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

出自求聞百科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漢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後梁555–58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定難軍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對於中國近代史學者對其所指年代分歧很大。中國大陸學者以晚清為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終。中國台灣及美國學者以晚明為始,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終,[1][2][3][4][5]且云近代現代緊密相關。

華人學者的觀點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晚清的街頭照片
甲午戰爭:日本攝影師龜井茲明拍攝的旅順大屠殺
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
1910年的村
1937年南京大屠殺
1938年國民黨旗在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吳大猷:這一次學術會議(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研究的對象是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其時限從鴉片戰爭上溯至清初明末,約有兩百多年。這個時期的中國,一方面在社會經濟和學術思想上在衍化更新,另一方面也已開始接受西方文化,但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仍多。

李雲漢:上古、中古與近代的分際甚為明顯,近代與現代的時空背景則相連貫,精神與內涵亦相密接。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的起點……本書採取1911年的說法:其一,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多年來的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襲的觀念。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使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了現代的民族國家。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林桶法認為,中國「近代」一詞伴隨沉重和屈辱,面臨外國侵略,國家民族存亡;多數日本人通常正面看待「近代」,聯想到明治時代[6]:17

近代的定義

「近代」一詞,古已有之,表示「過去不遠之時代」,如晉代葛洪的《抱朴子·漢過》中有「歷覽前載,逮乎近代,道微俗弊,莫劇漢末也。」但現在所使用的「近代」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指介於現代古代之間的時期。以西洋歷史的發展來說,大約是以東羅馬帝國滅亡作為近代開始,同一時期西歐先後有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而後伴隨平等外交建立、主權國家觀念形成、民族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發展等情況來作為定義近代的標準。

近代史」的概念從西方世界傳入中國,其分期問題就一直存在,直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國大陸的中國近代史學界基本確立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分期方法。

上限

清末,「近代史」(當時也稱「近世史」)的觀念從西方傳入中國,當時一般指的是從某一時期到所在時期並仍在發展的歷史階段,即未區分「近代史」與「現代史」,因此早期並不存在「近代史」下限的問題。如:梁啓超將「乾隆末年至今」稱為「近世史」;孟世傑在所著《中國最近世史》中將「近世史」的開端定於道光時期。

之後的學者對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定義比較多樣。有以歐洲近代起始為中國近代起始的,如鄭鶴聲認為「無論中西」,近代始於新航路發現;有從中歐交流為依據的,如郭廷以將開端放在16世紀初的葡人東來,呂思勉將其放於明朝中葉的歐人東來,蕭一山、李守孔、李方晨等將其放於之際的西人東來[來源請求];如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認為中國近代的開端定於明朝,同時也是世界近代的起始。也有觀點認為不應過於強調歐洲人的影響,當依據中國內部的變化劃分,如孔復禮以1864年太平天國的滅亡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7]

自歐洲近代史在明末開端到鴉片戰爭,雖然歐洲的近代進程對中國有所影響,但卻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多數研究者傾向於將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上限定在清末。蔣廷黻羅家倫等將開端定於鴉片戰爭,就是考慮到鴉片戰爭後歐洲的歷史進程開始較為顯著的影響中國。

1930年代、1940年代,由於救亡圖存的社會現實,更多的學者開始反思百年國恥,並將近代史的上限定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因為鴉片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端。

張鳴認為:「我們一般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但這種劃法今天已經受到了挑戰,許多人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發展脈絡劃分,中國近代史的起點至少可以劃到明朝中葉。他們的理由是,畢竟那個時候中國已經和世界發生聯繫了,西方的傳士已經進入中國,我們已經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為甚麼我們不能劃到那兒呢?這其實是西方的劃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國家已經崛起了,因此我們所指的西方現代世界的起點肯定不是1840年。……以前中國內地教科書裡講,瓦特看著燒水的壺蓋兒被蒸汽頂起來,然後他就發明了蒸汽機。其實現在看看科技史就可以知道,蒸汽機不是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那種神奇故事講的,坐在蘋果樹下冥思苦想,突然蘋果『砰』的一下砸腦袋上了,然後他就得出偉大發現了。其實這些發明或發現都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越早的、越是劃時代的發明,它孕育的時間可能就越長,因為那個時候人類還處在蒙昧時代或是蠻荒時代,所以那個時候的發明跟現在的相比,分量上是不一樣的。」[8]:23-24

