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音乐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华语流行音乐(英语:Mandarin popular music,简称:Mandopop),指现代标准汉语[注 1]流行音乐,为中文流行音乐的子类别之一,也是以中文为载体的流行音乐中第一个成形的子类别[1]。其起源于二十世纪的上海,之后北京台北也成为华语流行音乐产业的重要中心[2]。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地区

历史

发源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西藏路[3]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1920年代:时代曲的产生

192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4]。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5]。而巴克·克莱顿(Buck Clayton)——美国爵士乐小号手——曾在上海同黎锦晖一起工作,他们两人彼此学习,相互影响,使对方熟习的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音乐中。黎锦晖创建的明月歌舞团也是首个中国流行音乐团体,后于1931年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电影工业的流行音乐团体。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时代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香兰山口淑子)、吴莺音”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繈褓之中的中国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由于其成功的歌唱和电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视为这一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在舆论中从“歌女”一跃成为“明星”的历程[5]。她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位于各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而唱片则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该时代由于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占领上海而遭到干扰,但最终仍延续至1940年代末期。

1950-1960年代:分裂与新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的民族音乐和革命主题音乐受到推崇,而流行音乐则不被重视,发展开始停滞不前[6]

龚秋霞姚莉白光吴莺音张露等上海海派时代曲音乐人,因战乱南迁至香港发展,香港开始成为时代曲的接续发展中心,后因邵氏电懋影业竞争,歌舞片盛行,幕后代唱演歌双栖成为常态,代表者为葛兰叶枫凌波潘秀琼等人。

1949年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同带不少社会精英逃往台湾台北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新中心。

1962年11月8日起,由慎芝担任主持人的群星会在台北台视开播开启了黑白电视歌唱节目时代,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共播出1283集,群星会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所创造的男女对唱的表演型态风靡一时,张琪、谢雷孔兰薰青山吴静娴美黛赵晓君姚苏蓉紫薇、余天、陈兰丽杨小萍尤雅陈盈洁杨燕皆是其座上宾,邓丽君因演唱台视晶晶连续剧主题曲,15岁初出道时首次参加群星会,成为该节目年纪最小的来宾。群星会的影响力遍及东南亚成为此世代的共同记忆。

随着电视在中国各地的普及,流行音乐工业也借助其获得了新的成长。电视剧电影之后,与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中文流行音乐形成相互扶持的关系。而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也在广播电台之后又增加了电视这一新媒体。录音机(收录机)与磁带(卡式录音带)的流行使留声机唱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流行音乐工业也随之迈向了新阶段。

1956年,在青年乐手金祖龄(Johnny King)的号召下,台湾第一支演唱英文歌曲的摇滚乐团“洛克乐队”(Rock Band)正式成军。六〇年代中期(1965年),美国开始全面介入越战,台湾成为驻越美军的渡假中心,酒吧与色情行业大量兴起,源自“美军电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简称AFNT)的乡村音乐和民谣歌曲也跟着慢慢流行起来,并以“美军俱乐部”及饭店西餐厅、舞厅和夜总会为据点,包括台北中山北路、台中大雅路、台南健康路、高雄盐埕区等,带动了西洋热门乐团的发展,也培养了台湾本地大量的流行音乐人才。

1970-1980年代:工业的成长与新市场的形成,粤语乐坛崛起

整个七八十年代,台北保持并发展了其华语流行音乐的工业中心地位。70年代初,随着青春校园电影及琼瑶三厅电影”热潮,以电影主题曲姿态出现的华语时代曲亦获得空前成功。当中刘家昌的创作班底独领风骚,刘更凭藉培育或引荐多位日后叱咤七八十年代台湾华语乐坛流行巨星,尤雅邓丽君费玉清甄妮刘文正凤飞飞黄莺莺等,成为不争的七十年代华语乐坛教父。其时,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远遍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而邓丽君的歌声亦借水手和海外工程师通过磁带传至中国大陆。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邓丽君的歌曲未能在广播和电视上播出,但人们更乐意私下聆听邓丽君的歌曲[7]

