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物种生存现状等级
金蟾蜍,最后一次发现于1989年
灭绝
受威胁
低危

其他类别

IUCN Red List category abbreviations (version 3.1, 2001)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或称IUCN红色名录,简称红皮书)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此名录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

IUCN红色名录是根据物种遭受灭绝的风险所编制而成的。准则是根据物种及地区釐定,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

主要的物种评估机构有国际鸟盟世界保护监测中心IUCN辖下物种存续委员会内的专家团体。总括而言,上述团体所评估的物种数目占整个红色名录接近一半。

IUCN红色名录被认定为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

公布

200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封面

2008年更新的红色名录。估计总共物种数量有61,259种,评估了总共26,604种物种及2,160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y)、族系(Stock)、亚族(Subpopulation)。

所有已评估物种中,共有16,928种被视为受威胁,当中有8,462种为动物,8,457种为植物,9种为地衣菇类

名录中公布了共804种自1500年起绝种的物种。与2000年公布的766种比较,增加了38种。

每年都有少量的“绝种”物种再次被发现,被拨入拉撒路物种Lazarus taxon)(这是个古生物学名词,指化石记录中忽隐忽现的物种),或拨入数据缺乏(DD)级别之内。于2002年,绝种物种数量减少至759种,但后来又回升了。

保护级别

2001年,Mace和Lande提出并制定了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3.1),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Species[1]

物种分类为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详见保护现状的描述。

2006年的分类
1994年的分类

1994年所订立的准则只有8个级别(IUCN2.3),低危(LR)级别下再有3个子分类:近危(NT)、无危(LC)、保护依赖(CD),2001年准则更改,将上述组别归入近危(NT)级别。

当讨论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threatened)一词是官方指定为以下3个级别的总称:极危(CR)、濒危(EN)及易危(VU)。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引用

  1. Jiang, Zhigang. Assessing the surviving status of vertebrates in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6, 24 (5): 495–499. doi:10.17520/biods.2016097. 

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