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文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2022年8月16日 (二) 23:19的版本 →‎top:​我来啦, replaced: 規 → 规, 塊 → 块 (2), 寫 → 写, 時 → 时 (5), 許 → 许, 載 → 载, 諸 → 诸, 說 → 说 (2), 這 → 这, 誤 → 误, 記 → 记, 「 → “ (2), 」 → ” (2)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籀文(籀音同“咒”),又称大篆,传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春秋时期已在秦国流行。小学类序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许慎说文解字》收籀文大约二百八十字。近人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周宣王石鼓文也常被指为籀文,秦始皇时曾撰有六块记功刻石:秦山刻石、琅琊刻石、绎山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等。其中又以琅琊刻石最著名,即山东诸城琅琊台,由李斯撰写,载秦初开国功臣列侯武城侯王离(应是王翦之误植)、列侯通武侯王贲等人之事绩。北宋时又发现三块刻字石头,内容是秦王诅咒楚王的文字,后人称为“诅楚文”。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和部分秦国金文,皆属同一字体,称籀文或大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