1965年,陶晓清开始在中广主持《中广热门音乐》节目介绍当时西洋流行音乐。1971年,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1979年,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国际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们仍沉浸在西式音乐文化之中,“旧上海”式的歌曲,与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在这种氛围之下,创作属于“中国人”的歌曲,这种想法慢慢开始萌芽。1975年,陶晓清在中广开辟了《热门音乐》节目,其中另辟一个“中西民歌”时段,介绍由青年学子自行创作的歌谣。这些实验性的歌曲,得到了听众的回响喜爱。75年,杨弦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拉开了民歌运动的序幕。76年在李双泽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为风潮,歌谣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陶晓清以电台广播人的身份,联合了广播界与艺文界人士,召开“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包含了胡德夫杨弦杨祖珺吴楚楚等民歌运动健将。陶晓清并策划了“第一届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与《我们的歌》专辑出版。陶晓清参与其中的民歌运动,逐渐成为1970年代中期后,台湾流行音乐界的发展方向之一。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台湾一方面从校园发展出以“唱自己的歌”为号召的校园民歌创作热潮,如蔡琴齐豫潘越云李建复施孝荣黄大城陈明韶王梦麟赵树海叶佳修李寿全李泰祥苏来靳铁章梁弘志等人开始投入乐坛,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乐乐团(BAND)起家的音乐人,也开始回归国语唱片参与制作及演唱如黄莺莺苏芮罗大佑谭健常陈志远翁孝良等人,彼此激发火花乐坛风格更趋多元成熟。

而在香港,许冠杰也掀起唱粤语歌风潮,原本靠唱国语歌或英文歌的罗文徐小凤温拿乐队等纷纷开始唱粤语歌。而罗文在日本参加歌谣赛间吸收到泽田研二坎普风及以华丽衣着等舞台表演风格,开始把此风格推广至大众,影响后辈往后香港舞台表演风格模式。温拿乐队更是该年代最为火红的华语乐队,影响力遍及东南亚及台湾,两位主唱谭咏麟钟镇涛更被邀主演台湾不少文艺电影。

在七十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华语流行音乐重新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间[8]。1980年代,录音机(收录机)及电视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如虎添翼。

八十年代起,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民歌亦进入成熟与商业化时期,西洋音乐乐团起家的人成为主流,市场欣欣向荣唱片公司百家争鸣,词曲创作与唱片制作成为专业并开始细致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两家为吴楚楚彭国华创办的飞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黄莺莺苏芮王芷蕾 ,知名创作人李寿全陈志远陈乐融、张雨生等人)与段钟沂、段钟潭兄弟创办的滚石唱片(知名歌手陈淑桦齐豫潘越云,知名创作人罗大佑李宗盛陈昇陈焕昌(小虫)、黄韵玲等人),两家的良性商业竞争扩展了唱片市场,创作力道丰沛多元。

1982年开始,罗大佑之乎者也等专辑的流行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时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于1985年演唱[9]。该歌曲迅速传遍了亚洲并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标杆。随后在1986年,中国大陆郭峰等人创作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曲由128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在北京首唱[10]。当时这两首歌曲都是从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灵感[9][10]。这种群体大规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

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台湾华视开播张小燕 (台湾)主持的综益节目综艺100,其中与民生报联办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脍炙人口,以唱片销售量定榜单,每周公布当周排行榜,每季结算当季累计最畅销专辑前十名,成为流行音乐指标。1989至1998年台湾华视播出胡瓜主持的金曲龙虎榜,则继续与民生报台湾区唱片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地区“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合作,民众明信片票选与销售量各占一半比例统计出每周最佳专辑与最佳歌曲,民生报每日刊登票选表格。每周由报榜主持人公布每周歌曲前20名排行榜,每年举行十大票选偶像艺人与销售量的颁奖典礼。公正的排行榜节目普及人心,成为老将展实力,新人曝光发热的极佳管道,亦促成台湾唱片市场蓬勃发展。

