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

此文具有原创性,并兼顾知识丰富性,获“好文章”评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马来西亚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银杏
化石时期:51.5–0 Ma 始新世-现今[1][2]
银杏树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门: 银杏门 Ginkgophyta
纲: 银杏纲 Ginkgoopsida
目: 银杏目 Ginkgoales
科: 银杏科 Ginkgoaceae
属: 银杏属 Ginkgo
种: 银杏 G. biloba
二名法
Ginkgo biloba
L., 1771

银杏学名Ginkgo biloba),是一种落叶乔木,寿命可达3000年以上。又名公孙树鸭掌树鸭脚树鸭脚子[4][5],其裸露的种子称为白果,叶称蒲扇[6]。属裸子植物银杏门唯一现存物种,和它同的所有其他物种都已灭绝,因此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已发现的化石可以追溯到2.9亿年前。属于银杏属的化石与活体物种非常相似,可以追溯到大约1.7亿年前的中侏罗纪[7]。银杏原产于中国,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即被栽培,现广泛种植于全世界。它有多种用途,可作为传统医学用途和食物。

历史演化

物种演化

银杏始新世叶片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侏罗纪银杏属叶片化石,英格兰

和它相亲的银杏类植物在两亿七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时就已经生成,属于银杏门。晚三叠纪时,银杏类植物快速发展,之后的侏罗纪和早白垩纪达到了鼎盛时期,银杏类的五个同时存在,除赤道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8]。但白垩纪后期被子植物迅速崛起时,银杏类像其它裸子植物一样也急剧衰落[9]

晚白垩纪后除个别发现外,银杏科以外的银杏类植物已基本绝迹。晚白垩纪和古近纪,银杏(主要为银杏属Ginkgo 和似银杏属Ginkgoites)在欧亚大陆和北美高纬度地区呈环北极分布,渐新世时由于寒冷气候不断向南迁徙,并在此之后不断衰落。银杏在中新世末在北美消失,上新世晚期在欧洲消失[10]。250多万年前发生第四纪冰河时期,令银杏数量继续减少,面临绝灭的危机,而中国南部因地理位置适合和气候温和,成为银杏的最后栖息地[11]。中国的银杏大化石纪录始于始新世;日本直至上新世,甚至更新世早期都有银杏叶化石发现,但没有发现繁殖器官。而现在的银杏是这个门的植物中生存至今的唯一成员,因此又被称为“活化石(孑遗植物)”。[12]

学名由来

银杏在中国古代称为“银果”、“白果”。“白果”这个名称直接借入越南语,依汉越音发音为“bạch quả”;“银杏”这个名称则借入朝鲜语日语,根据朝鲜语的汉字音分别读作“은행”(eunhaeng)和“ぎんなん”(ginnan)。[13][14]

银杏学名的“Ginkgo”来源于日本民间,日语中的汉字常有多种读音,而“银杏”也可发音为“ぎんきょう”(ginkyō)。1690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尔贝特·肯普弗(Engelbert Kaempfer)成为第一个发现银杏的西方人[15],在其著作《异域采风记》(Amoenitates Exoticae,1712年)中记录了银杏的发音。[16] 一般认为,他写的“y”被误读成了“g”,而这个误读后来被瑞典生物学家林奈继承,并一直沿用至今[17][18]。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德语中读作“y”的音通常写作“j”,而肯普弗来自德国北部的莱姆戈,在当地方言中会用“g”代替“j”[19]。还有学者认为,坎普法的一位助手(今村源右卫门英生,Genemon Imamura Eisei,也作 Ichibei)来自长崎,而“kgo”一词刚好准确地展示了当时(17世纪末)长崎地区的日语方言读音[20][21]

