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罗马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用巴洛克表现庄严奢华感
典型的巴洛克天花板,大面积使用金色,全部画满人物不留白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雕塑圣德瑞莎的幻觉

巴洛克艺术简称巴洛克意大利语Barocco,英语:Baroque,法语:Baroque)是欧洲17世纪时的一种艺术风格,一开始是意大利戏剧的一种夸张表演技法,因为其营造张力、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俱佳,不久就在文学、舞蹈和音乐等其它领域被使用,这个风格在进入了雕塑、绘画、建筑领域之后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巨大的正面反响,并且成功反超原始的戏剧领域,成为现今巴洛克的代表。巴洛克风格明显的作品全部都大量使用金色、浮夸装饰、但又不丧失庄严肃穆之感,达到了华丽与内敛的平衡状态,以法国的凡尔赛宫为其艺术巅峰。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天主教会的积极鼓励有关,1600年开始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以罗马梵蒂冈为中心,在特伦托会议上官方规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透过绚烂豪华的造型美、雕琢美、具象美来反击以朴素简单为主旨的基督新教势力,以便达到拉拢信徒、增加人数的目的。随后这门艺术风格在各个天主教国家开花结果,法兰西王国路易十四尤其喜欢巴洛克,并把此艺术深深植入其宫廷礼仪之中,带有前庭、大楼梯、豪华的会客室、艺术收藏室、和金叶窗花及栏杆的建筑被创造出来,这引当时欧洲君王和贵族的极大羡慕,成功让观看者为之倾倒,即使在基督新教东正教的国家,巴洛克宫殿也被一座又一座的兴建起来。在启蒙运动时期,巴洛克更是升级为了一种表达胜利、权威、控制人心的手段,它极其有效的彰显出拥有者本身的美好,这种炫耀型功能至今仍然在各国富豪的别墅中被大量使用。

词源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说来自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思是不规则(变形)的珠子。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但实际上最初的来源并无法确定[1]。总的来说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1750年),但年份并不代表绝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音乐。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1452年-1600年),下接新古典主义浪漫时期

欧洲文化“除旧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成就。资产阶级兴起,君主政治渐独立于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学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展开。艺术上趋势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艺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伦勃朗等,影响都极深远。也在这时期,欧洲向外扩张殖民,渐渐占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绘画

老扬·勃鲁盖尔鲁本斯所画的《伊甸园与亚当的堕落》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维梅尔林布兰,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意大利的贝尼尼卡拉瓦乔以及法国的乔治·德·拉·图尔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鲁本斯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如《宫女》也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音乐

作为一门难以形状的艺术领域,如同文艺复兴的音乐落后于绘画与建筑,巴洛克的音乐也落后当时代其他艺术领域有50~70年的时间。若要说到发展成熟的阶段,不把时间拉到十八世纪初是不可能的,但即便发展较迟,极盛时期的艺术成就也绝不亚于其他领域。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瓦第(1678~1741)、英籍德裔的韩德尔(1685~1759)、德国的巴赫(1685~1750)。

建筑

维拉诺宫

建筑造形方面利用不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代表建筑

装饰艺术

巴洛克风格装饰以烘托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为目的 巴洛克家具利用多变的曲面,采用花样繁多的装饰,作大面积的雕刻、金箔贴面、描金涂漆处理,并在坐卧类家具上大量应用面料包覆。

参考文献

  1. OED Online. Accessed 6 June 2008.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