八十年代台湾女歌手中,流行音乐天后邓丽君凤飞飞黄莺莺苏芮是融合其中杰出者,邓丽君她的音乐风格上接上海时代曲下启台湾流行乐,不仅是华语流行音乐巨星,也在日语流行音乐、台湾闽南语流行音乐、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凤飞飞以独到表演方式横贯华语与台湾闽南语流行音乐,拉近流行音乐与土地及生活的距离,从乐团与美军俱乐部起家的黄莺莺苏芮中英双声带红遍海内外,则是将西洋乐风带入华语流行音乐的指标性人物;黄莺莺专注在唱片制作演绎,以其独到的品味与唱腔,不断与新秀合作翻新音乐风格,唱片卖座创作者也受到乐坛注目,为华语流行音乐注入新血;苏芮打破乐坛温柔女声惯例,将西洋音乐中的灵魂撼动揉入华语音乐中,影响力到后辈歌手如张惠妹那英等,以上四位皆获得台湾金曲奖终身特别贡献奖

到1987年,费翔通过演唱台湾经典流行歌曲红遍中国大陆,同年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也风靡两岸。而八十年末以《一场游戏一场梦》出道的王杰,名列台湾四大天王。代表作有《一场游戏一场梦》、《忘了你忘了我》、《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孤星》等,王杰衔接了继邓丽君刘文正凤飞飞之后的巨星断层。

大陆方面,80年代中期,崔健崛起,带动内地摇滚乐发展,其中汪峰臧天朔窦唯谢天笑郑钧等都深受他影响而投身乐坛。

香港八十年代时期,在唱片工业愈加发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众多巨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王一后”,及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彼时香港娱乐业高度发达,领先亚洲、其中最知名的巨星张国荣和梅艳芳更是多栖发展的巨星,在影视歌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开启了香港巨星全面发展的时代。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当爱已成往事》等歌风靡整个华人世界,梅艳芳的《女人花》《似是故人来》《亲密爱人》等经典歌曲也脍炙人口。

除了“三王一后”外,林子祥Beyond乐队陈慧娴叶倩文也金曲频出,其中林子祥的十分十二寸掀起串烧歌风潮,影响到后辈如巫启贤的凑热闹,张学友的友情歌,古巨基的劲歌金曲系列;而《海阔天空》《光辉岁月》《千千阙歌》《潇洒走一回》等金曲带着这些粤语歌手突破语言的隔阂火遍大江南北,香港一度成为华语娱乐圈朝圣的殿堂,就连邓丽君王杰甄妮等外地歌手也曾发行粤语专辑,并取得了取得香港市场的青睐。

八十年代末起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成立香港和台湾分公司抢攻华语音乐市场,香港乐坛、台湾乐坛影响力扩展到全球华语音乐圈。

1990年代:大融合

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新科技的发展,海峡两岸乃至亚洲甚至全世界的经济与文化联系都日益紧密。这不仅促进了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流行音乐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更对流行音乐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代后期,CD的出现和广泛流传不仅逐渐结束了磁带的时代,也使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传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代表则是80年代中期出道走红的张学友及靠影视或广告获得人气而发唱片的刘德华黎明郭富城,被合称为香港“四大天王”,被誉为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席卷华人地区,重新定义了偶像含义,成为当时影响人们生活中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张学友于1990年代间推出的《吻别》,《祝福》,《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风》等华语唱片在大中华区大热,他的粤语唱片亦开始在华语地区所流行,包括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等。张学友是大融合时期最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销量最高的华语流行乐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销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欧美乐坛的瞩目,令华语音乐开始走向国际,亦有欧美著名乐队将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并获得成功。张学友在华语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华语流行乐坛的“歌神”。

