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宋希濂
File:Songxilian.jpg
出生 大清湖南省湘乡县 1907年4月9日
逝世 美国纽约 1993年2月14日
军种国民党军
服役年份1923年–1949年
军衔中将
部队国民革命军第36师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
第34集团军
第11集团军
第14兵团
统率
  • 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兼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八军军长
  • 西安警备司令
  •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
  • 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兼新疆警备总司令
  •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辞)
  • 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
  • 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参与战争北伐
对日抗战
淞沪会战
南京保卫战
兰封会战
武汉会战
滇西缅北战役
解放战争
宜沙战役
西南战役
获得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美国自由勋章
其他工作
  • 作家
  • 国民大会代表
  • 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
  • 全国政协常委
  • 黄埔同学会副会长

宋希濂(1907年4月9日—1993年2月13日),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中华民国陆军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将领,抗日名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解放战争中于1949年战败被俘。1959年被特赦,出任全国政协常委

早年生活

1921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1]:208。1923年冬,经熊亨翰介绍,考入广州大本营军政部程潜开办之陆军讲武学校,而后南下广东入学。1924年1月,宋希濂说服家人,自筹路费,随湖南湘乡小同乡陈赓,结伴十余人,由长沙、武汉上海香港,到达广州。5月,宋、陈共同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宋希濂成为黄埔第一期最年轻毕业生。6月上旬,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主持政治部工作。12月,宋希濂在教导第二团第四连任副排长。半个月后,升任该连第一排排长。1925年春,广州国民政府第一次东征。战后,宋希濂升任第四连副连长。5月下旬,接任连长。不久又回师广东。一天,陈赓突然来访,聚谈后提出愿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宋希濂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他亦加入中国国民党,因为黄埔毕业生会集体加入。9月下旬,广州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宋希濂升任副营长,驻防潮州。“中山舰事件”后,便脱离中国共产党,服务于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1师、黄埔军校同学会,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底,赴日本学习,在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学生队就读[1]:209-210

警卫军时代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宋希濂回到中国,任国民政府警卫军教导第一师中校参谋。随后调任警卫军第二师第六团团长。是年冬,升任警卫第一师第二旅旅长。1931年,警卫军第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7师,改制后宋续任旅长,旅番号更名为261旅。在一二八事变期间,宋希濂参与87师之作战。事变结束后的同年8月升任87师副师长兼261旅旅长。

1933年2月,宋希濂解任261旅旅长职务,9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并指挥该师参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9月中,36师移防江西省抚州市,兼任抚州城警备司令。36师在同年12月与渗透后方防线的彭德怀红三军团寻淮洲红七军团浒湾镇接触交战,36师与其友邻部队的防御造成红三军团与红七军团攻势受挫。民国二十三年(1934),宋希濂以27岁升任陆军少将、隔年以28岁之龄晋升陆军中将,成为国军最年轻中将。1934年,宋希濂参加镇压福建事变。第一次战斗便一举攻克天险九峰山,使驻守延平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一个师开城投降。蒋介石亲写一封嘉许信,空投给宋希濂。信中写道:“三十六师已攻占九峰山,使余喜出望外。”原来蒋只让要三十六师助攻,以牵制敌军兵力,因此没有叫炮兵支援攻击。当晚,蒋又通电全国军队,表扬第三十六师这支新编部队“于讨伐叛乱战斗中首建奇功”[1]:212。1935年6月,奉命处决中共领导人物瞿秋白。1936年,参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1]:213

1937年2月13日,宋希濂就任西安警备司令[2]:5363。2月17日,西安军警联合办事处成立,宋希濂为司令[2]:5368

抗日战争期间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当晚,国民政府令第36师“火速赴上海参战”,36师自西安回军上海。36师先头部队在两昼夜间回师上海,布署至江湾天宝路大场战线,与日军在8月23日在吴淞区登陆增援之第3师团展开激战。36师随后在上海北部战线与日军血战2个多月,伤亡1万2千多人,并进行4次部队补充,期间宋希濂在前线持续指挥,并在战场上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八军军长[1]:214。直到上海战线撤退。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1月22日,宋希濂率领第三十六师残部三千馀人参加南京保卫战,归唐生智指挥,防卫下关地区[1]:214

兰封会战

1938年5月,日军土肥原第14师团濮阳南渡黄河,威胁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后方。宋希濂奉命率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参加攻击日军第十四师团,先后攻占日军踞点仪封兰封。最后因日军死守三义集地区,功败垂成。宋希濂部撤至河南郏县一带,进行整补[1]:214-215

