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
日期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地点
结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及华北平原
参战方
中国国民党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中国共产党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傅作义 华北剿匪总司令 投降
天津警备司令 陈长捷(被俘)
第17兵团司令 侯镜如
第4兵团司令 李文
第11兵团司令 孙兰峰(被俘)
国民政委 赵仲容 处决
林彪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政委
聂荣臻 华北野战军司令员
兵力
600,000馀人 约1,000,000人
伤亡与损失
约521,000人
(包括投降及被俘者)
约39,000人
平津战役形势
“平津战役”的各地常用别名
中国内地平津战役
中国台湾平津会战
中国香港平津战役
中国澳门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中国近代史中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华北大片地区。

背景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卫立煌集团(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全军覆没,淮海战役已经开始,刘峙集团(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正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路大军的围攻之下,华中白崇禧集团(华中剿匪总司令部)主力被牵制在平汉路信阳至武汉间地区,西安胡宗南集团被压缩在关中一隅,使得华北傅作义集团(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他预感到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大军的联合打击,就要落在他的头上。当月,华北地区剿匪司令傅作义所部60馀万国军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6个军18个师守北平、5个军16个师守天津,1个军8个师守张家口,把12个军五十多万人的部队摆在东起滦县,西到柴沟堡长达五百公里的铁路沿线,组成一字长蛇阵。傅作义在部署上是颇费心机的,他把自己的嫡系部队摆在北平以西,准备向西撤退退回绥远地区,蒋系部队摆在北平以东,准备在战局不利时从天津塘沽乘船南撤。一旦形势发展不利,蒋、傅两系军队便于各奔东西。傅作义害怕自己的嫡系部队南撤后会被蒋介石吞并,故不愿南撤,想固守平津,以观时变,同时又准备在不得已时西退绥远老家。蒋介石和傅作义判断东北野战军刚刚经过辽沈战役,不经过三五个月的修整和补充,不可能入关作战,故发表谈话称华北只要加强战力,整个战局无虞[1]。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人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入关内,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2个兵团共100馀万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将国军包围在华北地区。

11月4日,傅作义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蒋将华北党政大权、统筹经济权力、及直接接受山东青岛美国西太平洋舰队援助的权力授予傅作义,决心占守海口、巩固平津、以观时局变化[1]

过程

平津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

战役发起以前,华北军区第1兵团(徐向前部)缓攻太原、第3兵团(杨成武部)撤围归绥,减轻傅作义的心理压力,不使傅作义感到过于孤立而撤逃。同时,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多发表隆重祝捷开会的消息,造成蒋介石、傅作义的错误判断,以为东北野战军短时间内不可能入关,仍在原地休整。中央军委同时还指示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向平津塘挺进。为了平津战役的胜利,华北、东北解放区共出动民工150万人支援前线[1]。1948年11月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杨成武司令员、李天焕副政治委员的指挥下由集宁地区东进,11月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先后占领左卫、柴沟堡、万全、沙岭子地区,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张家口第11兵团司令孙兰峰一看形势不妙,马上向傅作义呼救,傅作义急令在北平的第35军(欠1个师)及怀来(今怀来镇)的第104军第258师连夜驰援张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涿县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间,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这样,人民解放军就成功地吸引北平地区傅系军队增援平绥路,达到了抓住傅系,拖住蒋系的目的[1]

12月2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参谋长耿飙的指挥下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割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先遣兵团在程子华司令员、黄志勇参谋长的指挥下由蓟县向南口、怀来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抓住了傅作义的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东撤。5日,先遣兵团主力一部在行进中攻克密云,歼灭第13军1个师,主力向延庆、怀来急进;华北第2兵团进抵涿鹿以南。冀热察军区部队和华北第4纵队第12旅先后占领土木、沙城 、新保安,并破坏了下花园至的铁路和公路。密云失手,傅作义这才发现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但他又错误判断华北、东北人民解放军将直取北平,遂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撤,令第104、第16军由怀来、康庄向西接应第35军;并令蒋系第92军第62军第94军主力由津、塘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1]

第35军是傅作义手中的王牌,只有抓住它,才能拖住整个傅系部队。第35军在回北平途中,被华北第2兵团第4纵队第12旅顽强阻击在于新保安一线,直到12月8日早晨,华北第2兵团主力赶到,击退了35军向东突围的企图。9日,怀来的104军绕道新保安东南地区,向西攻击,企图救出第35军。解放军阻击部队顽强抗击,使两军相距仅4公里却始终不能回合。10日,东北先遣兵团第4纵队在泡儿庄一带歼灭了由康庄向北平逃跑的第16军大部。104军由于西有华北第2兵团,东有东北先遣兵团,腹背受敌,自身难保,顾不得营救35军,便于10日晚撤回怀来,在逃窜回北平的路上被东北先遣兵团全歼。11日,华北第3兵团攻克沙岭子、宣化,随即在北岳军区、内蒙古军区、晋绥军区第8纵队配合下包围了张家口[1]