中国乐坛天后王菲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亦是华语乐坛的女歌手代表之一,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的“乐坛天后”[11]。王菲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专辑具有极高的概念性、音乐性和完整性,是90年代港台唱片工业最为鼎盛时期音乐艺术造诣最高、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女歌手[12]。王菲也是华语音乐文化大融合的代表之一,中国大陆的背景使她即使在香港发展却与内地音乐圈保持密切联系,留美经历更使她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王菲是最早将梦幻流行神游舞曲、人声实验、嘻哈音乐等音乐风格引入华语乐坛的歌手之一,她的团队不仅涵盖两岸三地林夕张亚东窦唯梁翘柏等顶尖音乐人,更有日本、欧美音乐人如中岛美雪极地双子星的参与,高度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华语音乐的多样性。王菲的歌曲《我愿意》被各国歌手翻译成10余种语言,是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歌曲之一。在粤语市场,王菲的经典歌曲《容易受伤的女人》《爱与痛的边缘》《暧昧》等脍炙人口,在国语市场她的《红豆》《但愿人长久》《匆匆那年》等众多作品更是经久不衰,甚至在日本她的歌曲《Eyes On Me》也取得了极高知名度。同时王菲也是许多知名歌手如蔡依林[13]孙燕姿[14]王力宏[15]陈奕迅梁静茹S.H.E容祖儿许茹芸[16]谢霆锋李健[17]等两岸三地众多知名歌手歌手的偶像,为华语音乐、华语乐坛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以及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了王菲外,同时期香港还涌现出了许多突破地域限制、享誉华语乐坛的女歌手,比如林忆莲。林忆莲不仅在香港取得过不俗的成绩,更是曾转战台湾并大获成功。她的经典作品如《伤痕》《至少还有你》《为你我受冷风吹》等在两岸三地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大融合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天后级女歌手。

台湾90年代乐坛金曲奖成立,又让华语歌坛增添了良性竞争的契机,各家唱片公司推出当家最红歌星出战金曲奖力拼各大奖项,也让单张唱片销量最终突破百万门槛成为产值高昂的唱片工业。这年代则以张雨生李宗盛陈升伍佰等为重要音乐代表人物。其中李宗盛提携及为周华健赵传张信哲辛晓琪莫文蔚等创作大量经典歌曲,又成为不争的音乐教父之一,其中周华健更有天王杀手的美誉,在香港更创下90年代台湾歌手最多演唱会场数纪录。

90年代中后期以范晓萱李玟许茹芸以及及张雨生捧红的张惠妹为代表人物,其中张惠妹更是成为1990年代后期至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天后级指标人物。1996年张惠妹凭藉专辑《姊妹》出道后即一炮走红,火爆的“张惠妹现象”成为90年代后期华语乐坛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的二十余年来,张惠妹在华语流行乐坛长期享有极崇高的影响力与地位,被称为“妹神”[18][19],出道至今已发行19张个人专辑,全球已累有5500余万张唱片销量和270余场世界巡回售票演唱会,为华语女歌手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场次纪录保持人 [20][21],其中世界巡回演唱会以及个人演唱会的观赏人数接近600万人次。她亦被众多歌手、音乐人及媒体誉为国宝级天后。不仅影响了无数乐坛后辈同辈甚至前辈[22][23][24][25],歌曲传唱度亦甚高,是各大选秀比赛翻唱次数最多的歌手[26]。 张惠妹曾获得多个本地及国际音乐奖项,包括1998年美国告示牌亚洲最受欢迎歌手奖[27]并代表台湾前往日本参与NHK年度音乐盛典“Asia Live Dream”[28],2000年台湾地区“十大杰出青年”[29],以及2004年第2届世界和平音乐奖唯一获得大中华区代表艺人,且为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入围及获奖纪录保持人(共计14次入围,得奖3次)[30],亦是金曲奖表演次数最多(高达8次)的歌手,堪称金曲模范生。

张惠妹为华语女歌手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场次纪录保持人

1990年代初,中国大陆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在广东兴起。广东毗邻香港澳门,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时期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流行音乐经香港、澳门输入中国大陆的门户,受流行音乐熏陶多年,又是多个经济特区的所在地,现代工商业发达。由于流行音乐企业及优秀词曲作家、歌手荟萃,该地区一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华语流行音乐及粤语流行音乐中心。该地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融合台湾流行音乐的风格,并结合了地方特色,发展出华语流行音乐,一时风靡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其中以杨钰莹为当时的表表者,并创造当时在内地的销量纪录,打破港台强势流行音乐的垄断。

