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圍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9日 (六) 14:08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中原突圍
解放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946年6月26日-1946年底
地點
結果 共產黨軍隊脫離包圍,轉移到已有根據地,或化整為零開闢了新的根據地。中原地區被國軍占據。
參戰方
共產黨中原部隊,包括新四軍李先念部、八路軍王樹聲部、王震部等 國民政府軍第一、第五、第六三個戰區的第18軍、第66軍、第75軍共二十幾個師
指揮官與領導者
李先念、鄭位三王震 劉峙胡宗南程潛
兵力
50,000人 30餘萬人
傷亡與損失
8400人[1] 11000人

中原突圍是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的一場戰役。其結果是被包圍的5萬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成功擺脫了30餘萬國民政府軍的「圍剿」。中國共產黨認為是役為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2][頁碼請求]

起因

抗日戰爭期間李先念長期率領新四軍河南湖北地區從事敵後抗戰。1944年抗日戰爭末期,中共領導的八路軍王震部359旅主力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南下湖南廣東交界地區,試圖開闢華南根據地。1945年9月王震部返回湖北,八路軍河南軍區王樹聲部南下,1945年10月24日三部在隨縣棗陽桐柏唐縣4縣邊界會師,於1945年10月30日經中央批准組成中原軍區,轄野戰部隊2個縱隊、3個軍區(轄獨立旅)及地方團隊共約6萬之眾。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軍區領導地區是中原解放區,是六大解放區之一。

1945年10月20日至11月3日、11月9日至12月17日的兩階段的桐柏戰役,殲敵9000餘人。牽制了第五戰區第41、第47、第55、第15、第10、第69軍等6個軍的11個師;第六戰區之第66、第75、第72、第18、第76軍等5個軍的13個師。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國軍第18軍、第66軍、第75軍諸部在蔣介石的指揮下光復了武漢等多個地區,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任總指揮,南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主任程潛部,西北方有胡宗南部,在1945年11月將中共中原部隊主力4萬人包圍在宣化店周圍方圓不足100公里的狹窄地區。

從1946年1月到6月,雙方發生上千次大小衝突,共軍的地域逐漸縮小。

政治斡旋

共產黨方面試圖將中原部隊安全轉移。1946年4月29日,毛澤東致電在南京周恩來與國民黨及美國談判代表,爭取中原部隊合法轉移[3]。4月30日,毛致電中原部隊「應依原計爭取合法轉移為上策。」

5月1日,周恩來與國民黨代表交涉,要求國民政府解除包圍以阻止將要發生的內戰。5月5日周飛抵武漢交涉。5月6日和國民黨及美國代表前往中原部隊所在地區。8日抵達宣化店。10日周恩來同國民黨、美方代表簽訂了停止中原戰事的《漢口協議》。然而包圍並未因此得到解除。6月初,在馬歇爾將軍調停下,國民黨下達六月停戰令,停戰到6月26日結束。

戰役準備

共產黨軍隊方面

1946年5月2日,毛澤東復電中原部隊:「進攻時,在原地打幾仗,不輕走,以免中敵挑撥之計和自取困難,萬不得已向西突圍方針甚好。」5月29日毛以中央軍委名義指示各軍區要「充分準備對付國民黨大舉進攻」。6月1日,毛澤東電告中原部隊:「美蔣態度對我極為惡劣,全面內戰不可避免。」「必須準備對付敵人襲擊及突圍作戰。」6月19日毛電告中原部隊準備向北突圍。6月22日毛要求太行山山東地區的解放軍南進配合中原部隊突圍。6月23日,毛澤東命令中原部隊「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中共中原軍區在此期間進行了突圍多項準備,包括復員1萬人,轉移傷病員近千人,化裝轉移一大批幹部到華北等地。中原突圍前有5萬兵力。

國軍方面

1946年6月10日,蔣介石從南京發出密令:要劉峙「嚴密監視共軍活動,待命進攻」。

6月14日,蔣介石電令程潛「(一)出動豫鄂皖邊區外圍所有部隊,對共軍嚴密封鎖,分進合擊,將中原地區共軍全部殲滅;(二)為避免共產黨的指責和美方調停人為難,著令武漢行營所屬部隊,均歸鄭州綏靖公署指揮出擊。」

6月20日,劉峙向蔣介石上報「圍剿」方案,將平漢路劃分為3個「「圍剿」區」。

蔣介石命令國軍準備於7月1日發起總攻,務必在24小時內圍殲中原共軍。 [4]

戰役過程

1946年6月25日,解放軍提前發起進攻突圍。皮定均第1縱隊第1旅7000餘人(「皮旅」,後武警第181師)向東佯動,吸引了大批國軍東移。東進的皮定均部7月20日進入江蘇安徽交界的共軍根據地。在與國民黨20餘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後,7000人的「皮旅」突圍後仍保留5000人[5],為中原突圍中最完整的建制。

