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不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臺北市
北、北市
地级市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家 中国
台湾省
政府
 • 市長蔣萬安
面积
 • 地级市271.7997 平方公里(104.9425 平方英里)
 • 市區2,457.1253 平方公里(948.7014 平方英里)
人口(2023年9月)
 • 地级市2,506,251萬人
 • 密度9,220.95人/平方公里(23,882.2人/平方英里)
 • 市区6,894,643萬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網站https://www.gov.taipei/
台北市
汉语名称
繁体字 臺北市
简化字 台北市
字面意思臺灣之北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台北市
舊字體臺北市
泰雅語名称
泰雅語Mnka'

臺北市,通稱臺北,是台湾省省会,位於台湾岛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是臺北都會區、台灣北部中心城市,也是臺灣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中心。台当局将台北市劃分為12個,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49萬。

臺北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的成立及1884年臺北城的建立。1920年,日本殖民者在台北成立“州轄市”,乃臺北正式建市之始。1945年台湾光复后,成为臺灣省省會

歷史

17世紀—1709年

荷蘭人1654年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

根據荷蘭人1654年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記載,臺北最早為平埔人凱達格蘭部落生活之地,部分平埔人有初步的開墾和灌溉,其番社址位置與後世並無太多變動。艋舺位置是以荷蘭文標示為「Handelsplaasts」,即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大龍峒被標為「Pourompon」聚落。荷蘭人就曾經在劍潭墾荒,松山地區於泉州人來之前,在明鄭前後就有福州人前來開墾。換言之,臺北從17世紀初開始具有都市的粗胚樣貌。

1709年—1895年

欽差行臺,攝於約1901年

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地方。1723年,巡臺御史吳達禮報請朝廷增設淡水廳,並管轄大甲溪以北,臺北市也因此首度納入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但當時的臺灣岛仍以臺南作為政治、經濟中心。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艋舺(今萬華)及大稻埕(今大同區西南部)先後成爲重要貿易據點,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清代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城做為行政中心,於是1884年臺北城城垣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新竹鐵路,加強、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臺灣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臺北的都市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台湾巡抚衙门由橋孜圖(今臺中市南區)移至臺北,奠定臺北至今為臺灣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地位。

1895年—1945年

1922年台北市全圖
大島久滿次銅像,以及森山松之助設計的“臺北州廳舍”,攝於1910年代

甲午戰爭后,清朝政府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殖民者仍将台北作为其殖民统治中心,設臺北縣。日佔初期,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爲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總督府新廳舍(今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大樓)落成爲止。1900年起,日本殖民者拆除臺北城牆及西門,在原址闢築四條三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以原臺北城內的區域作為中樞政府廳舍集中地,以及在臺日本人的商業地帶,並分階段進行所谓“市街改正”計劃,街道和建築風貌略爲西化,另外也興建公園及其它公共建築,臺北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型態。日佔時期政府所在的官廳集中區之現代化建設,對今日臺北城面貌影響很大。1897年,日本殖民当局為在臺北城進行地下水道修建工程,利用現代測量儀器繪製《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精準紀錄臺北城廓與街道樣貌。1897年至1901年,日本殖民者拆除部分城垣,以利於鐵路交通建設,可說是臺北城現代化的開端,臺北城也從防禦城變成開放城市。[1]

1920年10月1日,日本殖民者在岛内实施市制,设立“臺北州”,辖臺北市,與同時成立的臺南及臺中為臺灣最早的三個二戰期間,美軍空襲臺北日本戰敗後,中国政府代表同盟國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台湾光复。

1945年至今

省轄市

哨兵2號衛星於2021年拍攝的臺北盆地東側,作為臺北都會區中心商業區信義計畫區約在中央偏右下方,可見該區域有特別多棟高樓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同年11月1日,臺北市成为省轄市。1949年后,随着部分国民党官兵和大陆居民随蒋介石当局逃往台湾、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使臺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市民結構趨向多元化。過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逐步進行道路、住宅社區、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城市開發原以三市街爲中心,集中在建國南北路以西的舊市區,自1960年代末期,開始向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逐漸發展成東區商圈