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话因没有地方性基础,而作为粤语基地的广东却始终没有自我发展出粤语歌曲,音乐人才外流,最终没有新人加入,广东流行音乐最终式微。踏入2000年后,华语创作者开始北移。

2000年代:新技术的挑战与流行音乐 台湾华语流行音乐辉煌10年 大陆流行音乐萌芽

台湾歌手周杰伦在十年中几乎尝试了所有种类的华语流行音乐

受到网络科技,P2P、MP3等新技术下载的影响,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工业在2000年代既获得了新的发展良机,同时又不同程度地面临著极大的挑战。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迁也影响了各地华语流行音乐工业。根据统计,2006年后,台湾流行音乐总体国内产值已遽减为每年平均不到50亿元,遂相关从业人员纷纷前往中国大陆寻觅新的商机。[31]

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2000-2010年是台湾流行音乐辉煌的10年,从2000年的周杰伦以新人之姿拿下金曲奖最佳专辑爆红,其他台湾歌手包括王力宏陶喆蔡依林萧亚轩及后来的杨丞琳王心凌张韶涵罗志祥等新兴天王、天后崛起;乐团及组合包含五月天S.H.E5566EnergyF.I.R及后来的苏打绿等,无论在奖项和销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歌手来台湾出道及发展的蔡健雅梁静茹戴佩妮孙燕姿林俊杰亦成为华语乐坛有影响力的天王天后。此时为台湾音乐蓬勃发展时期,其影响力遍及中国。

这个年代的最为代表歌手为周杰伦和孙燕姿,周杰伦以他独有的风格改变了华语乐坛。他的前四张专辑取得三张金曲奖最佳专辑,并和方文山的词曲合作著称。他在2000年时就有美式嘻哈、中国风、节奏蓝调、爵士乐等尝试,并在生涯中期也将Bossa NovaTechno另类摇滚Ragtime等乐风带入华语乐坛。除了音乐上的高度,他的歌曲传唱度亦极高。而孙燕姿更被亚洲周刊形容掀起孙燕姿现象,跟周杰伦并列,尤其02销售量四张专辑占近40%,可说是00年代华语女歌手之首屈一指。[32]

至于大陆方面,在新世纪初比较知名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手有许巍朴树羽泉杨坤胡彦斌花儿乐队等。中后期网络平台、彩铃等崛起,标志着素人能在网络发表作品走红成为知名歌手的开端,其中郑源04年成为彩铃总量之冠;杨臣刚凭着老鼠爱大米一首歌曲传唱整个华语地区;2010年左右QQ音乐更出现“三巨头”:分别是许嵩汪苏泷徐良。因为他们长期在QQ音乐热歌榜占据前三,与周杰伦陈奕迅等传统唱片歌手并驾齐躯。其中许嵩在2009年发布的他的第一张音乐专辑ㄧ《自定义》。在这个专辑中,他包揽了词曲创作、编曲、制作和监制,秒售罄,获得极高的评价。专辑在无唱片公司的推广宣传,仅靠歌迷自发网络购买即马上爆红,由此可见许嵩的实力。

00年代中期开始选秀热潮兴起,其中湖南卫视的第二届超级女声大获成功,李宇春获得冠军,更成为当年最红的内地女明星,但选票方式惹起官方,内地乐评人及音乐人极大争议。但这热潮也影响到台湾的07年超级星光大道,其中萧敬腾,杨宗纬,林宥嘉更成为唱片公司青睐的新晋歌手。

至于香港方面,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为陈奕迅,其中陈奕迅更三度夺得金曲奖的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是两岸炙手可热的歌手。

