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10月2日 (一) 19:53 由 BXHS-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移除不当模板)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吳忠市
地級市
位於吳忠的清真寺
位於吳忠的清真寺
綽號:塞上江南、塞上明珠
吳忠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吳忠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國家 中國
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設立1998年5月11日
政府駐地利通區
下級行政區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2個
政府
 • 市委書記徐耀
 • 人大常委會主任徐耀
 • 市長王學軍
 • 政協主席孫瑛(女,回族)
面積
 • 地級市16,758 平方公里(6,470 平方哩)
 • 市區3,863 平方公里(1,492 平方哩)
面積排名全區第1位(佔全寧夏回族自治區32.26%)
最高海拔1,455 米(4,774 呎)
人口(2015)
 • 地級市137.32萬人
 • 排名全區第2位(佔全寧夏回族自治區20.56%)
 • 密度84.6人/平方公里(219人/平方哩)
 • 市區(2015)60.2萬人
 • 城鎮(2015)62.99萬人
語言
 • 母語方言寧夏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751100
電話區號953
車輛號牌寧C
氣候中溫帶乾旱氣候
行政區劃代碼640300
本地生產總值(2015)¥405.6億(全區第3位,佔全寧夏回族自治區13.91%)
65.12億美元匯率
人均¥29,756(全區第3位
4,778美元(匯率)
網站http://www.wuzhong.gov.cn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寧夏統計年鑑-2016》

吳忠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寧夏中部,黃河東岸。市境東鄰陝西省榆林市,南接甘肅省慶陽市,西界中衛市,西北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北連銀川市。地處銀川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銜接地帶,地勢南高北低,西北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引黃灌區的精華地段,並有牛首山橫亙;中部為羅山;東北部為毛烏素沙漠邊緣;南部為黃土高原山地和丘陵溝壑區。黃河流經西北部,北部有苦水河,南部有清水河。全市總面積16,758平方公里,人口129.48萬,其中回族人口比例超過五成,是中國回族主要聚居區之一,市政府駐利通區。吳忠農牧業發達,為自治區的糧食主要產地,盛產灘羊,素有「塞上江南」、「塞上明珠」之美稱。

歷史

吳忠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岸邊的靈武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曾在這裏游牧。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沿黃河築三十四縣,其中富平縣故址在今吳忠市西南,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設立靈洲縣,故址在今吳忠市境內古城。北魏置靈州,隋唐也稱靈武,唐太宗曾親臨此地接受異族歸附;「安史之亂」,唐肅宗李亨在靈州登基,靈州成了全國政治軍事中心,當時的吳忠已相當富庶;党項族首領、西夏國皇帝李元昊統治的腹地也在今日吳忠一帶;蒙古滅西夏,以西夏故都為中興府,改寧夏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將寧夏行省併入甘肅行省

明朝時,屬邊疆地塞,置吳忠堡,歸靈州守御千戶所管轄。《嘉靖寧夏新志》記載「盡徙寧夏之民與他地,遷秦晉江淮之人以實之,分屯建衛,築堡以居。」,引述《寧夏舊志》云:「寧夏堡寨,以人名、事名、地名......即以其屯長姓名命堡,如葉升、李俊、王太之類是也。」,故認為吳忠堡得名於屯長吳忠[1]

1929年成立寧夏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4月成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7月,寧夏撤省歸甘肅省管轄;1955年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下轄5縣:吳忠縣金積縣靈武縣鹽池縣同心縣;1958年撤州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1972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專署;1998年5月撤銀南地區專署為地級吳忠市,靈武市曾經由吳忠市代管。2001年12月,靈武市正式劃歸銀川市

2020年6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赴寧夏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先後來到吳忠市紅寺堡鎮弘德村、黃河吳忠市城區段、金星鎮金花園社區,了解當地推進脫貧攻堅、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民族團結等情況[2][3]

地理

吳忠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南接中衛,北連銀川,東部與陝西省定邊縣毗鄰,東北,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阿拉善左旗相連,東南與甘肅慶陽地區接壤。吳忠市東西長而南北窄,地勢南高北低,北為銀川平原,南為青銅峽平原和丘陵山地。平原海拔1100米,山區海拔在1300—1900米。