“直轄市”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爲台当局所谓“直轄市”,隔年,再將原屬臺北縣(今新北市)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鎮景美鎮和原屬台湾当局“阳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鎭士林鎭納入市辖区。

1970至1980年代,臺灣經濟快速成長,臺北市邁入都市開發的高度發展期,嚴重的交通問題亦隨之而來。直至1990年代,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臺北捷運快速道路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之後,才紓解交通上的壓力。

隨著臺北市政府臺北市議會遷駐台北市东部的信義計畫區,当地快速發展為臺北首要的中心商業區,原本臺北城內的金融樞紐地位遭到取代;此外,西區西門町大稻埕臺北車站周邊等市街區也開始進行都市再造計畫。21世紀後,臺北市陸續主辦第21屆夏季聽障奧運201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2011年世界設計大會2017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等大型國際活動,台北101落成。

地理

概況

臺北都會區衛星地圖

按台当局有关规划,今日的臺北市包含12個區,面積為271.7997平方公里。而臺北都會區面積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約704萬,包括臺北市外圍的基隆市、新北市的蘆洲三重新莊板橋中和永和新店汐止樹林土城五股泰山淡水,由上述2個城市都區與臺北市共同組成的大型都會區,這片區域又泛稱大臺北地區或雙北市。

地形

臺北市中心區域位於臺北盆地腹地中央,大屯火山群活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新北市接壤處,整個山系於市區內大致向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臺北市境內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為1,120公尺,第三高的大屯山為1,092公尺,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側的外緣地帶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的內湖、南港與南邊的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公尺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則橫亙於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水文

臺北市境內的河流大部分屬於淡水河流域。淡水河的支流新店溪從臺北盆地的南邊流入,與其支流景美溪合流後,形成臺北市西南方與新北市的自然邊界。河道向西北蜿蜒流經景美公館古亭等地,至萬華附近與大漢溪合流後,始稱為淡水河。此後向北流經大稻埕社子,至關渡附近與支流基隆河會合前,亦形成臺北市西方與新北市的自然邊界。基隆河自盆地東北邊流入,經南港松山內湖士林北投等地,橫貫臺北盆地的北半部。過去因河道極為彎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在南港至士林間的部分河道實施過截彎取直工程。景美溪係由盆地東南邊流入,橫貫文山區後於景美注入新店溪。另有發源於盆地北側山區的磺溪、外雙溪等河流,匯集後注入基隆河。

氣候

臺北市
氣候圖表(說明
 
 
94
 
 
20
14
 
 
129
 
 
21
15
 
 
158
 
 
23
16
 
 
151
 
 
27
19
 
 
245
 
 
30
23
 
 
355
 
 
33
25
 
 
214
 
 
35
27
 
 
337
 
 
34
27
 
 
337
 
 
32
25
 
 
163
 
 
28
23
 
 
89
 
 
25
20
 
 
97
 
 
21
16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台湾当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臺北市位於北緯25度線附近的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深受乾冷的蒙古高氣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氣壓交互影響,形成了副熱帶季風氣候日照時數地球多數地方相較之下較少,除了7月至9月晴天較多之外,其他季節大多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冬半年平均日照時數甚至低到每個月僅有70~100小時。

3月至4月為春季、5月至9月為夏季、10月至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但相對溫帶較為溫暖。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出現較暖的冬天,或是較冷的春天(如2005年2月至3月蒙古高氣壓帶來的強烈冷氣團,使得臺北的溫度少見地降至攝氏5.6度,鄰近臺北的淡水更出現攝氏3.9度的低溫)。由於位在東亞季風帶內,因此氣候也受東北季風(冬季由東北方吹來含有許多水氣季風,此風也是在冬季帶給臺灣北部降水的主要來源)影響。也因為有東北季風的影響,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量不足而斷流的問題。

同時臺北市地處海島,使臺北市縱然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冬季氣溫仍比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華南沿岸城市為高2至3度(如廣東沿海等縣市), 因此可達16度左右。因為一般大陸性的強冷空氣過海後會變得溫和且水份增多,所以臺北能下雪的機會,也比香港澳門等歐亞大陸沿岸城市為低。不過,在2016年1月24日北半球超級寒潮侵襲時段,臺北市有出現雨夾雪,當日最低氣溫為4度,為氣象站首次觀測到固態降水。因此台北周圍山區,仍然是有冰雪天氣的可能性。

