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

坐标25°02′24″N 121°30′43″E / 25.04°N 121.511944°E / 25.04; 121.511944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台湾文化资产
旧称台湾总督府、介寿馆
登录等级台湾当局制定古迹
登录类别衙署
登录公告日期1998年7月30日
位置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一段122号
座标25°02′24″N 121°30′43″E / 25.04°N 121.511944°E / 25.04; 121.511944
建成年代1919年
开放时间平日早上9~12点,假日每月特定1天8~16点、团体须预约
参观费用免费

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中心位置,为台湾当局领导人的办公场所。1919年建成,建筑风格辰野金吾风格,为台湾当局制定古迹。起初于台湾日占时期作为“台湾总督府”;台湾光复后,1948年至2006年间名为“介寿馆”。自完工以来,该建筑即为台湾地区重要的政治中枢。虽为台湾当局指定古迹,但因其为重要官署建筑,周边维安戒备森严,只有在特定时间才会开放给民众入内参观。

历史沿革

设计

甲午战争尾声,在台政权大致稳固底定的日本当局将“临时总督府”设在清朝福建台湾承宣布政使司衙门钦差行台内,直到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总督”的时候,才有兴建永久厅舍的计划。经过审慎规划后,“总督府”于1907年悬赏5万元日币公开征图,并限定参赛者资格为日本本土的建筑家。

征图初选阶段,主办单位从多位参加竞图的日本建筑师当中选出一至七名:分别为铃木吉兵卫长野宇平治片冈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樱井小太郎福井房一,每位均获得奖金1,000元。

评审团包含辰野金吾中村达太郎冢本靖伊东忠太妻木赖黄等等知名建筑技师,本来属意采用初选首奖得主铃木吉兵卫的作品,不过经多日审慎考量,评审团发现首奖作品中的尖塔、陡屋顶、具两层老虎窗的红砖建筑样式有抄袭海牙国际法庭嫌疑,因此于1909年公布的中选名单中采用了第二名长野宇平治(师从辰野金吾)的作品,而其样式与当年正在建造中的东京车站相当接近。

虽说如此,到最后定稿阶段,修改成现今高塔、壮阔庄严建筑模样的真正设计者是初选获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将设计图局部修改后,工程才开始动工。

建造修复

“总督府”于1912年6月1日正式开工,1915年6月主体大致完成并举行上栋典礼,经过几年施工后,终于在1919年3月告竣,总工程费达281万日圆。当时“总督府”的敞厅内设置有两尊铜像,前敞厅为“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长官,后敞厅为“总督”儿玉源太郎“总督”。随后,这座当时全台湾最高的建筑物就一直是日本非法占领台湾的重要象征,因此在二战期间,这栋建筑物成为美军轰炸台湾的主要目标物之一。虽然日方将“总督府”百般伪装及防范,最后还是在1945年战争末期的台北大空袭中遭到美军击中,导致正面部分结构被炸毁。

二战后,台湾光复,1946年各界为庆祝甫领导对日抗战胜利的蒋介石六十大寿,捐款修复此建筑,直至1948年底才修复,并更名为“介寿馆”,但与原始设计有所不同。该馆常与蒋介石肖像搭配,成为新台币正反两面之图像,法规中也会以介寿馆来称呼总统府建物。[1]

台湾省政府”于1947年成立后,该建筑在台北市都市计划图被标示为“省府大厦”[2],但省政府的实际办公厅舍为原“台北市役所”(即今“行政院大厦”)。

随着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当年12月9日至1957年,台湾当局领导人与台湾行政主管机关在此合署办公。台湾行政主管机关在1957年迁至旧省府大楼后,介寿馆遂由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单独使用。2006年,后敞厅“中山厅”壁龛摆设的孙中山半身铜像与前敞厅大门入口处中央走道的蒋介石半身铜像被撤除,原孙中山铜像壁龛位置改放置盆景。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仅孙中山铜像回复原位。

虽经整修,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仍保持庄严和简洁的设计。建筑分为五层楼,主体平面呈现倒“日”字型。正面宽约140米、侧面宽约85米,中央塔高60米,总占地为2100坪,建筑物的中央塔、角塔、卫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节奏和粗面砌筑基座与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震撼的视觉效果。而整栋建筑物中充满廊柱、山墙、拱廊及圆拱窗,堪称日占时期台湾的代表性建筑。府中有南、北两个庭园,南、北苑各以国徽及梅花作设计。

厅舍使用单位

台湾日占时期启用时作为“台湾总督府”办公厅舍之用。

除了上述的1945年中到1948年底的修复期间之外,自1919年落成以来,这栋建筑都一直是台湾地区的最高权力中心。以下是总统府的历任主人:

日占时期

“总督”

(明石总督1918年6月就任,1919年10月“谢世卸任”,总计约有七个月进驻于此。)

因美军轰炸导致毁损,安藤总督迁至“台北市役所”(今台行政机构区域)办公。

台湾光复后

战后,因原“总督府”厅舍尚在修复,“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在也设于原台北市役所,因此“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并未待过“总统府”。

1947年4月22日,国民政府废除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而另行成立台湾省政府后,首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办公场所在仍旧留在上述地点。

“东南军政长官”

台湾当局领导人

1949年12月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与行政主管机关设址于介寿馆办公。

府内厅室

以下列出特殊命名的厅室,除下列厅室外大多数厅室尚未命名,仅以数字代号表示。

3F

  • 经国厅:办公场所内大礼堂,日占时期称“会议室”,拱型屋顶挑高8米,为中枢庆典集会、记者会等举行地点。原名“介寿堂”,匾额于陈水扁任内拆除,马英九即将卸任前将其重新命名为“经国厅”。
  • 台湾晴厅:日占时期为“总督办公室”,中国接收后改为“总统会客室”。地板铺蓝色象征海洋地毯,窗帘花纹为高山族达悟人菱形图样。陈水扁任内命名。
  • 台湾绿厅:接见外宾场所,铺设的地毯图样中央圆形绣有台湾蓝鹊及蝴蝶等生物,周为围绕海洋波浪花纹。以古迹保存、文化内涵、艺术品味及现代感为主轴规划设计。陈水扁任内命名。
  • 台湾虹厅:宴会厅或开小型记者会场所,于经国厅对面,墙上不定期更换油画。陈水扁任内命名。
  • 渭水厅:为3楼视讯会议室,马英九与“中山厅”及“铭传厅”同日命名。
  • 铭传厅:为277会议室,马英九与“中山厅”及“渭水厅”同日命名。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介寿馆(楼)联合安全检查实施要点,植根法律网,2021年8月26日
  2. 台北市百年历史地图. 台北市都市计划图1948. [2015-03-10]. 

来源

书籍
  • 李干朗(1986年):《台湾建筑史》,第五版. 台北:雄狮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