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戰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濟南戰役
解放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948年9月16日 - 1948年9月24日
地點
結果 解放軍占領濟南,俘國軍高級將領23人,繳獲各種炮800多門,坦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國軍在山東潰敗。
參戰方
中國國民黨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第二綏靖區
中國共產黨
華東野戰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王耀武(被俘) 第二綏靖區(山東)司令長官兼山東省主席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牟中珩(被俘) 第二綏靖區(山東)副司令長官
粟裕 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許世友 山東兵團司令員
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
王建安 山東兵團副司令員
兵力
防守110,000人,增援170,000人共28萬兵力 主攻140,000人,後備180,000人,共32萬兵力
傷亡與損失
傷亡22,423人,被俘61,873人,起義20,000人 陣亡5,217人,負傷23,600人

濟南戰役解放戰爭的一次戰役。1948年9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了濟南戰役,9月24日攻佔濟南

背景

1948年夏季,華東野戰軍在豫東戰役兗州戰役後,奪取了濟南以南的鐵路,濟南陷於孤立。[1]

其時東北野戰軍包圍長春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包圍太原,華東野戰軍包圍濟南。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原本希冀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東北野戰軍先進攻長春,為其它戰場解放軍獲取攻取大城市之經驗。但林彪建議對長春進行持久圍困。因此軍委轉向華東野戰軍,希望其儘快攻取濟南。

經過

蔣介石深知「濟南穩則徐州穩,徐州穩則中原穩」,親往濟南當面告誡王耀武濟南必須固守。1948年8月開始,國軍被迫採取重點防禦,以第二綏靖區11萬餘部隊守備要地濟南,並準備以徐州地區的3個主力兵團約17萬餘人(邱清泉、李彌、黃百韜)隨時北上增援[2]。國軍的防禦圈分成兩圈,外圈由碉堡、鐵絲網及壕溝組成,內圈依古城牆防守。8月8日,國軍空運濟南增援[3]:8656

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和打援,許世友譚震林率部分東、西兩個集團對濟南實施鉗形突擊。在火力上,調動整個華東野戰軍炮兵10個團,各類火炮500餘門,在火力上壓倒國民黨守軍,甚至有坦克大隊也調到了前線。

主攻的西集團由宋時輪(10縱)、政治委員劉培善指揮,攻占機場和商埠;助攻的東集團由聶鳳智(9縱)、政治委員劉浩天指揮,首先占城東要點,爾後協同西集團攻城。9月9日共軍隱蔽行軍,15日圍攻濟南西方之長清,16日午夜共軍攻佔長清,兵臨濟南西郊。東線的「主攻」9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夜攻下東邊茂嶺山、硯池山。王耀武判斷共軍主攻方向在東面,急將第19、第57旅東調。西線機場失陷,使防守西線的吳化文第九十六軍的陣地暴露在宋時輪的炮火下。

9月19日,國軍外圈防禦的指揮官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在中共政治爭取下率2萬多人投降,並將濟南機場和周圍防區移交給了宋時輪劉培善指揮的攻城西兵團部隊。國軍外圈防禦瓦解,監視吳部的預備隊13縱投入戰鬥。吳化文曾經率部隊加入汪僞政權,投降後其部隊馬上被改編為解放軍[4]。王耀武亂了陣腳,請求突圍,遭蔣介石斥責。

9月23日,濟南外城已被共軍全部攻占。9月23日18時,許世友下達了攻擊內城的命令。共軍集中的火炮、火箭筒和機槍一齊向城頭開火。聶鳳智擅自將「助功」的命令改為「主攻」,第九縱隊第一個攻入濟南,當天第九縱隊25師73團獲得「濟南第一團」稱號。

經過8晝夜激戰,解放軍攻克重兵防守、工事堅固的濟南,開創奪取大城市的先例。周恩來後來說:「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

