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區

出自求聞百科
涪陵區
市轄區

簡稱涪陵
別稱榨菜之鄉
千里烏江第一城

涪陵區地圖

重慶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重慶市
區劃類別市轄區
區劃代碼500102
建置時間1997年
毗鄰墊江長壽巴南豐都南川武隆
現任區委書記王志傑
現任區長種及靈
鄉級行政區27
- 12
- 6
- 街道9
方言重慶話
地理
總面積2946平方千米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18)116萬人
- 戶籍人口115萬
GDP1076.13億元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00(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408000
電話區號+86 (0)23
車牌首號渝G
網站: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

涪陵區[注 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下轄的市轄區,面積2945平方公里,總人口116萬,是重慶第三大城市。涪陵位於重慶市中部,城市建立在長江烏江兩岸,因當地榨菜產業發達,又有「榨菜之鄉」的說法。

涪陵區,涪陵——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地處重慶中部,邑枕長、烏兩江,素為烏江流域物資集散地,有渝東門戶之稱,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榨菜之都」。

涪陵,古代巴國故都、軍事重鎮,長江中上游地區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千里烏江第一大城市,重慶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和主要工業城市,重慶第三大城市。

全境東西寬74.5公里,南北長70.8公里,幅員面積2941.46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涪陵區轄4個園區、9個街道、12個鎮、6個鄉[1],總人口116.80萬,城區常住人口80.26萬,是重慶第三大城市、成渝經濟區東部中心城市。涪陵區自然條件好,人文資源豐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紅心蘿蔔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大特產;水底碑林白鶴梁程朱理學點易洞是名聞中外的名勝古蹟。

歷史沿革

  • 涪陵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巴國在此設郡。
  • 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隋置涪陵縣,隸屬巴郡;元朝入涪州。明清均屬重慶府。民國初年(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先後隸屬川東道和四川省第八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析置涪陵專區和酉陽專區,涪陵專區轄涪陵縣、南川縣酆都縣武隆縣彭水縣5縣,並將大竹專區長壽縣萬縣專區石砫縣劃入,隸川東行署區。
  • 1952年12月20日,酉陽專區撤銷,所屬的酉陽縣秀山縣黔江縣劃歸涪陵專區[2]
  • 1952年9月27日,長壽縣劃歸重慶市直轄[3]
  • 1953年1月16日,重慶市長壽縣劃歸涪陵專區[4]
  • 1953年3月10日,大竹專區墊江縣劃歸涪陵專區[5]
  • 1959年4月13日,長壽縣劃歸重慶市[6][7]
  • 1968年9月,涪陵專區改名涪陵地區
  • 1983年9月9日,撤銷涪陵縣,設立涪陵市(縣級)[8]
  • 1988年5月18日,石柱縣秀山縣黔江縣酉陽縣彭水縣從涪陵地區劃出,單獨設立黔江地區[9]
  • 1995年11月5日,撤銷涪陵地區、縣級涪陵市,設立地級涪陵市,新設立枳城區和李渡區,涪陵市轄原涪陵地區的墊江縣、武隆縣、豐都縣和新設立的枳城區、李渡區。原涪陵地區的南川市由省直轄[10]
  • 1996年9月15日,涪陵市委託重慶市代管[11]
  • 1997年3月14日,劃入重慶直轄市[12]
  • 1997年12月20日,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的南川市、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13]

轄境沿革

  • 1952年12月19日,長壽縣興隆鄉第十六、二十三村和黃葛鄉第十四村劃歸涪陵縣包家鄉[14]
  • 1953年9月16日,涪陵縣第十三區的江家、大石、雲集、燕石、安順、石回、兩桂、白林、大水、福盛、石塔、青平、華中等13個鄉,第十四區的同興、瑪瑙、板橋、鐵牛、飛龍、群策、萬壽、禦龍等8個鄉,共21個鄉劃歸長壽縣;第十四區的綠柏、雲山、觀鬥、沙坪、保和、百家、古福、龍塘等8個鄉,第十五區的水井、武功、打鼓、土豐、龍井、包家、鳳宜、安樂、土主等10個鄉,第十六區的箐口、三匯、巧嶺、勝利、裴江、石廟、平溪、永平、雞棲、東村、老君、沈家、東匯等13個鄉,共31個鄉劃歸墊江縣[15]
  • 1955年3月24日,長壽縣鐵牛鄉劃歸涪陵縣[16]
  • 1955年,涪陵縣聚寶鄉的柏楊、民主、平安3個村劃歸南川縣
  • 1956年6月12日,涪陵縣廟埡區的鴨江、永興、高建、鳳來、七星、團結、廟埡、尋華、人民、月升、送月、工農12鄉劃歸武隆縣;廟埡區的勞動、騎龍、民主和龍潭區的冷水鄉劃歸南川縣[17]
  • 1958年11月25日,武隆縣羊角區龍塘鄉劃歸涪陵縣。[18]
  • 1967年1月4日,涪陵縣、長壽縣協商決定:涪陵縣永義公社龍泉大隊的三、四、五隊,62戶251人,田土共計561畝劃歸長壽縣飛龍公社;叢林公社桂花大隊一、二、三隊,田84畝、土34畝,白雲大隊一生產隊田60畝、土34畝,淹戶19戶76人,全部劃歸長壽縣華中公社。