下限

在中國近代史的早期研究中,由於「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現代史」觀念不做區分,可以認為下限為「至今」。

1947年,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在華北新華書店出版,該書中將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都劃作近代中國的歷史時期[9],為近代史研究提出「四段論」: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乃第一階段,中法戰爭抗日戰爭為第二階段,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為第三階段,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為第四階段[8]:18。他認為第一階段包含反帝反封建兩個矛盾,以反封建矛盾為主;第二階段包括國內民族鬥爭和反帝兩個矛盾,而反帝矛盾突出;第三階段以反帝為主要矛盾;第四階段以反封建為主矛盾[8]:18

胡繩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著有《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後一本書對於中國近代史研究影響深遠,一版再版[8]:18。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一文,引起1950年代中國史學界對此的大討論。文中將「中國近代史」限定在1840年到1919年之間,在討論中得到了當時多數學者的認可[9]。將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也即將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稱作中國近代史。這一觀點突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性,可被視為當時官方及主流的觀點。胡繩始終堅持他在探討中國近代史發展規律時所使用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和方法,堅持他在表述中國歷史發展規律時所提出之一系重要論斷[8]:18。但當時也有其他觀點,如范文瀾、劉大年、榮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學者提出按照社會性質來劃分歷史時期,即中國近代史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1840年到1949年[9]

20世紀80年代前,中國大陸史學界曾長期將1840年至1919年的「中國近代史」與1919年至1949年的「中國現代史」分為兩個學科,這體現在了教學、研究及著書等方面。

改革開放後,又一次出現了關於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分期問題的討論,主張以「社會性質」界分歷史時期的觀點逐漸占據主流,主張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1840年到1949年為中國近代史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並逐步成為官方及主流的觀點。

1997年,胡繩提出將此前的分立的「中國近代史」及「中國現代史」合併研究,使之成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歷史」[10]

199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張海鵬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讀本出版,該書以1949年為下限[9][11]

經過多年討論研究後,中國大陸近代史學界於1990年代,確定將中國近代史定為開始於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範圍:從中國社會形態來說,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

部分學者持其他觀點,如辛灝年在《誰是新中國》一書認為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是1911年辛亥革命

歷史大事記

戰爭

天災人禍

外國學者的觀點

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歷史學家菊池秀明認為,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孫的後繼者蔣介石,皆是由中國南方出發北伐;毛澤東由中國南方村根據地出發到黃土高原盡頭的延安,一路為新時代播種;近代中國是中國史上首次由南方開始復興之路的時代;復興中華的嘗試與苦難,重振於不斷的挫折與失敗,為生活在不透明時代的我們帶來勇氣[6]:30耶和華耶穌降臨中國化而成拜上帝會,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成毛澤東主義[6]:64變法運動是中國以外國為模範,初次嘗試全面社會改革,以知識分子為主,缺乏大眾基礎,改革內容薄弱,掀起宮廷權力鬥爭[6]:116。1905年5月之抵制美貨運動,使中國首次在「救助海外同胞」之目標下團結一致,知識分子在變法運動中探索、民眾在義和團運動中展現之民族主義顯現;在後來的中國民族主義運動中,學生等知識分子繼承、延續呼籲「聯合抵制」運動[6]:136。外國人接觸過袁世凱,稱其記性好、有觀察力,充滿敏鋭好奇心[6]:178魯迅主張,無論外在如何變化,「吃人」社會的體制及群眾心理不改變,國將無未來可言[6]:224。不管孫中山有多少缺點、結果未臻完全,事實是要有孫中山,中國近代史才能成立[6]:259。魯迅生前曾對內山完造稱:「世上本無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6]:387