武汉会战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宋希濂率第七十一军兼第36师、第88师防守富金山,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抗击日军第十师团第十三师团(即荻洲立兵师团,在南京大屠杀中罪行最严重)数周,阻击日军进犯。富金山其山坡缓无险,日军以飞机重炮猛轰后,准备一举突击而下。第三十六师岿然不动。日军激战十天,五补兵员,仍不得进,想绕开第三十六师,却被第八十八师伏击,亡500人。日本报纸称:“此役由于受到敌主力部队宋希濂军的顽强抵抗,伤亡甚大,战况毫无进展。”、“我军遇到强手,束手无策……”。9月11日,宋希濂奉命转移至沙窝、小界岭一带。此战中国军队伤亡15,000余人,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宋希濂率领第七十一军以劣势装备,依托有利地形,阻止日军企图越过大别山、迂回武汉之战略,为抗战时期阵地防御作战成功战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军赞扬嘉奖,获得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1]:215

滇西抗战

1939年冬,宋希濂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1941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昆明防守司令。指挥滇西缅北战役,在滇西惠通桥击退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接回从缅甸撤退之中国远征军残部。1944年5月,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为左集团军,渡过怒江,进攻日军盘踞之龙陵松山地区,包围、歼灭两处日军,打通滇缅公路,因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自由勋章[1]:216-218

解放战争时期

新疆时期

1946年10月,宋希濂被委任为新疆省警备总司令。在新疆期间,宋希濂与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陶峙岳将军等配合。先是1947年6月5日激战北塔山事件,反击外蒙古军队对中国驻疆边防部队之挑衅,维护了边境线;随后击毙大批分裂分子,镇压暴乱,捍卫中国领土主权,协助张治中处理三区事件。随后,宋希濂亲自前往南京面见蒋介石和顾祝同,为驻新疆中国军队争取到一批宝贵武器与援兵。强硬对待新疆问题,但不主张动武,而提倡“以游行对游行,以示威对示威”[1]:218

鄂西时期

1948年7月2日至16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陕南军区桐柏军区联手发动襄樊战役,攻占襄阳樊城,全歼第十五绥靖区,导致南阳王凌云第十三绥靖区孤军被围。1948年8月3日至7日,南京方面召开军事会议,重整华中剿总、成立第14兵团,调宋希濂任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在襄宛一带作战,沿汉水打通与第十三绥靖区的联系,进而出南阳在豫西拒止作战。

1948年8月中旬,宋希濂抵达汉口着手筹建第十四兵团司令部和直属队。华中剿总拨给川军杨森系的整编第20师(杨干才)和湘军何健系整编第28师(顾心恒)共5个整编旅、10个步兵团。1948年9月,整编师、整编旅恢复军、师番号,每个师扩编为3个步兵团。兵团达到15个步兵团。1948年9月,兵团部迁到沙市,杨干才第二十军仅占空城襄阳,第二十八军进至应城驻剿张才千江汉军区。1948年10月24日晚,第二十八军应城江汉军区独立旅(旅长吴世安,政治委员齐勇)突袭(应城战役),江汉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李学先,政治委员文敏生)3个团于应城东南的十里铺和城东北的万家棚子、伍家山一带阻援;战至26日凌晨,守军第二十八军军部率第49师的1个团另2个营及保安团队共4200余人被全歼,副军长、代军长顾心恒被俘,该军所属各师还被引诱到山地被重创,损失了三分之一兵力。此后,第二十八军华中剿总调到鄂东附近整补。

淮海战役开始前,南京方面意识到宋希濂兵团在汉水荆江流域对抗中原军区江汉军区桐柏军区陕南军区的两郧军分区、豫西军区的第六、第七军分区,确保长江防线使解放军不能渡江南下或挺进四川,军事防御压力太大,必须收缩:王凌云第十三绥靖区放弃南阳撤至襄阳固守;从西安绥靖公署第七十九军方靖)编入宋兵团作为预备队,驻防荆门(1948年11月抵达华中)。

由于1948年10月15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被派到葫芦岛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收拾辽沈战役残局,直至11月还在葫芦岛指挥撤退。1948年10月24日,宋希濂接到蒋介石自北平发出电报,叫宋到徐州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剿总前进指挥所主任。10月25日,宋希濂接到国防部正式调职命令。宋希濂以“到鄂西后情况渐明,正在做种种规画和积极部署,以及自己对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为由,于10月26日求蒋及参谋总长顾祝同收回成命,并婉覆刘峙郭一予徐州剿总办公厅主任)。蒋于10月27日自北平发限一小时到电报:“某电悉。吾弟到鄂西的种种规画,颇为妥善,深洽余意。惟今后战争重点在徐蚌。徐蚌为首都门户,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负此艰巨,迅即赴徐与刘总司令及各将领妥善部署,勿再延迟为要。”宋于10月28日覆:“某电奉悉。徐州战区以邱清泉兵团为骨干,邱清泉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如万一将来再发生类似豫东战役的情况,以致贻误戎机,则所关甚大,谁负其咎?”[3]最终蒋介石同意宋希濂留在鄂西,继续指挥79军和王凌云的第13绥靖区,调杜聿明回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

1948年11月4日王凌云第十三绥靖区在第二十军杨干才部接应下,放弃南阳,成功撤退至襄阳。随后杨干才第二十军南下武汉,坐船至南京,1948年12月中旬抵达蚌埠,随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进救援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结束后,宋希濂通过黄埔军校同学和蒋介石关系,先后吞并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湖北省政府主席朱鼎卿所属保安部队,及第十三绥靖区司令王凌云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孙震的部队,拥有16个师。[来源请求]