另一個特殊的氣候特徵:因為市區主要位於臺北盆地中,氣候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因盆地周圍的高山阻擋,不易使熱氣排出,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地區高出攝氏1度至2度。進入冬季後,市區周圍的山地丘陵容易形成地形雨,溼冷天氣居多,儘管溫度比台灣中南部平原地帶或中國大陸沿海城市高,體感溫度卻比實際溫度還要更,台北仍較會感受到陣陣涼意。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氣壓與太平洋高氣壓交會形成鋒面,使得臺灣進入梅雨季節,此時臺北的降雨天數也會增加,夏季也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形成午後雷陣雨。

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不斷增加,加上熱島效應,臺北市氣溫近年不斷創新高(如2020年7月24日測得39.7℃,創下臺北氣象站自1896年設站以來的最高溫紀錄,且歷史前五名高溫有四次出現於2020年),夏天出現38度或以上的高溫日子會顯著增加,而冬天出現10度或以下的寒流會減少,2017年及2019年臺北市更沒有出現攝氏10度或以下低溫,創1951年有紀錄以來整年都沒有寒流報到的紀錄。

氣候數據
  • 年平均气温:23.5 °C。
  •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6.6 °C。
  •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0.1 °C。
  • 极端最低气温:-0.2 °C(1901年2月13日)。
  • 极端最高气温:39.7 °C(2020年7月24日)。
臺北市(平均數據1991-2020年,極端數據1897-2021年更新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3.8
(92.8)
31.8
(89.2)
35.0
(95.0)
36.2
(97.2)
38.2
(100.8)
38.9
(102.0)
39.7
(103.5)
39.3
(102.7)
38.6
(101.5)
36.8
(98.2)
34.3
(93.7)
31.5
(88.7)
39.7
(103.5)
平均高温 °C(°F) 19.6
(67.3)
20.7
(69.3)
22.9
(73.2)
26.7
(80.1)
30.1
(86.2)
32.9
(91.2)
35.0
(95.0)
34.4
(93.9)
31.6
(88.9)
27.8
(82.0)
24.9
(76.8)
21.1
(70.0)
27.3
(81.1)
日均气温 °C(°F) 16.6
(61.9)
17.2
(63.0)
19.0
(66.2)
22.5
(72.5)
25.8
(78.4)
28.3
(82.9)
30.1
(86.2)
29.7
(85.5)
27.8
(82.0)
24.7
(76.5)
22.0
(71.6)
18.2
(64.8)
23.5
(74.3)
平均低温 °C(°F) 14.4
(57.9)
14.7
(58.5)
16.2
(61.2)
19.4
(66.9)
22.8
(73.0)
25.3
(77.5)
26.8
(80.2)
26.6
(79.9)
25.2
(77.4)
22.6
(72.7)
19.8
(67.6)
16.1
(61.0)
20.8
(69.4)
历史最低温 °C(°F) −0.1
(31.8)
−0.2
(31.6)
1.4
(34.5)
4.7
(40.5)
10.0
(50.0)
15.6
(60.1)
19.5
(67.1)
18.9
(66.0)
13.5
(56.3)
10.2
(50.4)
1.1
(34.0)
1.8
(35.2)
−0.2
(31.6)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93.8
(3.69)
129.4
(5.09)
157.8
(6.21)
151.4
(5.96)
245.2
(9.65)
354.6
(13.96)
214.2
(8.43)
336.5
(13.25)
336.8
(13.26)
162.6
(6.40)
89.3
(3.52)
96.9
(3.81)
2,368.5
(93.23)
平均降雨天数 13.6 12 14.1 14.5 14.5 15.7 11.8 14.6 13.8 12.8 12.5 13.1 163
平均相對濕度(%) 77.2 77.8 76.1 74.9 74.7 75.3 70.2 72.1 73.9 74.4 75 75.9 74.8
月均日照時數 76.1 79.3 95.1 96.9 113.6 114.8 176.9 182.8 151.7 114.7 93.3 78.6 1,373.8
数据来源:台湾当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區劃人口