然而,21世纪网络数字化革命时代的到来却让全球的华语流行音乐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盗版猖獗,华语流行音乐可以轻易从网络下载,CD销量也因此大大锐减,很难恢复到1980、1990代华语流行音乐唱片大卖的光景。在华语流行音乐进入了21世纪电脑数位的时代,为力求日久不衰。台湾音乐人大多改换以开多场演唱会的方式来赚取收入,改变了以往以发行CD赚取利润的方式。现今的音乐人都借由网络来行销音乐,开展了华语流行音乐网络化的新时代,除了将音乐制作得更好,演唱会也是考验歌手Live现场演唱的实力。2010年后,华语流行音乐的重心慢慢开始转移到了中国大陆。

201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崛起

201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开始崛起,特别是随着中国网络数位音乐平台的繁荣,如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和抖音短视频,各类电影、电视剧主题曲,综艺音乐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明日之子》和《火星情报局》等,其中《中国好声音》挖掘不少新晋歌手,而歌唱事业重心转往中国大陆的歌手如杨宗纬彭佳慧林志炫A-lin邓紫棋等歌手更因《我是歌手》这节目获得大量关注,其中邓紫棋更是透过该节目红遍全内地,成为华语乐坛新生代天后。

原创歌手,民谣歌手,如薛之谦李健宋冬野陈粒毛不易等歌手靠着这些综艺节目走红,网络上也出现很多歌红人不红的局面。许多歌曲不再通过实体专辑方式发行,而是借由网络销售模式发表数位单曲或专辑,形成新的华语音乐创作与传播形态。

同时韩国流行文化进入强势,不少内地艺人如:张艺兴鹿晗黄子韬吴亦凡等均往韩国出道发展,而其培训艺人的制度也影响到全华语地区,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等组合选秀节目为此诞生。

至于台湾方面虽然盛况不再,但萧敬腾林宥嘉徐佳莹A-Lin等中生代新天王天后依然发光发热,仍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跟知名度。

而台湾新生代方面如毕书尽周兴哲等亦有不俗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台湾嘻哈界人才辈出,开始攻占流行歌排行榜,诸如顽童MJ116Leo王葛仲珊J.Sheon吴卓源ØZI9m88等人。

特点

曲调

当代华语流行音乐十分盛行以卡进行(1-5-6-3-4-1(3)-2-5)为主体的抒情歌,亦称芭乐歌(Ballad)。诸如五月天林俊杰等人都非常擅长以此种和弦进行作曲。此种歌曲大量占据了华语乐坛的排行榜。

乐器及设置

二十年代时代歌曲萌芽时期,演奏乐队往往以国乐乐器为主,辅以西洋提琴增润音色。到三十年代中期,西洋乐器渐成主流,甚至有用管弦乐演奏传统中式旋律。如今的乐器配置则更为西方化,吸收了诸如节奏布鲁斯嘻哈音乐等的许多配乐特点。少数华语音乐人如王杰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人已经尝试过将传统的中国乐器同西方影响相结合。

歌词

华语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最早是从民间小曲及古代诗词中汲取灵感。早期的作词家如范烟桥、陈蝶衣等均深通韵律,上承中国古诗的遗风,歌词雅俗共赏,俗而不淫。当今作词家则顺应新时代的需要,歌词更加直白,有的还吸收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歌词创作也呈现五光十色。

方文山以典雅的文笔及词汇著称,与周杰伦的曲一同确立了流行音乐中国风。他在范特西一张专辑内入围了三首最佳作词奖项。香港的林夕号称词神,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出自其笔下。熊仔蛋堡等嘻哈界创作者以大量互相配合的韵脚增添了华语音乐的丰富程度。

行业

厂牌

现今华语流行音乐音乐厂牌包括独立厂牌杰威尔音乐福茂唱片相信音乐华研国际音乐和主流厂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乐环球音乐华纳音乐。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厂牌例如天娱传媒华谊兄弟太合麦田少城时代也已经出现。

排行榜

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是一个由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新加坡、台北和吉隆玻的七家电台于2001年联合成立的一个音乐排行榜。

全球流行音乐金榜是一个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全球十二家华语电台在2009年底联合成立的一个音乐排行榜。

