页. 
  13. 李, 辉; 潘, 悟云; 文, 波; 杨, 宁宁; 金, 建中; 金, 力; 卢, 大儒. 客家人起源的遺传学分析 (PDF). 《遗传学报》. 2013-09-30, 2003 (09): 873–880 [2019-05-28]. 
  14. 郑, 连斌; 李, 咏兰; 陆, 舜华; 包, 金萍; 王, 杨; 张, 晓瑞; 薛, 虹; 荣, 文国. 中国客家人体质特征. SCIENTIA SINICA Vitae. 2013, 43 (3): 220–221 [2019-05-28]. 
  15. 东晉南朝侨流人口的输出与轮入.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09-03-21 [2021-04-14]. 
  16. 林, 牧之. 梁武帝的析州政策与国家统治 (PDF).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所). 07-2013 [2021-04-14]. 
  17. 洛阳——客家人的根亲文化圣地.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 [2021-01-22]. 
  18. 第二届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大会在洛阳市举办. 洛阳市人民政府. 2019-09-18 [2021-04-14]. 
  19. 美丽江西的水文化. 人民网. 2018-11-23 [2020-10-07]. 
  20. 客家四州是哪四州. 中国瑞金网. 2020-07-13 [2020-10-07]. 
  21. 温, 昌衍. 《客家方言》. 中国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226. ISBN 7562322848. 
  22. 罗, 美珍; 邓, 晓华. 《客家方言》. 中国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16. ISBN 7533419405. 
  23. 23.0 23.1 陈, 晓锦. 《广西玉林市客家方言调查报告》. 中国北京: 中国社会中国出版社. 2004: 397. ISBN 7500446691. 
  24. 邢向东,付新军、孙红举编《陕南罗湾客家话的音韵特点及其他客家话的异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2013年2月
  25. 曹志耘《浙江金华珊瑚客家话音系》,方言2004年第三期200-211页,2004年8月第二版
  26. 钟山,《走向海洋的优秀民系—漫话港澳台的客家人和客属组织》,你好台湾客家乡亲网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 [2009-02-12]. 
  27. 罗, 惠仪. 走訪村落探索客家文化. 被引用的相关网址 (香港经济日报). 2012-08-20 [2020-04-04]. 根据 2010 年的统计数字,香港的客家人约有 200 万,大埔、西贡及荃湾等地,仍有“客家村” 
  28. 周, 树佳. 本地客家村分布解构. 香港商报. 2016-04-14 [2020-04-04]. 
  29. 客家庄分布图. [2017-11-25]. 
  30. 客家人口分布图. [2011-01-22]. 
  31. 廖, 经庭. 从比较探索客家--读《东南亚客家的变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 《全国新书资讯月刊》. 2012, 159 (3): 55–59 [2019-05-28]. 
  32. 论泰国客家华人的历史. 中国评论通讯社. 2006-11-09 [2019-05-28]. 
  33. 客家的定义-源流和分布. 文化协会. 
  34. 曹, 逢甫. 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本土语言教学现況之整合型研究总计划期末报告 (PDF). 国家教育研究院. 12-2011 [2020-10-13]. 自国民政府于 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以后直到 1988年解严为止一直强力推行独尊国语的政策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由于强力推行的结果使得在地的本土语言: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和台湾高山族语受到 深浅不一的伤害而导致大量的语言使用人口的流失现象,其中又以高山族语最为严重,尤其是在都市地区。 
  35. 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 [2010-09-05]. 
  36. 洛阳——客家人的根亲文化圣地.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 2012 [2021-01-22]. 客家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感:“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与故乡、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 
  37. 加强推行国语台省订定实施计划. 《联合报》. 1971-07-0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8. 张双庆、庄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39. 张振兴.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16–124. ISBN 7100070546 (中文). 
  40. 香港客家人. 中国评论通讯社. 2010-09-23 [2020-04-04]. 目前香港的客家人约有200万人 
  41. 庄初升、黄婷婷. 《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42. 2011年按新市镇及慣用语言划分的五岁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办事处). 2011 [2015-02-26] (中文). 
  43. 43.0 43.1 43.2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岁及以上人口能说选定语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办事处). 2011 [2015-02-26] (中文). 
  44. 2011年按出生地点、慣用语言及使用其他语言/方言的能力划分的五岁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办事处). 2011 [2015-02-26] (中文). 
  45. 庚子首义纪事(连载3)(7). 辛亥革命网. 2011-08-16 [2020-10-20]. 宋元以来客民的反抗史,就能更深层地了解他们顽强抗暴的家国精神。他们曾经谱写出中国历史上多次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宋末抗元,明末抗清,太平天国起义,台湾甲午抗日,割让新界的抗英,乃至辛亥革命。 
  46. 内憂不解,天国难兴.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9-10-14 [2021-03-31]. 
  47. 太平天国政权崩潰的历史教训. 淮安市涟水县人民检察院. 2017-12-06 [2021-03-31]. 
  48.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政府网. 2005-06-24 [2021-03-31]. 
  49.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1-01-27 [2021-03-31]. 
  50. 客商八大王创富的传奇. 中国经济网. 2009-11-19 [2021-04-08]. 
  51. 客商与近现代中国. 中国知网. 
  52. 客家商帮的形成演变及历史影响. 中国知网. 2016 [2021-04-02]. 
  53. 商印百年客商历史的见证. 南方网. 2014-06-16 [2021-04-08]. 
  54. 近代东南亚客商开拓史略述. 缅华网. 2018-07-26. [失效链接]
  55. 曆正月廿日全国客家日. [2010-09-23]. 
  56. 探訪中国最大方形客家围屋:隐在深山人未识. 人民网. 2016-11-22 [2020-10-07]. 
