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邯郸战役
平汉战役
1945年国共冲突的一部分
日期1945年10月24日 – 1945年11月2日
地点
结果 十八集团军获胜
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
晋冀鲁豫军区
指挥官与领导者
国民革命军 马法五
国民革命军 高树勋
国民革命军 刘伯承
国民革命军 邓小平
兵力
4万余人[来源请求] 6万正规军[来源请求]
10万民兵[来源请求]
伤亡与损失
损失三千余人[来源请求]
1.7万人被俘[来源请求]
伤亡4000余人

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是指1945年10月至11月中国国军沿平汉路北上接受日军投降时,在河北省邯郸以南地区与中国共产党军队发生冲突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称其为“对国民革命军进行的自卫反击战役”[1],该战役与上党战役、平绥战役、津浦战役等,是解放战争的序曲。

战役过程

背景

1945年9月,国民革命军陆续在各地接受日军投降,调遣军队进入解放区,遭到中国共产党反对;同时,八路军军队也在积极的接受日本军的投降以扩大解放区。山西方面,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上党战役以阻止国军受降。10月10日,双方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但是双方的实质问题并未解决。

10月中旬,国军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下属的第30军、第40军及新编第8军共7个师4万余人组成的第一梯队,在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的率领下,从新乡出发,沿着平汉线向东北移动;第32军及收编的原伪军新编第四路军总指挥孙殿英部作为第二梯队尾随第一梯队继续跟进。国军按计划将进入邯郸、石家庄,以恢复国民政府统治[2]

战前布置

为了阻止国军北进,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要以一部兵力截击沿同蒲路北进的国军第1战区后续部队,集中主力,对付沿平汉路北进之敌,同时要“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到安阳、沙河之间于我有利之地形,再坚决扼制之,迫使敌全部或大部展开,然后以主力从敌暴露的翼侧或后方进行猛烈的攻击”[2]

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决定派遣第1、第2、第3纵队及冀鲁豫、冀南、太行军区部队一共六万余人参与作战并让民兵十万余人配合作战[2]。希望将国军先头的三个军诱击于漳河以北,邯郸以南的滏阳河套地区。而对于新编第8军,在准备与其交战的同时,八路军方面也在积极的争取该部在战场上倒戈投降[2]

战役经过

10月20日,国军先头部队抵达漳河附近的岳镇、丰乐镇一线,在此遭到了晋冀鲁豫军区的攻击[1]。10月22日,国军主力开始渡过漳河,沿着铁路东侧开始交替掩护向前行进,中共中央令第1纵队主力到达邯郸以南阻止国军队进入邯郸[1]

10月24日,国军队于黄昏时分突破了第一纵队第一旅[2]在崔曲、夹堤之间的阵地,先头的三个军已经全部渡过漳河,沿平汉铁路东侧推进到马头镇、磁县之间的地区[1]。而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迅速赶到,迅速从三面向国军队进行攻击,将国军包围在邯郸以南、马头镇以东、商城以西之狭长地带,同时还控制住了漳河渡口[1]

10月26日,国军从石家庄、安阳向被围军队进行增援[2]。共军一面加速对被围国军的攻击和骚扰,一面调遣部队骚扰拖延国军增援部队的速度[2]

10月28日,共军后续部队全部到齐,遂于黄昏时向被围国军发起总攻,同时派遣李达赴国军新8军军部,敦促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1]。战至10月30日,国军第40军第106师大部被歼灭,而第30军也遭到重大打击。同时,新编第八军和河北民军大约1万余人在磁县马头镇宣布起义[2]。国军大势已去,10月31日,国军主力全力突围,南撤。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全力追击,于当日下午再次将国军合围在旗杆樟、辛庄、马营一带[1]。11月1日夜,共军突入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俘虏了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40军军长马法五[1]。11月2日,除少数国军突围以外,其余全数被歼,而从石家庄及安阳前来的增援部队也因战役结束而撤退[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