研究历史

中国人种植银杏历史悠久,在邳州发现一棵千年古银杏,千年银杏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被称为徐州最古老的银杏树。[22][23]因为佛教认为银杏是圣树,所以僧侣们在庙里的栽种,而且养护上千年。欧洲人在1691年第一次见到银杏种在一个日本庙花园。因为银杏在儒学佛教都很有名,日本和朝鲜也纷纷种植银杏。1712年,恩格尔贝特·肯普弗把它引种到欧洲[24]。虽然银杏到处都有,直到近代才在中国浙江省发现野生银杏[25];而西方有观点认为这些银杏可能不是野生的,而是一千多年前的僧侣种植的[26]。银杏树一般寿命很长,有“千年银杏”之称。树可以长到很高大,贵州李家湾有一棵40米高,在甘肃还有一棵60米高[27]

分类学研究

银杏没有与它相近的物种,与它最接近的现存植物是与银杏为姊妹群的苏铁门[28][29]。由于它的种子没有子房壁的保护,从形态上看,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体细胞植物。雌性银杏树产生的杏状结构在技术上不是果实而是种子,其外壳由柔软的肉质部分(sarcotesta)和硬质部分(sclerotesta)组成[30]

银杏自成一类,即包括单一的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是该组中唯一现存的物种。它是最著名的活化石例子之一;在上新世之后,除银杏外,并不存在其他银杏类植物的化石记录[31][32]。以下为银杏及已绝灭的同属物种对比:

形态特征

银杏,摄于南京市清凉山
黄色的银杏落叶
银杏叶

银杏树为裸子植物中唯一的中型阔叶落叶乔木,可以长到25-40米高,胸径可达4米,幼树的树皮比较平滑,呈浅灰色,大树树皮呈灰褐色,表面有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锯状短枝。有着较为消瘦的树冠,枝杈有些不规则。一年生枝为淡褐黄色,二年生枝粗短,为灰色,短枝黑灰色,有细纵裂纹。冬芽为黄褐色,多为卵圆形,先端钝尖。[34]

银杏叶子在种子植物中很特别,是裸子植物中唯一一种阔叶落叶乔木,叶子是扇形,呈二分裂或全缘,叶脉和叶子平行,无中脉。在一年生枝上,叶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3至8片叶呈簇生状。成年银杏的扇形叶片主要有全缘、二分裂或多裂形态,但银杏幼株的叶片多数为二分裂。

生活习性

生境

银杏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在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中生长最佳。在天目山的“半野生”树种中,很多都是沿着溪岸、岩石坡和悬崖边被发现的。银杏保持着惊人的无性繁殖能力。它能够从树干基部附近的嵌入式芽(木质管,或称基质管)发芽,以应对如土壤侵蚀等影响。树龄较高的个体也能够在大树枝的下面产生气生根,以应对树冠受损等影响;这些根在接触土壤后可以成功繁殖。这些生长策略对银杏物种的持续存在至关重要。在对天目山剩余的“半野生”树种的调查中,40%的调查标本是多茎的,很少有树苗出现。[35]:86–87

繁殖方式

银杏雄球花4至6枚,花药黄绿色,花粉球形。萌发时产生具两个纤毛的游动精子。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分为二叉,少有3至5叉或不分叉。银杏是雌雄异株,但有极少的银杏是雌雄同株。银杏花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种子9至10月成熟。[36]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很容易成活,扦插繁殖可以用银杏树根部的小芽进行。[37]

银杏种子11月成熟时采收,人们将种子堆放地上或浸在水中,使外种皮腐烂或直接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晒干。[38]种子繁殖在温暖的条件下很快会发芽,在低温条件下发芽慢。虽然银杏种子的抗寒力很强,但过低的温度对银杏种子的发芽不利。和其他园林树木相似,播种时需保持泥土湿润,不要积水也不要过干,以及保持较高湿度。[39]

银杏为裸子植物,只有种子的构造,尚未演化出被子植物果实,但银杏种子的种皮发达,看起来与被子植物的果实相似。银杏种子是1.5-2厘米,包在2-3厘米的棕黄色的种皮里。银杏的种子称为白果,有点像杏子,因为含有很多丁酸,闻起来像是腐败的奶油。也有人对果浆中的成分过敏,发痒长水泡,洗果子的时候需要戴手套。种子剥出烧熟可以吃,是中国和日本的传统食物[40]