6月26日拂曉,國民黨向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解放軍方面少量堅守,一部分東進,主力分南北兩支向西突圍。

  • 北面右路軍由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及第2縱隊第13旅、第15旅第45團、第359旅和幹部旅(含中原軍區警衛團)。共1萬餘人。右路軍在7月中脫離包圍,經過和胡宗南部交戰,7月29日到達陝南,建立豫鄂陝軍區。8月29日,王震部359旅南下支隊2000餘人返回陝甘寧邊區
  • 南面由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的左路軍包括第1縱隊(欠第1旅)9000餘人、第2縱隊之第15旅(欠第45團)4000餘人。王樹聲率左路軍在7月21日突破國軍第66師和第15師的最後一道包圍圈,進入武當山區,開闢鄂西北游擊根據地,1946年9月1日任鄂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等職。
  • 鄂東獨立第2旅6000餘人在大別山堅持。
  • 江漢軍區6000餘人向襄西挺進,相機入川。
  • 河南軍區2000餘人原定在桐柏山堅持,7月11日隨右路軍北翼西進。

7月1日共軍主力在河南省信陽市武勝關附近攻擊國軍整編第66師,突破國軍重點防禦平漢鐵路一線。蔣介石嚴令劉峙「跟蹤追擊,務必於7月20日前全殲李先念部。」劉峙調兵西進,為時已晚。

1946年8月7日,在收到國民黨方面給李先念要求派代表赴西安和談的幾封邀請信後,中原突圍部隊派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人為和談代表,攜軍調部武漢第九執行小組旗幟、符號及文件,自鎮安縣楊泗廟出發,在農民嚮導、鎮安縣楊泗廟新參軍的戰士肖善義的帶領下,赴西安同國民黨胡宗南談判。他們一行於1946年8月10日遭駐寧陝縣東江口鎮的國民黨胡宗南部一八一團四連連長李清潤扣留,並轉交團部,張文津等人向該團少校指導員韓清雅亮明和談代表身份並出示軍調部武漢第九執行小組旗幟、符號、證件及國民黨方面的和談邀請信後,韓清雅將情況匯報給該團團長岑運應。岑運應當即通過電報請示胡宗南,胡宗南命一八一團將和談代表「就地秘密處決」。1946午8月10日晚,李清潤奉岑運應之命,將三位和談代表及嚮導肖善義在寧陝縣東江口鎮城隍廟旬河旁秘密活埋處決。[6]

1947年3月國軍胡宗南部進攻共產黨軍隊總部延安時,中原部隊在外線各地進行游擊作戰的有1萬人左右。這些部隊牽制了國民政府軍的作戰。

影響

中原突圍為共軍保護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同時中原部隊吸引了大量國軍,分散了其他根據地的壓力。對解放戰爭全局有深遠影響。毛澤東1949年3月13日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說:「五師的轉移(中原軍區主體部隊為新四軍五師,故名)基本上是正確的,說是路線錯誤的意見,是不對的。大水首先衝到他們。這支隊伍,對華北、華中戰場起到了鉗製作用,其意義甚大。當然在群眾工作與戰爭方式上,如果做得更好,形勢可能是不同的。這與中央未抓緊也有關係。」[7]中共將領陳毅曾說:「沒有中原突圍,就沒有華東戰場的七捷[8]。」

中國共產黨認為此役為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並牽制了程潛所屬13個旅、劉峙所屬13個旅、胡宗南所屬6個旅、重慶行營所屬5個旅,桂系2個旅,共計39個旅,其中除了一個旅(53旅)入晉,6個旅守備洛陽、潼關、西安線以外,全部用於進攻突圍中的中原軍區部隊。以上均為正規軍,不含地方保安部隊。

相關人物的後續發展

共產黨方面,

國民黨方面,

  • 蔣介石以整編第15師師長武廷麟、第66師師長宋瑞珂作戰不力,飭令查辦。

參考文獻

  1. 肖建章 中原突圍的戰略意義和歷史作用[永久失效連結]廣州新四軍研究會 2012年4月27日
  2. 李炳南認為解放戰爭1946年4月爆發於東北。李炳南. 政治協商會議与國共談判. 永業出版社. 1993年. ISBN 978-957-8539-09-9. 
  3. 《毛澤東年譜》下卷,74~75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4. 80個經典瞬間之中原突圍: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新華網,2007年12月04日,2009-1-9造訪
  5. 張柯. 英雄皮旅老兵张守礼见证中原突围. 遂寧日報. 2005-10-17 [2009年7月9日] (簡體中文). 
  6. 陕西党史研究查明毛泽东侄子毛楚雄失踪之谜,中国新闻网,2011年6月29日. [2012年7月4日]. 
  7. 楊尚昆日記,1949年3月13日。
  8. 1946年7月-8月間共產黨軍隊在江蘇中部的七個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