在此以前,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告别了白山黑水,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向关内大进军。东北人民解放军10个步兵纵队及特种兵数十万大军于11月23日经喜峰口、冷口、山海关越过长城入关后,至12月10日先后到达遵化、玉田、蓟县、丰润等地区集结。这时,平绥路已被解放军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得可能是没有了,12月11日,中央军委指出,“现在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因此在目前两个星期内,应采取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围而不打,就是对张家口、新保安的傅系军队暂不歼灭;隔而不围,就是对北平、天津只做战略包围,隔断平津塘的联系。为了不使蒋介石决策平津部队海运南撤,中央军委还做出一系列战略决策。指示淮海前线部队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进攻,山东军区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路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向青岛逃跑,冀中、冀南军区部队和民兵,在华北平原上预先做好阻击的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可能由平汉、津浦路南逃。

12月12日,东北野战军由遵化、蓟县集结地以最快的速度向北平、天津挺进。中路由东北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指挥,第3纵队攻克通县、墎县镇、南苑机场,第6纵队攻占马驹桥、黄村,第10纵队攻占廊坊,切断了北平与天津的联系。右路由东北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副司令员彭明治指挥,第4纵队、第5纵队、第11纵队分别攻占南口、昌平、海淀、香山、卢沟桥、丰台、门头沟、石景山等地,从西面、北面包围了北平。12月20日,左路第9纵队攻克唐山,第7纵队攻克北塘后,由军粮城渡过海河,攻取咸水沽,割断了天津和塘沽的联系,第8纵队攻克杨村、杨柳青,包围天津西面。之后,第1纵队、第2纵队和第12纵队及特种兵部队也赶到津塘地区。至此,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包围和分割,切断了国军西撤、南撤或由海上撤退的路线。傅作义集团全部被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孤立地区内[1]

第二阶段: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天津

12月22日,华北第二兵团3个纵队6万人对新保安发起攻击。新保安是平绥线上仅有1平方公里的小镇,35军就被包围在这里。在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炮兵团支援下,华北第2兵团第4纵队首先从东面突破,第3、8纵队也相继从西北和西面突破,进入城区。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傅作义嫡系部队第35军2个师1.6万人全部被歼,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中央军委估计35军覆灭后,张家口守军有脱逃可能。于12月23日,张家口第11兵团向北仓皇突围,华北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立刻从西面八方围追堵截,激战至24日下午4时,除司令官孙兰峰带少数骑兵逃跑外,其余5万人全部就歼。1949年1月2日起,各攻击部队34万人在天津周围集结。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胜利。同日,中央军委决定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为书记[1]。1月11日,蒋介石决定至北平部队“由空运撤至青岛[2]:132。1月13日,“北平部队空运青岛计划”开始实施,但城外“不断向机场轰击,阻碍甚大”[2]:132。准备进攻天津时期,林彪罗荣桓曾经致函陈长捷,劝其出城投降,但陈长捷决心顽抗到底。1月14日,解放军以第1、2纵队为西突击集团,第7、8纵队为东突击集团,第9纵队和第12纵队第34师为南集团发起总攻,第6纵队第17师为总预备队。12时,攻城部队在炮兵和装甲兵配合下,在东西南三个方向打开九个突破口。15日5时,东西主攻部队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完成了对天津守军的拦腰斩断。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第62军、第86军2个军10个师13万人,第1纵队第1师第1团攻占天津警备司令部,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据守塘沽的国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馀人,于1月17日乘船南撤[1]