區劃概况

按台当局有关规划,目前台北市分为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等12个區。

人口概況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875 38,000—    
1905 74,415+95.8%
1920 162,782+118.7%
1935 274,157+68.4%
1958 715,000+160.8%
1960 898,655+25.7%
1966 1,174,883+30.7%
1970 1,769,568+50.6%
1975 2,043,318+15.5%
1980 2,220,427+8.7%
1985 2,507,620+12.9%
1990 2,719,659+8.5%
1995 2,632,863−3.2%
2000 2,646,474+0.5%
2005 2,632,242−0.5%
2010 2,618,772−0.5%
2015 2,704,810+3.3%
2020 2,602,418−3.8%
來源:
  1. 人口統計資料. 台当局统计主管部门. [2022-01-13]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2. “內政部”統計月報-55-105年縣市(81-109年各月)現住人口 (XLS). 台当局统计主管部门. [2022-01-13]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 1875[2] 1905-1935 [3] 1958 [4]

臺北市2023年9月底的戶籍人口約有251萬人[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有9,220人。近年來由於市中心房價高昂,舊市區老舊及人口老化等問題,造成人口呈現穩定的流失狀況,多數各地移民以居住臺北都會區衛星都市的新北市為主,是許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僅淡水河之隔。另六都改制後臺北市遷往其他五都的現象更加顯著。

依據台当局统计主管部门發布的2020年11月底電信信令人口統計,臺北市的平日日間活動人口約為350.8萬人,夜間停留人口(常住人口)則約為279.0萬人,其在平日時的日間活動人口較夜間停留人口多,且兩時段的人口皆與其當時的戶籍人口260.5萬人有明顯的差距。其中屬於文教、商業、行政匯集區的中山區、中正區、大安區等三個行政區屬於日間流入人口較多的地區,大安區、中山區及內湖區亦為全台平日日間活動人口前十多的鄉鎮市區。反之,萬華區、文山區等相對偏重居住、生活功能的地區,平日的日間活動人口則較夜間停留人口少。

臺北市和臺灣其他地區相同,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的問題。隨著二戰後嬰兒潮人口陸續成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及低生育率帶來少子化的現象,臺北市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也增加其人口老化的速度[6]:61。臺北市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於1992年達到7.25%而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6]:58。2014年11月,臺北市老年人口已佔全市總人口的14%,進入高齡社會[7],老化指數也在翌年(2015年)突破100,即老年人口數正式超越幼年人口數,其中2016年底臺北市老化指數為111.73,是臺灣六都人口老化情形最嚴重者[6]:60。2022年1月,臺北市老年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比率達到20.02%,成為臺灣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直轄市,現今也是全臺灣老年人口比例僅次於嘉義縣排行第二高的縣市[8]

經濟

商業活動

信義計畫區商辦大樓一景

臺北市為臺灣的經濟、金融中心,眾多企業總部及金融機構與部分亞洲區總部均位於臺北市與臺北都會區。大量岛内与全球知名企業都將台灣分公司或亞洲區總部設立於臺北市中心,市內產業結構以三級產業(服務業)為主、二級產業(工業)為輔,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所占比率極小。從就業人口比例來看,臺北市為典型以服務業為主的都會城市,且近8年來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例更呈現成長的趨勢。工業部分係以都市型輕工業、都市服務型工業、高科技及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從廠商家數集中地來看,「臺北科技走廊」所在的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內湖科技園區及開發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是臺北市製造廠商的大本營,尤其是南港軟體工業園區與內湖科技園區更是發揮廠商群聚效果,約有六成以上的廠商聚集於此[9]

物價

臺北市平均房價為全臺灣之冠,2005年每新臺幣27萬元;2006年31萬元;2007年35.4萬元;2008年37.7萬元;至2009年7月已超過40萬元[10];2012年12月全市平均房價來到每坪新臺幣79萬元。相對於極度偏低的租金收益率,臺北市的房價堪稱全球最貴。市中心2018年第一季頂級商業辦公室的單坪月租金成本為新臺幣6,548元,在全球120個城市中排第38高。它的物價水準與薪資收入相當,2018年的購買力平價在全球77個城市中排第26高,薪資則是排在第37位[11]