基因组

2016年,中国科学家发表了银杏树的基因组草案[41]。该树的基因组很大,有106亿对DNA核碱基(人类基因组有30亿对),约有41840个预测基因[42],能够实现相当数量的抗菌和化学防御机制[41]

2020年,中国对树龄高达667年的银杏树进行研究,其研究显示高龄对银杏衰老的影响很小。银杏树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生长,并未显示出衰老的遗传证据,反而继续无限期地制造植物化学物质[43]

物种分布

南京石头城公园的-银杏

虽然银杏及其他裸子植物曾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由于受被子植物兴起以及第四纪冰河时期的影响,缩小了银杏的分布范围。直到到200万年前,银杏的栖息地仅剩在中国的一个小范围内。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银杏在野外已经灭绝[44],但现在已知至少在中国东部浙江省天目山保护区的两个小范围内存在。然而,这些地区的银杏树存在着高度的遗传一致性;反对这些种群的自然起源科学家主张,这些地区的银杏树可能是由僧侣在大约1000年的时间里种植和保存形成的[45]。此外研究认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种群具有更大的遗传多样性,考古学家在青藏高原东部周围山区的冰川避难所里发现了几个野生种群的老银杏树种[45][46]。原生银杏种群是否依然存在,尚未形成学术界的明确共识;但有遗传学证据表明这些西南种群很可能是野生的,也有证据表明最古老的银杏树可能比周围的人类居住区还要古老[45]

银杏在野外环境中很少出现于落叶林和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土(即精细的淤泥质土壤)山谷。它所居住的土壤的pH值通常在5.0到5.5之间[47]。银杏喜光照,不能生长在阴暗的地方,但幼苗尽量不要暴晒,否则可能会晒伤叶子。银杏喜欢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和硷性干燥或潮湿的土壤,能容忍空气污染,亦能忍受干旱,遇到长期高温高热环境下会出现“假死”现象,叶会枯萎落下并停止生长,以减少水分散失,当环境合适时会重新萌发新叶。[48][49]在轻度水分胁迫下,银杏树能正常生长;在中度水分条件下,银杏树能维持健康1至2个月,2个月后大部分叶子枯黄;在严重水分条件下(-2.0MPa),银杏树能维持18日,然后干枯死亡或休眠。[50]银杏冬季气温转冷时进入休眠期并且落叶,此时应减少浇水,直到春季萌芽后才作正常水分管理[51]

变种

  • 垂枝银杏(Ginkgo Biloba 'Pendula')枝条下垂。
  • 塔形银杏(Ginkgo Biloba 'Fastigiata')枝向上伸,形成圆柱形或尖塔形的树冠。
  • 斑叶银杏(Ginkgo Biloba 'Variegata')叶有黄斑。
  • 黄叶银杏(Ginkgo Biloba 'Aurea')叶为偏黄色。
  • 裂叶银杏(Ginkgo Biloba 'Laciniata')叶较大,有深裂。
  • 叶籽银杏(Ginkgo Biloba 'Epiphylla')部分种子着生在叶片上,种柄和叶柄合生,种子小而形状多变。[52]

功用价值

东京秋叶原街头冬季时的银杏树

银杏树能抵抗城市污染,用来作用城市环美很合适,因此中国及日本都常用银杏作为行道树[53]。银杏也可以栽成盆景作摆设。以种子繁殖银杏需要20-30年才会结果,故称“公孙树”,是说祖父种的树,到孙子才能收获[54][55]。银杏是适应性极为广泛,抗逆力十分强大的树种,而且不容易受害虫或病菌感染。银杏十分耐寒、耐热及较为抗旱,因此很多地方都能栽种。在中国,北至黑龙江,南达海南岛均能栽种,在年平均温度在8至20℃范围内都适合银杏生长,但以16℃最为适合。大多数银杏生产地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14至18℃之间。银杏可忍受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3.4度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在41度以下。[56][57]