第三阶段:北平开城

天津被攻陷后,傅作义和他的北平守军25万人已完全陷于绝境。北平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城,这里有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为保护这座古城免遭战火,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北平守军,同时也做好一切准备,在谈判不成时,在尽可能保全文化古迹的前提下以战斗方式夺取北平。从1948年12月中旬到1949年1月中旬,傅作义同中共进行了三次和谈[3]。1948年11月25日,傅作义第一次派代表出城,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傅方代表提出一个参加联合政府,军队由联合政府指挥的方案。解放军代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谈判中以“坚持敌人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由于双方提出的条件相差太远,第一次谈判没有达成协议。第二次谈判地点位于河北蓟县八里庄,1949年1月7日,傅作义派他的议政处长周北峰为代表,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二次谈判。他提出“军队不用投降或在城内缴械的方式,采取调出城外,用整编的方式来解决。” 林彪、聂荣臻提出,北平守军应根据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并限天津守军于1月13日开出城外。双方经过谈判,虽然形成了一个会谈纪要,但是傅作义仍然二心不定,还想看看局势的发展再定。第三次谈判的地点位于通县五里桥,1949年1月14日,即解放军向天津发起总攻的当天,傅作义派他的副总司令官邓宝珊为全权代表进行谈判。邓宝珊首先要求解放军停攻天津,解放军代表林彪、聂荣臻、罗荣桓严正指出,天津已经开始攻击,这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北平守军应尽快出城接受改编,不要再拖延。1月15日,解放军攻克天津。1月16日,邓宝珊即于人民解放军代表达成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并于1月21日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协议。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傅作义将军立了大功,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傅作义将军一级解放勋章。从1月22日起,北平守军陆续以师为单位,开到城外听候改编。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1]

战后

2月10日,经双方多次商认,拟定改编方案:“㈠原属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四及第九两个兵团和8个军部三级指挥机构结束,所有工作人员,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与各兵团及各军部,其所属25个师,均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师。㈡国军政工人员,凡愿留在解放军工作者,经过训练后分别录用。㈢国军各级军官,凡接受分配工作者,其本人和家属,均与解放军各级干部和家属享受同样待遇。㈣国军军官愿意学习深造者,按工作职位与程度,分班组织学习。学习期间,其待遇与在职干部相同。㈤国军军官愿意回家者:甲、按原薪发饷3个月;乙、发给车票,在解放区境内,沿途供应食宿(包括家属在内);丙、一切私人财产均可带走;丁、按其职务需要,酌予带护兵一至二名同行;戊、其居住地点在解放区内者,回家后分地一份,只要遵守政府法令,过去一切行为一概不予追究;己、发给‘参加北平和平解放证明书’一份,以后如愿参加解放军,仍然欢迎。”[4]

参战部队序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

平津战役总前委


华北野战军
司令员:聂荣臻 政委:薄一波 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参谋长:赵尔陆
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萧克 副政委: 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 副参谋长:王世英
第十八兵团 司令员:徐向前
第六十军 军长王新亭
政委袁子钦
第六十一军 军长韦杰
政委徐子荣
第六十二军 军长刘忠
政委鲁瑞林
第178师(师长胡正平;政委王焕如 第181师(师长王诚汉;政委张春森 第184师(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
第179师(师长黄定基;政委萧新春 第182师(师长王海东;政委王贵德 第185师(师长涂则生;政委孔俊彪
第180师(师长邓仕俊;政委康烈功 第183师 (师长钟发生;政委杨绍曾 第186师(师长蒲大义;政委车敏瞧
第十九兵团 司令员:杨得志
第六十三军 军长郑维山
政委王宗槐
第六十四军 军长曾思玉
政委王昭
第六十五军 军长邱蔚
政委王道邦
第187师(师长张英辉;政委刘光裕 第190师(师长陈信忠;政委边疆 第193师(师长郑三生;政委史进前)
第188师(师长宋玉琳;政委李真 第191师(师长谢正荣;政委陈宜贵 第194师 (师长赵文进;政委陈亚夫)
第189师(师长杜瑜华;政委蔡长元 第192师(师长马卫华;政委王海廷 第195师(师长阮平;政委杨银声
第二十兵团 司令员:杨成武
第六十六军 军长萧新槐
政委王紫峰
第六十七军 军长韩伟
政委旷伏兆
第六十八军 军长文年生
政委向仲华
第196师(师长晨光;政委智生元 第199师(师长李水清;政委李布德 第202师(师长廖鼎祥;政委李斌
第197师(师长成少甫;政委钟炳昌 第200师(师长盛治华;政委钟华农 第203师(师长杨栋梁;政委李志远
第198师(师长张开荆;政委黄连秋 第201师 (师长彭寿生;政委何兰阶 第204师(师长罗文坊;政委严庆堤