行政區劃

涪陵區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12個、6個[19]

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東街道李渡街道龍橋街道白濤街道馬鞍街道藺市街道義和街道南沱鎮青羊鎮百勝鎮珍溪鎮清溪鎮焦石鎮馬武鎮龍潭鎮新妙鎮石沱鎮同樂鎮大順鎮增福鎮羅雲鎮大木鄉武陵山鄉

地理

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6°56'—107°43',北緯29°21'—30°01'之間。地形以低山淺丘為主。

氣候

區內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8.1℃,年均降水量1072毫米,無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時。

涪陵區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F 65.5 75.0 90.5 99.5 100.2 105.8 107.6 108.0 107.2 95.9 84.0 67.5 108.0
平均高溫 °F 49.5 53.8 62.4 72.5 79.9 84.6 91.4 93.0 82.4 71.6 61.9 52.2 71.3
日均氣溫 °F 45.3 48.6 55.9 64.6 71.6 76.8 82.6 83.1 74.8 65.3 56.8 48.2 64.5
平均低溫 °F 42.3 44.8 50.9 58.8 65.7 70.9 75.7 75.9 69.4 61.2 53.2 45.5 59.5
歷史最低溫 °F 28.4 30.2 34.3 38.3 50.9 59.2 66.9 65.1 57.0 45.3 37.4 28.0 28.0
平均降水量 英寸 0.67 0.67 1.63 4.59 6.94 7.41 6.02 4.66 4.50 4.40 2.12 0.90 44.51
歷史最高溫 °C 18.6 23.9 32.5 37.5 37.9 41.0 42.0 42.2 41.8 35.5 28.9 19.7 42.2
平均高溫 °C 9.7 12.1 16.9 22.5 26.6 29.2 33.0 33.9 28.0 22.0 16.6 11.2 21.8
日均氣溫 °C 7.4 9.2 13.3 18.1 22.0 24.9 28.1 28.4 23.8 18.5 13.8 9.0 18.0
平均低溫 °C 5.7 7.1 10.5 14.9 18.7 21.6 24.3 24.4 20.8 16.2 11.8 7.5 15.3
歷史最低溫 °C −2.0 −1.0 1.3 3.5 10.5 15.1 19.4 18.4 13.9 7.4 3.0 −2.2 −2.2
平均降水量 mm 17.0 16.9 41.5 116.7 176.2 188.3 153.0 118.4 114.2 111.7 53.8 22.9 1,130.6
平均降水天數 8.9 9.0 11.7 15.7 16.1 16.0 13.1 10.9 13.3 15.4 11.9 9.4 151.4
數據來源1: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數據來源2:氣候資源數據庫


交通

已建成水路、公路、鐵路交通樞紐。區內水泥公路總長1477公里,有直抵主城區的G50 渝涪高速公路渝懷鐵路2005年通車。規劃中的漢渝高速公路[20][21][22]、渝長(沙)高速公路及南涪、渝利兩條鐵路貫穿全境。長江橫貫東西,烏江縱穿南北。2013年重慶到涪陵的南線高速公路通車,主城到涪陵1小時左右的車程,同時高速可以到豐都。

宗教

涪陵民風純樸,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資源

  • 植被:森林90萬畝,植物4000餘種,中藥材946種,野生動物750餘種。
  • 礦產:26種,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

