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曆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2024年在多個曆法中的表示
公曆2024
MMXXIV
羅馬建城紀年2777
亞美尼亞歷1473
ԹՎ ՌՆՀԳ
亞述歷6774
巴哈伊曆法180年-181年
峇里島薩卡歷1945年-1946年
孟加拉歷1431
柏柏爾歷2974
英國即位紀元72 Eliz. 2 – 73 Eliz. 2
佛曆2568
緬歷1386
拜占庭歷7532年-7533年
農曆癸卯(水 )
4720 / 4660
    — 至 —
甲辰年 (木 )
4721 / 4661
科普特歷1740年-1741年
不調和教歷3190
衣索比亞歷2016年-2017年
希伯來曆5784年-5785年
印度歷
 - 維克拉姆歷2080年-2081年
 - 薩卡歷1945年-1946年
 - 爭鬥時5124年-5125年
全新世紀年12024
伊博歷1024年-1025年
伊朗歷1402年-1403年
伊斯蘭曆1445年-1446年
和歷令和6年
爪哇歷1957年-1958年
主體歷113
儒略曆公曆減13天
韓國曆4357
泰國曆2567
藏曆陰水
2150 / 1769 / 997
    — 至 —
陽木龍年
2151 / 1770 / 998
UNIX時間1704067200-
1735689599

格里曆拉丁語Calendarium Gregorianum,又譯國瑞曆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葛瑞格里曆格列高曆,也稱基督紀年),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耶穌會神父兼天文學家克里斯托佛·克拉烏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1],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曆法,稱為公曆。公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在中國引進採用,因農曆等中國傳統曆法陰陽曆,故公曆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注 1]

格里曆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歷年為365.25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注 1]。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令到所算出的復活節日期與實際的春分的間隔逐漸增大,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當年定曆以耶穌誕生年開始起算(但考證是公元前4年出生,但此記數法沿用至今),稱為「公元」。

月名由來

  • 一月 Jan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門神雅努斯
  • 二月 Febr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齋月(Februus)。
  • 三月 Mart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 四月 Aprili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 五月 Ma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六月 Jun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 七月 原名Quintilis,後改Julius。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 八月 原名Sextilis,後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 九月 September 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 十月 October 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 十一月 Novembris 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 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格里曆的閏年

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9074天)即一回歸年,格里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1.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世紀數被100整除為平年,被400整除的才為閏年。比如說16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紀元是從傳說的耶穌誕生那年算起。
  2. 格里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說法,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只有2月,為28天(閏年29天)。
  3. 參考: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天=29天12小時44分2.8秒

非天主教國家之採用

歐美

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只有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用格里曆,日期跳過10日。由于格里曆是教宗頒布的,新教國家予以抵制。直到1752年,大英帝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份才採納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過11日。

值得注意的是,1582年,羅馬教廷減去的是10天,而到1752年修改曆法的時候卻減去了11天的原因是1582年到1752年之間的1700年,格里曆不閏而儒略曆閏,二曆相差了1天。

瑞典在1699年計劃從儒略曆改成格里曆,預定的辦法是取消自1700年至1740年原有的11閏日,以期求漸進在最後將日期與格里曆接軌。在此四十年間,瑞典曆與儒略曆以及格里曆日期將完全不同(此制度明顯足以使得此期間的瑞典事件發生在何日記錄不易的困擾)。更糟糕的是,受大北方戰爭的影響,此制度施行不佳,1704年及1708年應已排除的閏日仍被使用。此時瑞典曆日期應比格里曆慢8日,但事實上慢了10日。卡爾十二世國王承認漸進改曆沒有見效而拋棄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里曆,而是決定改回儒略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度比格里曆慢11日。瑞典最後在1753年採用格里曆,就是說,當年儒略曆 2月17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3月1日星期四。

阿拉斯加儒略曆1867年10月6日星期五的次日是格里曆10月18日星期五。之所以連續二日星期五是因為美國從沙俄買入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時刻」須從「莫斯科時刻」改成「北美時刻」,使得國際換日線阿拉斯加之東移往其西。