食用

除去种皮的银杏种子(白果)

银杏种子可以食用,在中国被称为白果,白果去壳后可煮熟直接食用,制作糖水配料等。[58][59]

医用

银杏叶的提取物含有酚酸原花青素黄酮醇,如杨梅素山奈酚异鼠李素槲皮素,以及萜类三内酯银杏内酯双叶内酯[60][61]。银杏叶还含有独特的银杏双黄酮烷基酚多酚[61]。其中黄酮类主要是银杏素(Ginkgetin,又称银杏黄酮),二萜类主要是银杏内酯(Ginkgolide),一般制作成银杏叶萃取物,两者都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62]

中医角度来说,据《本草纲目》记载:“白果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腹胀”;银杏的果实内含小量氢氰酸毒素,性温,多食令人腹胀,遇热毒性减少,所以生吃或大量进食易引起中毒;多见于小儿;有呕吐、精神萎靡、发热、抽搐等征状。又说“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鼻疽疱黑干黯皴皱及疥癣疳虫阴虱”。[63]白果有暖肺、止喘嗽及减少痰量之功效。特别是对于哮喘、慢性气管及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对补助泌尿系统有好处,滋阴益肾,可改善尿频。[64]

文化

银杏叶的外型亦成为日本东京都及大坂大学和东京大学的标志。银杏亦成为中国成都市丹东市湖州市临沂市市树

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中温带和高原温带地区的寺庙中常种植银杏,作为菩提树的替代树种,以表达佛教觉悟之意,更因其独特的果实和叶片形态、高大的树形及长久的寿命,成为汉传佛教圣树[65]

中国

位于中国山东日照浮来山的一棵银杏树

银杏现时暂未成为任何国家的国树。1993年8月,中国第二次银杏学术研讨会暨银杏研究会成立大会于江苏泰兴举行,全体代表起草,并获一致通过“将银杏定为中国国树”。后由参会的中国安徽省全国人大代表刘汉杰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列为455号议案,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答复。1994年再次以“尽快确定中国国树”提出,列为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第288号议案,1995年5月15日,林业部又以林案〔1995〕23号文件答复[66]。2003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泰兴市农业局局长鞠章网会同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39名代表联名签宇,向大会提交将银杏树定为国树的议案。2004年3月10日,鞠章网提出的1287号议案《确定银杏树为中国国树》,有112名代表联名签字。该议案为该届人代会上代表联名最多的议案[67]。2005年7月20日至8月28日,中国林学会搜狐网、《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上开展公众投票活动。投票方式包括网上投票和信函投票。历时一个月的国树评选公众投票活动共收到公众信函、网络投票1789443票,银杏以绝对优势问鼎。活动结束后,中国林学会将公众投票结果上报国家林业局,并根据多年来广大专家学者的呼吁以及此次投票活动公众推荐结果,提出将银杏定为国树的建议[68]

中国江苏省泰兴市被许多人称为“银杏之乡”[69]。泰兴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当地盛产银杏。1996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泰兴市“中国银杏之乡”称号,2000年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银杏之乡”[70]。泰兴银杏以产量高、品质好而闻名,全市共定植银杏451.2万株,其中挂果树29.81万株,白果常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占中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71]。除泰兴外,江苏省邳州市于2000年3月,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银杏之乡”[72]

成都市的市树就是银杏。1983年5月26日,成都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银杏树为成都市市树[73]。该市的大小街道上皆是银杏,出租车涂装也以银杏为主题。[74][75]

日本

银杏生命十分强韧,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一个月,人们在原爆点只有介乎1130米至2160米范围共发现六棵仍然生存的银杏树,并长出新芽。而这六棵银杏仍然生存至今[76]。因此银杏被当地人视为希望的象征。[77]