黃河是吳忠最重要的河流,流經川區兩市(區),沿岸地勢斗坦,自秦漢以來先後開掘的秦渠、漢渠,唐徠渠等重要灌溉渠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裏土地肥沃,溝渠縱橫,林帶咸網,旱澇元虞,農業發達,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盛產小麥.水稻、瓜果,蔬菜、是寧夏主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南部黃土高原,宜林宜牧,是寧夏灘羊,沙毛山羊的重要產地。 主要山脈有羅山、牛首山,其中羅山是寧夏三大天然林區之一。

吳忠市地處西北內陸,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地區,四季分明,氣候乾燥,蒸發強烈,降水集中,大氣透明度好,雲量少,日照充分,熱量豐富,溫差較大,無霜期短,風沙較多。多年平均氣溫9.3℃。歷年平均降水量184.6-273.5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46.5天,降雨集中在每年7月至8月。太陽輻射年總量約為148.1千卡/平方厘米。

1981–2010年間吳忠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0.8
(33.4)
5.2
(41.4)
11.9
(53.4)
19.9
(67.8)
25.0
(77.0)
28.7
(83.7)
30.4
(86.7)
28.5
(83.3)
23.9
(75.0)
17.6
(63.7)
8.9
(48.0)
2.1
(35.8)
16.9
(62.4)
日均氣溫 °C(°F) −6.1
(21.0)
−2.1
(28.2)
4.5
(40.1)
12.2
(54.0)
17.9
(64.2)
22.0
(71.6)
24.0
(75.2)
22.0
(71.6)
16.9
(62.4)
10.1
(50.2)
2.4
(36.3)
−4.2
(24.4)
10.0
(49.9)
平均低溫 °C(°F) −11.4
(11.5)
−7.7
(18.1)
−1.3
(29.7)
5.4
(41.7)
11.2
(52.2)
15.8
(60.4)
18.4
(65.1)
16.7
(62.1)
11.4
(52.5)
4.7
(40.5)
−2.2
(28.0)
−8.8
(16.2)
4.3
(39.8)
平均降水量 mm(吋) 1.2
(0.05)
1.9
(0.07)
5.4
(0.21)
11.3
(0.44)
20.0
(0.79)
24.6
(0.97)
37.2
(1.46)
41.8
(1.65)
24.2
(0.95)
12.4
(0.49)
2.7
(0.11)
0.6
(0.02)
183.3
(7.21)
平均相對濕度(%) 49 45 44 40 47 54 61 66 65 59 57 52 53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4]

政治

現任領導

吳忠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吳忠市委員會
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吳忠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吳忠市人民政府

市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吳忠市委員會
主席
姓名 徐耀[5] 王學軍[6] 孫瑛(女)[7]
民族 漢族 漢族 回族
籍貫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 江蘇省蘇州市
出生日期 1970年12月(53歲) 1968年1月(56歲) 1962年10月(61歲)
就任日期 2021年10月 (候任) 2021年9月 2016年12月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吳忠市現轄2個市轄區、2個,代管1個縣級市

此外,吳忠市還設立了太陽山移民開發區

吳忠市行政區劃圖
Template:吳忠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8]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注 1]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注 2][9]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10]
街道
辦事處
640300 吳忠市 Wúzhōng Shì 16,757.59 1,382,713 利通區 751100 3 29 15
640302 利通區 Lìtōng Qū 1,106.67 460,790 勝利鎮 751100 8 4
640303 紅寺堡區 Hóngsìpǔ Qū 2,756.22 197,604 紅寺堡鎮 751100 1 2 3
640323 鹽池縣 Yánchí Xiàn 6,553.79 159,209 花馬池鎮 751500 1 4 4
640324 同心縣 Tóngxīn Xiàn 4,433.34 320,801 豫海鎮 751300 7 4
640381 青銅峽市 Qīngtóngxiá Shì 1,907.57 244,309 裕民街道 751600 1 8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273792人[11],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54915人,增長13.85%。年平均增長率為1.31%。其中,男性人口為650999人,佔51.11%;女性人口為622793人,佔48.8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53。0-14歲人口為308979人,佔24.26%;15-64歲人口為891810人,佔70.01%;65歲及以上人口為73003人,佔5.73%。