东北野战军 (新制)
司令员:林彪 政委:罗荣桓、邓子恢 政治部主任:谭政 参谋长:萧克赵尔陆
副司令员: 副政委:谭政(兼) 政治部副主任:陶铸 副参谋长:聂鹤亭陈光
直属部队 司令员:林彪
第五十军 军长曾泽生
政委徐文烈
第五十一军 军长张轸
政委杨春甫
第五十四军 军长丁盛
政委谢明
第148师 第211师 第130师
第149师 第212师 第134师
第150师 第135师
第160师
第五十五军 军长陈明仁
政委王振乾
第五十八军 军长孔庆德
政委方正平
第144师 第172师
第215师 第173师
第216师 第174师
第十二兵团 司令员:萧劲光
第四十军 军长罗舜初
政委卓雄
第四十五军 军长黄永胜
政委邱会作
第四十六军 军长詹才芳
政委李中权
第118师 第133师 第136师
第119师 第134师 第137师
第120师 第135师 第138师
第153师 第158师 第159师
第十三兵团 司令员:程子华
第三十八军 军长梁兴初
政委梁必业
第四十七军 军长曹里怀
政委周赤萍
第四十九军 军长锺伟
政委袁升平
第112师 第139师 第145师
第113师 第140师 第146师
第114师 第141师 第147师
第151师 第160师 第162师
第十四兵团 司令员:刘亚楼
第三十九军 军长刘震
政委吴法宪
第四十一军 军长吴克华
政委莫文骅
第四十二军 军长万毅
政委刘兴元
第115师 第121师 第124师
第116师 第122师 第125师
第117师 第123师 第126师
第152师 第154师 第155师
第十五兵团 司令员:邓华
第四十三军 军长李作鹏
政委张池明
第四十四军 军长方强
政委吴富善
第四十八军 军长贺晋年
政委陈仁麒
第127师 第130师 第142师
第128师 第131师 第143师
第129师 第132师 第144师
第159师 第157师 第161师
第二十一兵团 司令员:陈明仁
第五十二军 军长王劲修
政委杨树根
第五十三军 军长彭杰如
政委王振乾
第214师 第217师
第215师 第218师
第216师 第219师

中华民国国军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第四兵团
司令:李文 参谋长:
副司令:袁朴 副参谋长:
兵团直辖
第十六军 军长:袁朴 第九十四军 军长:郑庭锋
第22师(师长:冯龙) 第5师
第94师(师长:陈鞠) 第43师
第109师(师长:朱光墀) 第121师(师长:陈国臣)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第十七兵团
司令:侯镜如 参谋长:
副司令:刘春岭林伟俦 副参谋长:
兵团直辖
第六十二军 军长:林伟俦 第九十二军 军长:侯镜如 第十三军 军长:石觉
第95师(师长:段云) 第21师(师长:李荻秋) 第4师(师长:骆振韶 → 邓邦捷)
第151师(师长:陈植) 第56师(师长:王有湘) 第89师(师长:刘建章)
第157师(师长:何宝松) 第142师(师长:刘汝霖) 第155师
第297师
第299师(师长:欧孝全)
第三十五军 军长:郭景云 第一百零四军 军长:安春山 第一百零一军 军长:李士林
第101师(师长:郭景云 暂250师(师长:王建业) 第271师(师长:关廷珍)
新31师(师长:安春山) 暂258师(师长:张惠缘 → 赵树桥) 第272师(师长:刘化南)
新32师(师长:李铭鼎) 暂269师(师长:慕新亚) 第273师(师长:郑海楼)
第43师(师长:王治熙)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第十一兵团
司令:孙兰峰 参谋长:
副司令:朱矩林 副参谋长:
兵团直辖
第一零五军 军长:袁庆荣 直属骑兵队
第210师(师长:李思温) 整编骑兵第5旅
第251师(师长:韩天春) 整编骑兵第11旅
第259师(师长:曾潜英 → 郭跻堂)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晋陕绥边区司令部
司令:邓宝珊 参谋长:
副司令: 副参谋长:
兵团直辖
第二十二军 军长:左世允
第86师(师长:高双城)
新11师(师长:张云衔)
伊东游击纵队(游击司令:姜占魁)
北平警备司令 司令:陈继承李文 天津警备司令 司令:陈长捷 保定警备司令 司令:马法五
民防兵 民防兵 民防兵
警力 警力 警力

纪念

在天津有平津战役纪念馆。该纪念馆筹建于1995年初,1995年11月29日奠基动工,1997年7月建成开馆。地址是天津市红桥区平津道8号。

平津战役的胜利,就战役指导而言,其主要经验是:

一、运用各种手段将傅作义集团稳住在平津地区,并成功的实现对傅集团分割包围。

二、坚决攻占新保安和天津,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

三、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地下党配合下,和平解决北平。

参考文献

[1]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伟大的战略决战——平津战役. 
  2. 2.0 2.1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风雨中的宁静》.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3. 力劝父亲傅作义起义的傅冬菊. 青年参考 (北京: 网易). 2009-09-29 [2014-06-17]. 
  4. 《战术》编辑委员会 (编). 《战术》杂志月刊1980年第十二期. 香港: 大方出版社,科华图书: 3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