银杏叶是日本茶道最大流派里千家的象征[78]。银杏树是日本首都东京的官方树种,东京市市徽即是一片银杏叶。自1948年以来,东京大学的徽章一直是两片银杏叶(由星野昌一设计),2004年重新设计后继续成为大学标志[79][80]。1991年,设计师田中一光大阪大学60周年校庆设计的标志以来,大阪大学的校徽是一片简化的银杏叶[81]

韩国

2014年1月,南韩首尔市政府将种植在成均馆大成殿前2株树龄达500岁的银杏树,列为首尔市纪念物。成均馆内共有4株银杏树,其中位在明伦堂门前的银杏,五十年代已被列为天然纪念物,加以保护。最新被列入纪念物的分别在大成殿神三门东西二侧的银杏。首尔市府估计,这二株银杏应是在朝鲜中宗26年,即1531年所种。成均馆大学的校徽以银杏叶作为象征。[82]

参考文献

  1. Mustoe, G.E. Eocene Ginkgo leaf fossils from the Pacific Northwest.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2002, 80: 1078-1087. doi:10.1139/b02-097. 
  2. 始新世银杏叶化石 The Virtual Fossil Museum. [2014-01-21]. 
  3. Sun W. Ginkgo biloba.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1998. [2007年3月10日]. 
  4. 蜀地笔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135. ISBN 978-7-220-10558-6 (中文). 
  5. 花果小品(精). 中华书局. 2016: 117. ISBN 978-7-101-11786-8 (中文). 
  6. 物竞天择: 生物世界的神秘传奇. 南文博雅. 2014: 92 (中文). 
  7. 中国煤田地质学. 中国煤田地质学.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79: 36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8. 中国银杏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14. ISBN 978-7-5038-4805-6 (中文). 
  9.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商务印书馆. 2016: 356. ISBN 978-7-100-12238-2 (中文). 
  10. 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China. 地质部. 书刊编辑室. 华东地区古生物图册: 中、新生代分冊. 华东 地区 古生物 图册. 地质出版社. 1982: 275 (中文). 
  11.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云南省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 81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12. 北京植物园. 京华通览 :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北京出版社. 2018: 29. ISBN 978-7-200-13435-3 (中文). 
  13. Centro nazionale del legno (Italy); Istituto nazionale del legno (Italy). Contributi scientifico-pratici per una migliore conoscenza ed utilizzazione del legno. 1980 (意大利语).  |issue=被忽略 (帮助);
  14. Crane, P. Ginkgo: The Tree That Time Forgo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300-19047-2. 
  15. Jordan, M. The Beauty of Trees. Quercus. 2014: 154. ISBN 978-1-62365-585-3. 
  16. Hoffmann, F.; Manning, M.J. Herbal Medicine and Botanical Medical Fads. Taylor & Francis. 2014: 164. ISBN 978-1-317-95693-8. 
  17. 日本九州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18. 存档副本 (PDF). [2015-04-12]. 
  19. Michel, Wolfgang (Michel-Zaitsu). On Engelbert Kaempfer's "Ginkgo" (PDF). 2005 [2022-06-01]. 
  20. Delbourgo, J. 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399. ISBN 978-0-674-73733-4. 
  21. Chiang, H.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5: 110. ISBN 978-1-78499-191-3. 
  2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211. ISBN 978-7-80002-996-7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23. 徐州最古老银杏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 - 人民网江苏视窗. [2014-01-21]. 
  24. Hageneder, F. The Meaning of Trees: Botany - History - Healing - Love. Chronicle Books. 2005: 109. ISBN 978-0-8118-4898-5. 
  25. MacKinnon, J.; Hicks, N. Wild China. Wild Places of the World Series. New Holland. 1999: 29. ISBN 978-1-85974-219-8. 
  26. Tang, C.Q. The Subtropical Vegetat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 Plant Distribution, Diversity and Ecology. Plant and Vegetation.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5: 203. ISBN 978-94-017-9741-2. 