文化

許多演場會會在臺北小巨蛋舉行

台北風光秀麗,歷史古蹟隨處可見。臺灣各族群文化與全球文化在臺北市薈萃。臺北是亞洲的流行音樂重鎮,也是華語流行音樂、文化創意、娛樂產業的樞紐中心。臺北市也是臺灣的時尚與藝術中心之一。

博物馆

臺北市有許多大型博物館及典藏文物,其中位於外雙溪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主要博物館之一,館藏約70萬件,大部分為承接清代皇室舊藏,包含眾多中國古代書畫、金石、器物、典籍等,尤其以宋代繪畫、中國青銅器與宋瓷為重。鄰近臺北植物園台灣歷史博物館則是收藏唐三彩中國青銅器等華夏文物的著名博物館。台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收藏自民初以來的大量考古遺物、青銅器、漢簡、圖書、中國民族學文物等。臺灣博物館则主要承接日佔時期館藏,集合了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與博物館學等藏品。

宗教

艋舺龍山寺的圓通寶殿,殿內主尊祀奉觀世音菩薩

臺北市的宗教概況與臺灣宗教概况大致相同,以佛教道教臺灣民間信仰為主。據統計臺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約為109間,道教約為174間[12]

飲食

華西街夜市

臺北市身為臺灣政經重鎮,多年來大方迎接各種不同文化,孕育出相當多元的在地飲食特色,從早餐、宵夜小吃、中式餐館到西式餐廳,種類繁多。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後,大量落戶於臺北,各種中國地方口味與飲食文化相互揉合,發展出與臺灣傳統飲食習慣相融合的特色。

體育

臺北小巨蛋的主館設有15,000席座位,副館設有800席座位。圖為2011年在副館進行的四大洲花式滑冰錦標賽。
設有20,000席座位的臺北田徑場

大型體育場館方面有臺北田徑場,中型體育場館包括臺北小巨蛋臺北市網球中心臺北市立天母棒球場臺北和平籃球館臺北體育館等,用以舉行市級運動項目。

以台北市為主場的籃球隊為臺北富邦勇士職籃隊(P.LEAGUE+)及台灣啤酒英熊職籃隊(T1 League)。2021年,中華職棒味全龍回歸一軍後,將臺北市立天母棒球場作為該隊雙主場之一。

教育

日佔初期的1895年,臺灣第一座西式小學“芝山巖學堂”成立於芝山岩地區(今士林小学)。隨後普設於臺北各地的國語傳習所、公學校、小學校等更奠下了臺北現代教育基石[13]。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往台灣之後,投入龐大教育經費設立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專院校,更成為臺灣北部甚至臺灣全島的「明星學校」,在高中或大學聯合招生制度盛行時,尤其明顯。特別是明星高中或大學的熱門科系,每年考季都有相當激烈的入學競爭,即使在聯招幾近廢止的今日,「升學主義」的情形仍延續著[14];此外,尚有國際學校。臺北市的教育資源與其他縣市相比,較為豐厚、優渥。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台灣陽明交通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以及台灣政治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的校址都位在本市境內。[15]

目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轄下有臺北市立大學、160餘所的公私立中小學,以及12年義務教育,此外還有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動物園,並在各區設立運動中心、社區大學樂齡中心圖書館等,提供市民休閒育樂與學習進修的機會。臺北市公共圖書館在2015年度購入圖書資料的總支出是新臺幣113,927,471元,平均每位市民購書費為42.12元、每位市民擁書量為2.83冊[16]

學術研究

台灣島內重要的學術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座落於台北市南港區。另外台灣地區圖書呈繳機構、台湾“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與各大專院校圖書館均有豐富館藏。其中,台灣地區圖書呈繳機構所特藏的善本古籍中,多件均為古代流傳至今的孤本,如尚書表註、東都事略、宋太宗皇帝實錄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珍貴古籍。

醫療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西址(舊址)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臺大醫院)總院區設於本市,該院創建於西元1895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西式醫院,亦是台灣島內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防疫機構。另外,臺北市政府為了使原有的各處市立醫院之醫療資源能有效整合,遂自2005年元旦起將過去市內各醫療單位整併成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並分設七大院區,院本部則設於大同區中興院區。

