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衍生出“义气”之概念。“义者,宜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 《近思录》按其“适宜”的意义将“义”定义为“合理地处理事务”。[1]

“义”是儒家五德、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2]。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

义气

“义气”是由“义”所衍生的概念,在中国民间普遍用以表示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关心。在武侠小说黑社会里,便经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气。换个角度来说,“义气”之意涵范围相较于“义”较为狭隘,可称为“小义”。

道家

老子认为,“义”是因为“仁”衰微才出现;而“仁”是因为“”(和“”)衰微才出现[3][4]

参见

参考资料

  1. 叶, 采 (编). 近思录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13. ISBN 9787101126815. 
  2.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3. 老子《道德经》:“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 老子《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