  27. 中国银杏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78. ISBN 978-7-5038-4805-6 (中文). 
  28. 学者印证 银杏苏铁为姊妹群-台湾立报. [2013-10-29]. 
  29. 植物遗传演化学者再度验证 “活化石”银杏与苏铁植物的姊妹群关係-中央研究院. [2020-09-20]. 
  30. vanBeek, T.A. Ginkgo Biloba.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 - Industrial Profiles. CRC Press. 2000: 70. ISBN 978-0-203-30494-5 (世界语). 
  31. Zhou, Zhiyan; Zheng, Shaolin. Palaeobiology: The missing link in Ginkgo evolution. Nature. 2003, 423 (6942): 821–822. Bibcode:2003Natur.423..821Z. PMID 12815417. S2CID 4342303. doi:10.1038/423821a. 
  32. Julie Jalalpour; Matt Malkin; Peter Poon; Liz Rehrmann; Jerry Yu. Ginkgoales: Fossil Rec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7 [2008-06-03]. 
  33. 33.0 33.1 33.2 33.3 Approximate reconstructions by B. M. Begović Bego and Z. Zhou, 2010/2011. Source: B.M. Begović Bego, (2011). Nature's Miracle Ginkgo biloba, Book 1, Vols. 1–2, pp. 60–61.
  34. 银杏科银杏属 浙江植物志,v1 338
  35. Royer, Dana L.; Hickey, Leo J.; Wing, Scott L. Ecological conservatism in the 'living fossil' Ginkgo. Paleobiology. 2003, 29 (1): 84–104. ISSN 0094-8373. doi:10.1666/0094-8373(2003)029<0084:ECITLF>2.0.CO;2. 
  36. 21-银杏 2000 《中国高等植物》 第3卷
  37. 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学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植物杂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8 (中文). 
  38. 中国经济植物志-10. 银杏 ( yinxing ) 《中国经济植物志》第448 页
  39. 园林树木栽培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67. ISBN 978-7-313-16590-9 (中文). 
  40. 中医药膳实用技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51. ISBN 978-7-5349-5843-4 (中文). 
  41. 41.0 41.1 Guan, Rui; Zhao, Yunpeng; Zhang, He; Fan, Guangyi; Liu, Xin; Zhou, Wenbin; Shi, Chengcheng; Wang, Jiahao; Liu, Weiqing. Draft genome of the living fossil Ginkgo biloba. GigaScience. 2016-01-01, 5 (1): 49. ISSN 2047-217X. PMC 5118899可免费查阅. PMID 27871309. doi:10.1186/s13742-016-0154-1. 
  42. Ginkgo 'living fossil' genome decoded. BBC News. 2016-11-21 [2016-11-23] (英国英语). 
  43. Hunt, Katie. Some trees can live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and scientists may have figured out why. CNN. 2020-01-14 [2020-01-19]. 
  44. Usher, Carol; White, John; Ridsdale, Colin. Eyewitness Companions: Trees: Identification, Forests, Historic Species, Wood Types. Penguin. 2005-10-17. ISBN 978-0-7566-4865-7 (英语). 
  45. 45.0 45.1 45.2 Shen, L; Chen, X-Y; Zhang, X; Li, Y-Y; Fu, C-X; Qiu, Y-X. Genetic variation of Ginkgo biloba L. (Ginkgoaceae) based on cpDNA PCR-RFLPs: inference of glacial refugia. Heredity. 2004, 94 (4): 396–401. PMID 15536482. doi:10.1038/sj.hdy.6800616可免费查阅. 
  46. Tang, CQ; al, et. Evidence for the persistence of wild Ginkgo biloba (Ginkgoaceae) populations in the Dalou Mountains, southwester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12, 99 (8): 1408–1414. PMID 22847538. doi:10.3732/ajb.1200168可免费查阅. 
  47. Fu, Liguo; Li, Nan; Mill, Robert R. Ginkgo biloba. Wu, Z. Y.; Raven, P.H.; Hong, D.Y. (编). Flora of China 4.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1999: 8. 
  48. Ginkgo biloba L. Plants For A Future. [2013-10-30]. 
  49. 天天高温不耐旱的银杏扛不牢了杭州很多地方银杏树叶枯黄大家很心痛. [2014-01-21]. 
  50. 银杏树的耐旱性-中国银杏网. [2014-01-21]. 