俄羅斯在1917年發生的十月革命(開始於儒略曆10月25日,合格里曆11月7日)後,以1918年1月24日的命令接受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918年1月31日 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918年2月14日星期四。

最後採用格里曆的國家是土耳其,在1926年。

各地啓用公曆之日期對照

伊斯蘭教國家仍然使用伊斯蘭曆佛教國家採納佛教曆,紀元使用佛教紀元,即公元2024年為佛教紀元釋迦牟尼涅槃2567年(南傳)或2568年(北傳)。

東亞

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以公曆取代傳統天保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使用日本天皇年號紀年:明治元年等於1868年,大正元年等於1912年,昭和元年等於1926年,平成元年等於1989年,令和元年等於2019年,一直至今。民間常使用公元(日語:西暦)紀年,但政府較少使用之。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成為大日本帝國殖民地,官方採用公曆。1919年改行公曆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公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1945年後繼續使用公曆,但年份改用民國紀年。1955年,台灣當局機關恢復農曆新年休假。在臺灣,官話慣稱公曆為國曆,台灣閩南語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朝鮮半島受到日本影響,在1896年1月1日採用公曆[2]

中國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公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但中國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公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繼續使用公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

外推格里曆

爲了某些目的,格里曆能向啓用前的日期延伸而製作外推格里曆proleptic Gregorian calendar),但應謹慎使用。

爲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發生的事件日期仍應以當時採用的儒略曆日期表示,而不應「溯及既往」轉換成外推格里曆。

然而,在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以後才啓用格里曆的國家的事件較有爭議。因為改變啓用格里曆前的歷史紀錄將會荒謬,所以為避免爭議,應註明是哪一種曆法的日期。例如,喬治·華盛頓出生於儒略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曆1732年2月22日,而當時大英帝國用儒略曆。[注 2]

微軟公司的編程基礎庫ATL的類COleDateTime,能處理日期從公元100年1月1日到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持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高利曆代替。[3]

格里曆日期與儒略曆日期的差距

  • 1582年:
    • 格里曆10月15日,合儒略曆10月5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583年-1699年: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7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9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701年-1799年: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8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801年-1899年: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9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901年-2099年: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21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5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4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格里曆一年每月天數

格里曆每月天數為人為規定,不像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球的運動確定的。

最早,格里曆的前身——儒略曆規定1、3、5、7、9、11月為大月,31日,2、4、6、8、10、12月為小月,30日,這樣每年有366日,由於2月是當時羅馬帝國處決犯人的月份,於是,在平年中2月減少1日,為29日。使得平年為365日,閏年為366日。

凱撒時,將其出生的七月改用其名字命名。此後,奧古斯都當政時,將八月改用其名字命名,並將八月改為大月,此後的9、11月改為小月,10、12月改為大月,這樣一年平年就有366日,閏年有367日,為了扣掉一日,與天象相符,再從2月中扣去1日。月份設置遂與今日相同。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天數 31 28(閏年為29天)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格里曆閏年計算方法

世紀年 3200的倍數[原創研究?] 400的倍數 100的倍數 4的倍數
結果 不閏 不閏

準確性

格里曆比儒略曆每400年少3次閏日,平均太陽日是365.2425,比起平均回歸年的365.2422日,每3300誤差1日。比起儒略曆平均一年365.25日的128年誤差1日而言,格里曆更精確[注 1]。不過相比起伊朗曆每141,000年內背離太陽循環一天仍有所誤差。

注釋

  1. 1.0 1.1 1.2 儒略曆「年份逢4的倍數皆設閏年」,所以400年共有個閏年,平均一年有天,每年大約比回歸年(365.2422天)多天,因此大約累積年,誤差就已達到1天。
    格里曆「年份逢4的倍數設閏年,但除非是400的倍數,否則逢100的倍數不設閏年」,所以400年共有個閏年,平均一年有天,每年大約比回歸年(365.2422天)多天,因此大約需累積年,誤差才能達到1天。
  2. #各地啓用格里曆之日期對照章節。

參考文獻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