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巴利语sati梵语smṛti),又译为念根系念,佛教术语,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修行者将思想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的观察它,就称为念。以正确的方式来修习念,被称为正念[1]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ṛti),是通往解脱的八正道之一。随时系念,忆持不忘,称为随念巴利语anussati),有六随念与十随念等法门。观察“身”“受”“心”“法”四个主题,称为四念住

字义

在巴利文及梵文,念(sati)是动词,意为“记得”、“忆起”,引伸的名词形态为“记忆[2],但是它也有专注、觉察的意思,英文常译为mindfulnessawareness。《清净道论》认为,念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不忘失的忆念,以保持思虑的稳定、不飘荡[3]。因为念的稳定,使得修行者可以执持(upaganha)善的念头与行为,放弃恶的行为。形成精进不放逸的力量,这就称为正念,英文常译为right mindfulnessright thoughtpostive thought

佛教理论

念被列入五根之一。在阿毘达磨中,也是一种心所,南传上座部列为七种遍行心所之一,说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之一。

正念可分为世俗正念,与圣正念二者。正确,不虚假的保持念,称为世俗正念,可以让人投生善趣,但它是有,有的;出世间的圣正念,则是将念保持在四圣谛上,思维四圣谛[4]

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备正知来分辨,以正知来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来观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处,或称四念住。以正念来修行禅定,称为正定

参考文献

  1. 中阿含经卷七第31经《分别圣谛经》:“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2.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10:“于境明记,不忘失因,说名为念。”
  3. 《清净道论》〈说蕴品〉:“依此而忆念故,或他自己忆念故,或只是忆念故为念。它以不漂荡为相;以不忘失为用;以守护、境之现前为现起,以坚固之想或身念处为近因。当知念能坚持[所缘]如同门柱,能护眼根等如同守卫。”
  4. 《杂阿含经》〈785经〉:“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