1949年2月2日,解放军江汉军区部队进行荆门战役,将国军第十四兵团宋希濂部第七十九军军部和一个团部又两个营,包围于荆门城内[2]:8801。2月4日,解放军江汉军区于2月3日晚进攻荆门县城,占领东端要地文峰塔,国军第七十九军军长方靖急电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求援,并下令部队向南突围;第一九四师师长龚传文主张固守,并亲率一团反攻文峰塔;虽然占领文峰塔之解放军当即退出,而驻守城内之国军仍按方靖之命令分路向西南突围,遭埋伏在各要点之解放军伏击;是日上午,解放军占领荆门,歼灭第九十八师一部,生俘军长方靖以下5,000千馀人[2]:8803-8804。3月31日晚7时,李宗仁总统府设宴欢送和谈代表团。后李在办公室召开一个两小时军事会议,有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张治中林蔚萧毅肃汤恩伯王叔铭、总统府军务局长刘士毅关麟征、宋希濂等十二人[4]。会议讨论:一、加强长江防务部署;二、将新疆驻军东调;三、分配十个美械师[4]。8月,被调任为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1]:218-220,指挥部队有第十四兵团(第十五军、第七十九军、第一二二军),第二十兵团(第二军、第一二四军),第一一八军,新编第一军,新编第一、二、三、四师,新编独立第一旅等,兵力号称17、18万,实有14万左右[4]。8月初,宋希濂把司令部由巴东移到恩施,8月9日乘机到重庆,8月11日乘机抵汉中[4]。8月27日,蒋介石约见宋希濂,听取其对四川、湖北、湖南边区军事报告[5]:238

四川被俘

解放军南渡长江后,宋希濂察觉解放军动态,抢先在观音寺、黄草坝等战斗中打击解放军,但是部队战斗力不足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精锐抗衡,乃放弃鄂西向四川撤退。他与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理长官胡宗南计画将部队拉到缅甸建立反共基地。[6]

在遭到解放军追击,部队溃散后,他率领残部向边境逃亡。途中,1949年12月19日,刚渡过大渡河[1]:222,于峨边县被俘虏[7]

晚年生活

1954年,宋希濂转移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59年,他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1961年,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任文史专员[1]:208

1957年反右运动中,著名知识分子储安平被划为右派,根据章诒和所著《最后的贵族》,其妻子易吟先后与宋希濂有染,与储安平离婚。1961年,宋希濂与易吟先结婚。[8]宋希濂于1959年获特赦后独自一人生活(其夫人冷兰琴于1949年6月因脑溢血去世,时年36岁。子女被送往台湾后,辗转去了美国)。官方说法是黄埔同学侯镜如夫人李嵩云见此情况,因储安平生死不明,介绍已离婚之易吟先与宋希濂相识。1980年,两人移居美国,后参与组织黄埔军校同学会,担任副会长。[9]

1980年,宋希濂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224,同年赴美国与子女团聚并定居美国,并加入了当地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中央日报》曾载文指其“甘为中共鹰犬”,对此宋希濂索性将自传定名为《鹰犬将军》[10],以表达其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看法。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11]

家庭

宋希濂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三位哥哥都在国民政府任职,二哥宋尚鲁,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少将处长军需主任。三哥宋宜山,1949年后曾担任国共谈判密使,在香港和周恩来见面。宋希濂及其儿女一家在1980年代旅居美国,其后代现居美国东部西部等地[1]:225

马英九的母族有姻亲关系,抗战时期马英九外公秦承志还做过宋希濂的机要处长[12]

参考文献

引用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王成斌等主编,《民国高级将领列传》(2),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8年
  2. 2.0 2.1 2.2 2.3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宋希濂《徐蚌会战的最大内幕——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斗争》
  4. 4.0 4.1 4.2 4.3 宋希濂:〈大势已去的国共战争——国军在西南、西北的大崩溃〉,刊《大对抗(下):海变》,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5.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风雨中的宁静》.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6. 宋希濂 | owlapps. www.owlapps.net. [2021-05-21]. 
  7. 峨边活捉宋希濂 当时我就躲在旁边. 华西都市报. 
  8. 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修订版). 时报文化出版. 2015-03-13: 134. ISBN 978-957-13-6209-0. 
  9. 宋希濂的前世今生(之五). 联合时报. 
  10. 李敖. 打了败仗,还能神气活现的将军. 凤凰网知之. [2020-08-23]. 
  11.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 寻访抗战老兵.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0652-475-6. 
  12. 萧元恺. 《在历史的天秤上: 马英九评传》(上). 香港: 明报出版社. 2008-02-01. ISBN 9789628993055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书籍

  • 宋希濂. 《鹰犬将军》.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05914. 
  • 沉醉. 《战犯改造所见闻》. 十月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