  57. 围屋-塢堡的活化石. 京华时报. 2007-08-13 [2019-03-31]. 
  58. 汉魏晉北朝中原大宅、塢堡与客家民居. 中国知网. 
  59. 吴, 凤家. 南北朝时期豫州地方势力与南北政权的关系. 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06-2004 [2021-04-14]. 
  60. 围龙屋. 客家文化网. [2019-03-24]. 
  61. 关西新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03-24]. 
  62. 郑, 珊云. 福建土楼.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19-03-24]. 
  63. 《客家源流新论:谁是客家人》/陈支平第一版台北市:台原民87页146 承启楼
  64. 大万世居. 文汇报. [2019-03-24]. 
  65. 陈, 天权. 客家大型围村曾大屋. 灼见名家. 2016-06-21 [2019-03-24]. 
  66. 祠堂: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7-28 [2020-10-09]. 
  67. 走马楼. 中国网. 2008-07-08 [2020-10-13]. 大多倚山而筑,错落有致。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其中凹字形、回字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二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 
  68. 客家圆楼与五凤楼.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07-03-27 [2020-10-13]. 
  69. 英德发现四十六座四点金客家围楼. 南方日报. 2009-11-06 [2020-10-13]. 
  70. 梅州中西合璧“联芳楼” 见证华侨海外奋斗史. 新浪全球新闻. 2013-07-16 [2020-10-13]. 
  71. 谢, 干桶. 客家敬字亭文化与运作 (PDF).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研究硕士在职专班 硕士论文. 06-2012 [2020-10-13]. 
  72. 甘坑夜太美!第二届小涼帽燈籠节让小镇夜泛星光. 深圳新闻网. 2020-01-10 [2020-10-13]. 
  73. 白鷺古村 千年客家第一村. 古建中国. 2017-11-28 [2020-10-13]. 
  74. 江南宋城 客家摇篮.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6-06-08. 
  75. 客家摇篮. 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6-10-31. 
  76. 千年遺韵宋城贛州. 中国江西网. 2020-06-12. 
  77. 2012贛州旅游资源介紹. 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6-10-31. 
  78. 崇文重教是客家重要的文化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23 [2020-10-09]. 
  79. 精神文明创建. 宝丰人民政府. 2020-05-28 [2021-03-31]. 
  80. 福建龙岩客家家训简介. 中央纪委监察部. 2015-10-13. 
  81. 客家人是华夏文明的守护者. 中央纪委监察部. 2020-10-20 [2021-04-02]. 
  82. 民俗风情.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20-03-16. [失效链接]
  83. 公私之间:祠堂的传统与功能演化. 法制网. 2018-07-06 [2020-10-19]. 
  84. 客家门匾中的传承.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2008-03-25. 
  85. 传承客家优良家风的文化载体. 广东省情网. 2020-06-09 [2021-04-09]. 
  86. 86.0 86.1 引证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自动生成2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87. 汉剧. 中国戏曲网. [2020-10-19]. 
  88. 新时代广东汉剧再起航!梅州发起五省汉剧申报世界“非遺”. 南方网. 2019-12-26 [2020-10-19]. 
  89. 广东汉剧. 广东省博物馆. 2016-06-06 [2020-10-19]. 
  90. “南国牡丹”——广东汉剧. 大埔县人民政府. 2013-04-18 [2021-04-14]. 
  91.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2021-04-14]. 
  92. 广东汉剧. 戏剧网. 2008-03-06 [2021-04-14]. 
  93. 广东汉剧简介.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2021-04-14]. 
  94. 广东汉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1-04-14]. 
  95. 每一道客家菜,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来历. 香港商报. 2017-06-20 [2019-04-11]. 
  96. 客家饮食文化:古代中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政府. 2018-06-12 [2020-10-13]. 
  97. 孙润田-客家饮食文化发端于中原. 开封新闻网络. 2014-07-18 [2020-10-12]. 
  98. 三省联手打造客家文化长廊. 新浪新闻网. 2007-09-04 [2020-10-07]. 广东惠州将联合深圳、韶关、梅州、河源、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等主要客家人聚居城市,共同打造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 
  99. 客家大本营的城市. 福建武平网. 2016-05-23 [2020-08-31]. 当今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城市是指福建省龙岩市、广东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关市和江西省赣州市,以上合共七个城市 
  100. 客家民系与客家人. 广东省情网. 2018-11-12 [2021-04-08]. 
  101. 客家旅游联盟联席会议召开 建微信汇推客家旅游. 凤凰新闻网. 2016-06-18 [2020-10-07]. 客家旅游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广东梅州召开。来自江西赣州、吉安,福建龙岩、三明,广西贺州,广东韶关、清远、惠州、河源、梅州四省十市的旅游部门代表、媒体记者等80多人参加会议。 
  102. 台湾客家人分布地区. 中国台湾网. 2008-03-25 [2021-04-08]. 
  103. 贛粵闽桂10市成立旅游联盟. 中共会昌县委办公室. 2015-10-16. 为进一步推进赣粤闽桂客家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近日,我市与广东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清远,福建龙岩、三明,广西贺州以及本省吉安共同组建客家旅游联盟 
  104. 香港崇正总会的创立及其贡献. 中国知网. 
  105. 崇正考-兼论客家精神. 中国知网. 
  106. 开啓客家新天地. 赤溪镇人民政府. 2007-12-29. 
  107. 关于总会-总会历史-世界客属懇亲大会. 世界客属总会. 2015-10-16 [2016-05-07]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研究书目

另见

外部链接

学术网站

Template:台湾族群 Template:台湾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