  51. 中国银杏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85. ISBN 978-7-5038-4805-6 (中文). 
  52. Ginkgo biloba L. eFlora 中国在线植物志
  53. 美食方物. BEIJING BOOK CO. INC. 2014: 88. ISBN 978-7-999019-14-5 (中文). 
  54. 一路风景.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5: 7. ISBN 978-7-5468-0834-5 (中文). 
  55. 古生物. BEIJING BOOK CO. INC. 2014: 279. ISBN 978-7-999214-83-0 (中文). 
  56. 银杏的生态学特性. [2013-10-30]. 
  57. 土壤、气候温度对银杏苗木生长有什麽影响. [2015-01-29]. 
  58. 高等学校专业教材·食品卫生学. 高等学校专业教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131. ISBN 978-7-5019-8072-7 (中文). 
  59. 中华食疗大全. 养生大系.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534. ISBN 978-7-5576-2669-3 (中文). 
  60. van Beek TA. Chemical analysis of Ginkgo biloba leaves and extract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2, 967 (1): 21–55. PMID 12219929. doi:10.1016/S0021-9673(02)00172-3. 
  61. 61.0 61.1 van Beek TA, Montoro P. Chemical analysi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Ginkgo biloba leaves, extracts, and phytopharmaceuticals. J Chromatogr A. 2009, 1216 (11): 2002–2032. PMID 19195661. doi:10.1016/j.chroma.2009.01.013. 
  6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2007: 153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63. 中华食疗大全. 养生大系.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464. ISBN 978-7-5576-2669-3 (中文). 
  64. 中国野菜野果的识别与利用(野果卷).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52. ISBN 978-7-5349-8164-7 (中文). 
  65. Wang, Xinyang; Jin, Cheng; Huang, Li; Zhou, Lihua; Zheng, Mingming; Qian, Shenhua; Yang, Yongchuan. Plant diversity and species replacement in Chinese Buddhist temple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0-06-20, 28 (6): 668. doi:10.17520/biods.2019392. 
  66. 林协著. 绿色的追求 从事林业科技工作五十年.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08: 438. 
  67. 奚爱国主编;泰兴市史志档案办公室编. 泰兴年鉴 2004.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4.09: 30. ISBN 7-80192-311-1. 
  68. 中国林学会编著. 中国林学会史.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0: 109. ISBN 978-7-313-05405-0. 
  69. 《江苏省》编纂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7: 52. ISBN 978-7-100-00610-1 (中文). 
  70. 江苏省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6年). moa.gov.cn. 2013-01-17 [2022-06-01] (中文). 
  7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地方志. 江苏地方志编辑部. 2007: 52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72. 江苏年鉴编纂委员会; Jiangsu Sheng. 江苏年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78. ISSN 1005-3379 (中文). 
  73.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成都市志: 人民代表大会志. 成都市志. 成都出版社. : 383 (中文). 
  74. 成都的市树和市花
  75. 银杏叶“飞”上成都TAXI. 新浪网. 2005-11-22 [2022-06-01] (中文). 
  76. 自然世界的真面目. 直通科普大世界阅读丛书.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4: 49 (中文). 
  77. A-bombed Ginkgo trees in Hiroshima, Japan. [2013-10-29]. 
  78. Takakuwa, G.; Mitsumura Suiko Shoin. Invitation to Japanese Gardens. Mitsumura Suiko Shoin. 1960. 
  79. 一本书看遍世界名校. 人文英语系列.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4: 184. ISBN 978-7-5119-0998-5 (中文). 
  80. 東大マーク. 东京大学. 
  81. The official logo of Osaka University. [2019-06-18]. 
  82. 韩国文化概论. BEIJING BOOK CO. INC. 2015: 262. ISBN 978-7-5100-4867-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