濟南戰役中,解放軍繳獲國軍司令官王耀武的比利時造勃朗寧M1900式7.65毫米手槍。

國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化裝出逃,9月28日在壽光縣被查出。11月初,第二綏靖區副司令牟中珩也在高密被俘。[5]

結果與影響

濟南戰役國軍傷亡22423人;被俘61873人,包括山東省主席、第二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山東省保安司令王耀武,山東省保安司令部中將副司令聶松溪,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少將參謀長羅辛理,山東省政府簡任委員兼秘書長劉玉田,山東省政府建設應簡任廳長丁基石,山東省政府簡任委員劉翔,第二綏靖區第一處少將處長吳鳶,第二綏靖區第四處上校課長代處長張介人,整編第七十三師七十七旅少將旅長錢伯英,第二綏靖區政工處少將處長譚子琦,第二綏靖區特務旅少將旅長張尊光,山東省政府田賦糧食管理處簡任處長鄭希冉,山東省政府田賦糧食管理處副處長郝宇新,第二綏靖區憲法處軍簡三階主任陳伯宣,整編第三十二師五十七旅上校副旅長楊永剛,山東省保安司令部軍法室軍簡三階主任劉遇昌,聯勤第四兵站總監部上校預算主任陳昭麟,濟南被服廠軍簡三階主任張世愛,山東省保安司令部薦任科長曾振華,山東省長清縣自衛總隊上校總隊長代縣長支劍光,聯勤第四兵站總監部工程處上校副處長夏星五,整編第三十二師五十七旅少將旅長楊晶等。

解放軍傷亡27,000餘人[5],包括三縱八師師長王吉文(亡)、十三縱隊三十七師師長高銳(傷)、政委徐海珊(亡),另陣亡團級幹部8人。

美聯社1948年9月25日南京電稱:「濟南的強攻戰,顯示共軍已不再懼怕直接攻擊政府據有的陣地了」,「共軍已變得強大到足可以攻擊並可能攻克長江以北任何城市」。

濟南戰役初期,很多人認為王耀武實力強勁,工事完備,必能久守。但濟南國軍的機動部隊六萬多人早在萊蕪戰役中全軍覆沒,致使王耀武守濟南的軍隊不足,不得已只能重用吳化文。[6]王耀武兩次飛赴南京,要求撤出濟南,但蔣介石認為濟南必須守住。此戰,華東野戰軍以14萬人攻城,18萬人打援,打援兵力超出攻城兵力,受嚴陣以待的打援兵團所懾,徐州剿總3個兵團17萬人未敢北上援濟。杜聿明告訴李彌:「濟南就是個大坑、王耀武是陳毅用鐵線拴在坑底的肥肉。」城破前,王耀武打電話給軍法處和軍事監獄,命令將所有在押犯人全部釋放,顯示出他內心極度的不安。

時任國民革命軍參謀總長的陳誠在其回憶錄中對此役評價如下:

戡亂時期的剿共軍事,以三十七年九月下旬濟南的失陷,作為一個轉捩點。在此以前,可以說勝敗之機,猶未大定,國軍努力的機會,還有爭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後,顯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濟南為山東心臟,濟南一失,整個山東就全成了一塊死棋,而打通津浦,連貫南北,遂全然絕望。......其在共軍方面,既已掌握了山東,自可抽調山東的共軍,轉移使用於其他戰場,於是無論東北、華北、華中,均將造成我軍之力日消、敵軍之力日長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CHINA: Province for a Poet. 《時代》雜誌. 1948年10月4日. (英文)
  2. 粟裕, 济南战役胜利原因和重大意义, 1948-10-04 
  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4. Odd Arne Westad.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1. ISBN 978-0-8047-4484-3. (英文)
  5. 5.0 5.1 《中國近代通史》第十卷,372頁
  6. 王耀武在回憶錄提到,杜聿明曾對他說:「吳化文反覆無常,表面服從而內心詭詐,靠不住,要注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