民族

漢族人口為611173人,佔47.98%;回族人口為659316人,佔51.76%;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3303人,佔0.26%。

吳忠市民族構成(2010年11月)[12]
民族名稱 回族 漢族 滿族 蒙古族 東鄉族 苗族 土家族 彝族 壯族 藏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658466 611992 2052 405 200 178 102 76 59 52 210
佔總人口比例(%) 51.69 48.04 0.16 0.03 0.02 0.01 0.01 0.01 0.00 0.00 0.02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99.50 --- 0.31 0.06 0.03 0.03 0.02 0.01 0.01 0.01 0.03

交通

經濟

目前,吳忠擁有八大優勢產業:能源電力工業、新材料產業、奶產業、葡萄酒產業、建材業、造紙產業、皮毛絨產業、草畜產業。

  • 能源電力工業:目前,全市能源電力工業總裝機容量達155萬KW,2008年達到350萬千瓦。
  • 新材料產業(鋁、鎂、PVC等):已具備28萬噸電解鋁、2.5萬噸金屬鎂、10萬噸PVC樹脂生產能力,2008年將增長3倍。
  • 奶產業:奶製品加工企業15家,生產能力佔到寧夏的一半以上,到2008年奶產業產值突破60億。
  • 葡萄酒產業:目前,葡萄酒產量佔全區的50%,到2008年葡萄酒產業實現產值突破20億元。
  • 建材產業:目前,建材產業中水泥產量達到350萬噸,到2008年全市水泥生產能力達到660萬噸。
  • 造紙產業:吳忠已形成宇華紙業、峽光紙業、吳忠造紙廠等具有一定規模的造紙企業,到2008年,全區造紙能力可達28萬噸,造紙產業實現產值11億元。
  • 皮毛絨產業:目前,生產的無毛絨佔全區總量的60%,到2008年,以同心縣為重點的無毛絨年生產能力達到3000噸。
  • 草畜產業:到2008年,以鹽池、同心、紅寺堡為重點的羊畜產業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到400萬畝,羊只飼養量達到600萬隻,肉牛20萬頭,草畜產業實現產值10億元。

老字號

老毛手抓羊肉

特產

甘草羊絨手抓羊肉羊雜碎枸杞賀蘭石

文化

宗教

來到寧夏吳忠市區,隨處可見建築獨特、風格迥異的清真寺。它們有的氣勢恢弘,有的精巧別致。吳忠是寧夏回族群眾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現有回族58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47.2%,清真寺是回族群眾做禮拜的主要場所和公共活動場所,在穆斯林群眾心裏有着重要的地位。市區內最有名的要數南大寺,北大寺和中大寺,其中既有色調明快、獨具一格的阿拉伯式風格,又有莊重、古樸和講究對稱的中國傳統古建築特色。它們全部座西向東,一般都由禮拜大殿、浴室、邦克樓等部分組成。清真寺內環境清靜幽雅,禮拜殿寬敞明朗,氣氛莊重。這些深藏於都市一隅,掩映於高樓大廈之間的清真寺成為吳忠最富特色的建築景觀,吸引着無數遊人前來參觀。

同時,吳忠也有興教寺東塔寺兩座著名的佛教寺廟,以及牛首山道教廟群。

伊斯蘭教

  • 小北寺
  • 中寺
  • 南大寺

佛教

  • 興教寺
  • 東塔寺
  • 石佛寺

道教

  • 牛首山

教育

  •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 吳忠中學
  • 吳忠高級中學
  • 吳忠回民中學

旅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註釋

  1.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2.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1. 奥运火炬传递城市吴忠历史沿革. 騰訊網. 2008-05-27 [2017-10-28] (簡體中文). 
  2. 习近平赴宁夏考察调研--时政. 人民網. [2021-02-13]. 
  3. 习近平赴宁夏考察调研. 新華網. [2021-02-13]. 
  4.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2020-04-16]. 
  5. 徐耀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10-16]. 
  6. 王学军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09-04]. 
  7. 孙瑛 简历. 吳忠網. [2017-08-0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01]. 
  9. 吴忠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吳忠市人民政府.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1. 吳忠市統計局. 《吴忠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2.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5月. ISBN 978-7-5037-6511-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