史景遷:我的敘事起自1600年,因為我認為唯有從這個時間點啟始,才能認清中國當前問題的緣由,以及中國人可以訴諸哪些知識、經濟與情感上的資源來解決問題。藉由把這一故事命名為《追尋現代中國》,我個人衷心盼望能夠彰顯以下幾點旨趣。(略)

參見

參考文獻

  1. 張玉法. 中国现代史. 東華書局. 1977年. 
  2. 李雲漢. 中国近现代史. 三民書局. 2013年. 
  3.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 北一出版社. 1980年. 
  4. 李金強; 郭嘉輝. 从明清到近代:史料与课题. 萬卷樓. 2018年. 
  5. 史景遷. 追寻现代中国. 時報出版. 2019年. 
  6.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菊池秀明著、廖怡錚譯.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晚清与中华民国》 初版. 新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17. 
  7. 著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 [2016-03-15]. 
  8. 8.0 8.1 8.2 8.3 8.4 張鳴. 《重说中国近代史》. 文史中國 香港第一版. 香港中和出版. 2012. ISBN 978-988-15884-4-9. 
  9. 9.0 9.1 9.2 9.3 張海鵬.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09-11-20 [2012-04-08]. 
  10. 胡繩:《〈近代史研究〉創刊100期祝辭》,《近代史研究》 1997年第4期
  11. 王也揚. 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下限问题说开去 (PDF). 近代中國研究. [2012-04-08]. 
  12. Jinwei, Ren; Ping, L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faulting of the 1850 earthquake in Xichang, Sichuan. Seismology & Geology. 1993-01-01, 15: 97–106. 
  13. 路偉東. 同治光绪年间陕西人口的损失. 禹貢網 (中文). 
  14.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ISBN 978-7-80614-356-8 (中文). 
  15. 茹芝山房吟草. 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叢書.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ISBN 978-7-219-02581-9 (中文). 
  16.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紀"書系.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 226. ISBN 978-7-5087-0716-7 (中文). 
  17.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ISBN 978-7-200-00180-8 (中文).  |issue=被忽略 (幫助);
  18.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ISBN 978-7-80614-356-8 (中文). 
  19. 張大仁. 被遺忘的清末饑荒丁戊奇荒:饑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饑 | Anue鉅亨 - 时事. Anue鉅亨. 2014-05-29 [2020-06-28]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20. 近代西方人对 “丁戊奇荒”的认识及其背景——《纽约时报》传达的信息 (PDF). core.ac.uk. 2014-03-13 [2020-06-15]. 
  21. Hou, K.; Lei Z.; Wan F.; Li L. & Xiong Z. Research on the 1879 South Wudu M8.0 Earthquake and Its Co-Seismic Fractur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 20 (1) [30 November 2012]. 
  22. 1887年9月30日 黄河决口. 人民日報. 2011-09-30 [2020-06-15]. 
  23. 英冒险家记录甲午旅顺大屠杀:女人被斩成几段. 環球網. 2014-04-01 [2020-06-15]. 
  24. 纪念“旅顺大屠杀”事件125周年:大连旅顺举行公祭仪式_手机搜狐网. m.sohu.com. [2020-06-15]. 
  25. 山西“太原教案”纪念日 重温传教士殉道足迹 - 基督时报—基督教资讯平台. www.christiantimes.cn. [2020-06-17]. 
  26. 開卷深讀 |110年前肆虐東北的鼠疫,是如何被消滅的 .上觀新聞.
  27. 额尔瑾:清末一场鼠疫,让东北人民付出沉重代价. 觀察者網. [2020-06-15]. 
  28. 文匯報,2007年1月18日,《海原地震遺址:不滅的災難烙印
  29. 楊琪. 1922年“八二”风灾及其善后救济.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2010-08-21]. 
  30. 1927年5月23日中国甘肃古浪发生8.0级地震_历史上的今天. www.todayonhistory.com. [2020-06-07]. 
  31. 高邮1931年特大洪灾后 美国人募资修了“最好的大坝”. 鳳凰網江蘇站. 2015-03-01 [2020-06-15]. 
  32. 日军档案显示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地区人口减少近80万. 亞太日報. 2014-01-08 [2020-06-15].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