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處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3年9月9日 (六) 12:02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業處巴利語kammaṭṭhāna梵語karmasthāna),佛教術語,本指工作處、職業[1];「」(kamma)指:造作、行為、工作,「處」(ṭhāna)指:位置,環境,因素,站立在,停留,「業處」即造作、行為、工作之處所、因素;在南傳佛教巴利注釋書和清淨道論中,特別用來指禪修時心所關注的處所[2]。巴利語系佛教論典《清淨道論》於止業處舉出四十種,稱為四十業處[3]

分類

《清淨道論》將業處分為止業處(巴利語samatha-kammaṭṭhāna)與觀業處(巴利語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兩大類。[3]修止的方法是集中專注在同一對象上,讓心趨向於安樂、一境 。修觀的方法是觀察、分析、抉擇對象。

止業處

四十業處,是四十種修止時心的著落處,即心關注點在何處[3]

十遍
、青、黃、赤、白、光明限定虛空
十不凈(墓園九相不淨觀白骨觀
膨張、青瘀、膿爛、斷壞、食殘、散亂、斬斫離散、血塗、蟲聚、骸骨
隨念
、法、僧、身至安般寂止
四無量心四梵住
四無色界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食厭想
四界分別(四界差別
地・水・火・風

觀業處

修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觀。觀的業處是如實存在的蘊、處、界等(真實作意),不同於修止的假想對象(勝解作意)。觀是通過無常無我行相觀照名色法、諸法。可以說觀的業處,即是──名法色法

慧地諸法

五蘊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十二處
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十八界
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諦
苦聖諦、集聖諦、 滅聖諦、道聖諦
十二緣起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安那般那念業處

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是十隨念之一,指通過細緻地關注呼吸的一入一出,澄清蕪雜的妄想,顯現內在光明,培養定力的一種修行法門。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業處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也是根機普適的禪修入門法,以此為例解釋何謂「禪修時心的著落處」。

  1. 呼吸本身就是造作,是一種業處,故說專注呼吸,細緻地觀察一入一出,也就是專注業處。
  2. 專注點再具體一點,是指鼻頭一帶區域,將心落在自己的鼻頭處,不落在任何外境,也不隨便移動到其他部位,這樣可以一直保持專注,止住妄想。[2]

注釋

  1. 《中部·婆羅門品·蘇玻經》:「學生婆羅門!猶如大工作、大義務、大作務、大勞力的耕工作處(kasiyeva-kammaṭṭhāna),當失敗時有少果。同樣的,學生婆羅門!大工作、大義務、大作務、大勞力的居家工作處(gharāvāsa-kammaṭṭhāna),當失敗時有少果。學生婆羅門!猶如大工作、大義務、大作務、大勞力的耕工作處,當成功時有大果。同樣的,學生婆羅門!大工作、大義務、大作務、大勞力的居家工作處,當成功時有大果。學生婆羅門!猶如少活動、少義務、少作務、少勞力的買賣工作處(vaṇijjā-kammaṭṭhāna),當失敗時有少果。同樣的,學生婆羅門!少活動、少義務、少作務、少勞力的出家工作處(pabbajjā-kammaṭṭhāna),當失敗時有少果。學生婆羅門!猶如少活動、少義務、少作務、少勞力的買賣工作處,當成功時有大果。同樣的,學生婆羅門!少活動、少義務、少作務、少勞力的出家工作處,當成功時有大果。」
    《中阿含·梵志品·鸚鵡經》:「摩納!若在家者有大災患,有大斗諍,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猶如田作有大災患,有大斗諍,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如是,摩納!若在家者亦復如是。摩納!出家學道少有災患,少有斗諍,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猶如治生少有災患,少有斗諍,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如是,摩納!出家學道亦復如是。」
    《雜阿含91經》:「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kammaṭṭhānena)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䟽、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2. 2.0 2.1 上座部佛教百科【业处】. [2019-01-14]. 
  3. 3.0 3.1 3.2 覺音尊者《清淨道論·第三·說取業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