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4月16日 (日) 07:25 由 江左梅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道家:​清理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衍生出「義氣」之概念。「義者,宜也。」《釋名》:「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說文》:「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註)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從羊。」《周官》註:「儀作義,古皆音俄。」 《近思錄》按其「適宜」的意義將「義」定義為「合理地處理事務」。[1]

「義」是儒家五德、義、禮、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為「義」[2]。西漢董仲舒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是處理人際關係。

義氣

「義氣」是由「義」所衍生的概念,在中國民間普遍用以表示朋友之間的情誼與關心。在武俠小說黑社會裏,便經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義氣。換個角度來說,「義氣」之意涵範圍相較於「義」較為狹隘,可稱為「小義」。

道家

老子認為,「義」是因為「仁」衰微才出現;而「仁」是因為「」(和「」)衰微才出現[3][4]

參見

參考資料

  1. 葉, 采 (編). 近思录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2017: 13. ISBN 9787101126815. 
  2.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3. 老子《道德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4. 老子《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