臺北市的醫療資源十分豐沛,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2015年底臺北市計有37家醫院、3,452家診所,較2014年底分別減少1家(-2.6%)、增加40家(1.2%),其中西醫診所1,607家、牙醫診所1,343家及中醫診所502家;其中醫學中心共有8座,為全臺各縣市之冠,各行政區每萬人醫療院所數以大安區25.1家最多,南港區6.8家最少;病床數共計2.5萬床,增加146床(0.6%)。至醫療(事)機構執業醫事人員為5.1萬人,較上期增加1,750人(3.6%)。其中104年底公私立醫院病床數計2萬床,全年佔床率為75.6%。另平均每日服務量仍以門診8.4萬人次最多;與上年比較,急診、體(健)檢人次分別增加28人次(0.9%)、111人次(5.1%),其餘門診、洗腎、手術及接生人次均減少。

交通

設籍臺北生活圈的民眾約有925萬人口,故每逢尖峰時段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於市區內或臺北、新北兩市之間,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幹道常出現塞車的情形。為求儘可能在短時間內疏散人潮、車潮,並減少塞車情形,因此除一般道路外,亦興建多條快速道路聯外橋樑

此外,臺北市亦為臺灣大眾運輸最發達的都市。至2007年為止,整個大臺北地區營運中的市區公車路線共有421條,平均每日載客161萬人次,並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線加入了聯營公車系統。捷運系統方面,臺北捷運營運路線總長度131.2公里,平均每日運量逾200萬人次。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捷運、市區聯營公車、短程客運與公營停車場的非接觸式IC卡悠遊卡一卡通愛金卡;並實施公車與捷運間的電子票證雙向轉乘優惠制度,同時推出雙北公共運輸定期票

對外交通方面,除了有多條台當局規劃的“国道”(高速公路)與“省道”通往臺灣全島各地之外,臺鐵縱貫線以及台灣高鐵都行經本市並設站。空運以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位於桃園市大園區)、臺北松山機場為樞紐,海運則以基隆港(位於基隆市)與臺北港(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為兩大據點。

城市象徵

现行臺北市市徽於1996年透過公開徵選產生,設計人為張維懿。2010年9月20日,臺北市議會决定,将1996年选定的臺北市政府府徽作为市徽。

國際交流

友好城市或姐妹城市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夥伴城市

参考文献

  1. 張省卿,《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台北城官廳及中區之影響》(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8),頁13-14,18-19。
  2. 李瑞麟. 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 《臺灣銀行季刊》. 1973. 24(3):1-29, 表2, 頁7.
  3. 章英華. 〈臺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佔〉. 《臺灣的都市社會》. 臺北: 巨流出版社. 1997. 
  4. 陳天祥. 臺灣地誌. 臺北: 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1959. 
  5.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公開資訊-統計資料.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中文網站. [2022-01-13]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6. 6.0 6.1 6.2 張茂楠. 老人健康促進政策:以臺北市為例 (PDF).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2018-01-14 [2022-12-11]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7. 業務項目-統計-高齡統計.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2022-10-1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8. 林麗玉、徐如宜. 圖表看時事/北市「超高齡」六都居冠 一圖看全台高齡化現狀. 聯合新聞網. 2022-02-17 [2022-10-1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9. 北部縣市產業形貌台北市製造業形貌與特性分析
  10. 北市中古屋 每坪破40萬
  11. 楊筱筠. 瑞銀全球物價報告揭密 台灣物價亞洲第三貴. 經濟日報. 2018-05-31 [2018-10-22] (中文). 
  12. 臺北市宗教查詢網站.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2015-03-16]. 
  13. 存档副本. [2012-03-19]. 
  14. 存档副本. [2012-03-19]. 
  15. 國民教育資源問題的觀察與省思. 台灣教育資料館. 
  16. 陳金萬、陳永朋、蘇士雅、楊文琳、潘云薇. 公共圖書館統計:104年臺北市每人購書經費與每人擁書量最多. 書香遠傳. 2016-09-05 (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