旅遊

巴文化、易文化、榨菜文化相互交融,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省級3處:水底碑林白鶴梁巴國故里小田溪,理學聖地點易洞,全國罕見、重慶唯一的野生植物帶石夾溝,雄奇峻秀的烏江畫廊。另有近年來新開發的武陵山大裂谷風景區,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東南約40公里的武陵山鄉境內,武陵山系西北尾端,烏江下游東岸。景區創建面積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處1980米,山勢奇峻多姿,原生植被豐富,種類繁多,共有2000餘種野生植物和200餘種野生動物;空氣清新宜人,生態環境極其優良,山、林、泉、洞、瀑、崖、湖、潭、峽、坑、縫一應俱全,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十里大峽谷雄闊壯美,谷底奇石疊壘,溪流淙淙;天然絕壁宛如萬里長城,綿延數里;地縫、暗河神奇壯觀。其中銅牆鐵壁、如來神掌、將軍石、青天峽地縫等景點堪稱一絕。

涪陵周易園 原名點易洞,位於長江北岸,與涪陵城隔江相望。據《輿地紀勝》和《涪州志》載,北宋程頤曾在此注《易》6載,寫成理學代表作《易傳》,程氏理學由此發祥。園西壁上刻有「點易洞」字跡。 「點易洞」是一人工開鑿的石洞,現今洞口上方尚有「點易洞」三字。洞內有朱熹游此的題詩:「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經綸具此中,每向狂瀾觀不足,正如有本出無窮。」[23]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

涪陵經濟在重慶直轄時劃入「新重慶地區」中,處於較領先的位置,其中太極集團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貿易。

特產

涪陵三樣寶:榨菜油醪糟紅心蘿蔔

名人

參見

腳註

  1. 「涪」,拼音注音ㄈㄨˊ粵拼Fau4

參考文獻

  1. 行政区划_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19-10-26]. 
  2. 1952年12月20日政務院【政政齊字第169號】批復
  3. 1952年9月27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會民令字第0033號】命令,1953年1月16日內政部【內民字第32號】批復
  4. 1953年1月16日內務部【內民字第32號】批准
  5. 1953年3月10日政務院【政政孫字第50號】批復
  6.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1959年3月5日報告
  7. 1959年4月13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川議字第0152號】批復
  8.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國函188號】批復:3.撤銷涪陵縣,設立涪陵市(縣級)。以涪陵縣的行政區域為涪陵市的行政區域。
  9. 同意你省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黔江,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從涪陵地區劃出,單獨設立黔江地區。地區行政公署駐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聯合鎮。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國函76號】批復
  10. 1995年11月5日國務院【國函106號】批復;1995年12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518號】批復:1.同意撤銷涪陵地區、涪陵市,設立地級涪陵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枳城區。2.涪陵市新設立枳城區和李渡區。枳城區轄原縣級涪陵市的敦仁、崇義、荔枝、江東4個街道辦事處和黃旗、龍橋、白濤、焦石、珍溪、清溪、南沱、百勝8個鎮及山窩、羅雲、卷洞、叢林、仁義、中峰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中山東路;李渡區轄原縣級涪陵市的李渡、藺市、馬武、新妙、龍潭、青羊、石沱、堡子、鎮安、義和、致韓11個鎮和明家、增福、兩匯、石龍、同樂、酒店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李渡鎮。3.涪陵市轄原涪陵地區的墊江縣、武隆縣、豐都縣和新設立的枳城區、李渡區。原涪陵地區的南川市由省直轄。1995年12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87號】批復:涪陵市將枳城區的龍渡鎮劃歸李渡區管轄;將李渡區的酒店鄉劃歸枳城區管轄。
  11. 將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委託重慶市代管。1996年9月5日黨中央、國務院批復;9月15日正式實行
  12.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1.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2.重慶直轄市轄原四川省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
  13. 1997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復:2.撤銷涪陵市(及所轄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1998年2月22日掛牌;原涪陵市所轄的南川市、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由重慶市直接管理。
  14. 1952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民政字第00988號】通知
  15. 1953年9月16日涪陵專署【民行字第21號】通知
  16. 1955年3月24日涪陵專署【民行政字第8號】通知
  17. 1956年6月12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省一民字第0448號】批復
  18. 1958年11月25日涪陵專署批准
  19.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2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_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1-08-21]. 
  21.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ISBN 9787010232959. 
  22.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学习读本.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1. ISBN 9787114169731. 
  23. 重庆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区. 新華網. [2020-02-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