著名歌手

男歌手

女歌手

团体/乐团

颁奖典礼

电台

电台 地点 频率及平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全中国 90.0 FM
北京音乐台 北京 97.4 FM、网络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深圳 97.1 FM、网络
上海广播电视台 上海 101.7 FM、网络
KISS Radio 高雄 99.9 FM、99.7 FM、97.1 FM、98.3 FM、网络
好事联播网 高雄 89.3 FM、98.3 FM、98.9 FM、90.3 FM、 FM93.5 、网络
Hit Fm 台北 90.1 FM、91.5 FM、101.7 FM、网络
中广音乐网 台北 网络
88.3Jia 新加坡 88.3 FM、网络
YES 933 新加坡 93.3 FM、网络
96.3好FM 新加坡 96.3 FM、网络
KAZN 美国洛杉矶
KSFN 美国旧金山 1510 AM
KSJO 美国旧金山 92.3 FM
KSQQ 美国旧金山 96.1 FM
MY 马来西亚
Radio Cakrawala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98.3 FM
MandarinRadio.com 网络

相关条目

脚注

  1. 中国大陆一般称作“普通话”、中国台湾一般称作“国语”、新马地区一般称作“华语”。

参考文献

  1. Tony Mitchell. Tian Ci – Faye Wong and English Songs in the Cantopop and Mandapop Repertoire. Local Noise. [2016-09-13]. 
  2. Marc L. Moskowitz.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1. ISBN 978-0824834227. 
  3. 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
  4. 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
  5. 5.0 5.1 Kakisensi web. "Kakiseni article ."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
  6. 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
  7. China.org.cn. "China.org.cn ."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01-05.
  8. 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
  9. 9.0 9.1 Lotayu.org. "Lotayu.og ." 历史报道 : 《明天会更好》幕后. Retrieved on 2009-01-06.
  10. 10.0 10.1 China.org.cn. "China.org.cn ."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01-05.
  11. TIME Magazine Cover: The Divas of Pop - Oct. 14, 1996. TIME.com. [2020-08-14] (美国英语). 
  12. 网易云音乐对王菲的介绍. 
  13. 王菲台北个唱华丽落幕 蔡依林阮经天力挺偶像_影音娱乐_新浪网. ent.sina.com.cn. [2020-08-14]. 
  14. 孙燕姿表白王菲 孙燕姿还一度被形容为王菲的接班人_音乐_央视网(cctv.com). music.cctv.com. [2020-08-14]. 
  15. 王力宏视频表白偶像王菲. 
  16. 许茹芸微博表白王菲. 
  17. 李健翻唱《矜持》并称王菲为"偶像". 
  18. 是偷人的故事还是顺便也偷了自己的故事,‘偷故事的人’aMEI张惠妹 后期口碑之作 PlayMusic音乐社群网站
  19. 根本天籁!妹神Amei意大利合体波伽利合唱〈If Only〉,美声征服观众~ 美丽佳人
  20. 她的歌总有你的故事!张惠妹22年来的那些情歌 TVBS
  21. 20年了!张惠妹的天堂嗨歌与妹式情歌 镜周刊
  22. 走过20年的张惠妹 听20首经典“妹式情歌” GQ
  23. 张惠妹现象[失效链接]台湾光华杂志
  24. 她把歌曲唱进你我的心坎里!华语天后张惠妹的“妹力”人生 BAZAAR
  25. 解读“阿妹现象” 远见杂志
  26. 传唱度高!陆歌唱节目 张惠妹歌曲翻唱多 TVBS
  27. 1998年美国告示牌 (杂志)|告示牌 亚洲最受欢迎歌手奖张惠妹] Billboard
  28. 妹力无人敌 亚洲传热力 民生报
  29. 张惠妹接受十大杰出青年表扬 中央社
  30. 14度入围女歌手!张惠妹与金曲奖的爱恨情仇 GQ
  31. 中时:从麦可杰克逊猝逝看台湾流行音乐未来. [2009-09-13]. 
  32. https://www.sohu.com/a/402700733_351130 |title= 造成“孙燕姿现象”的《Leave》究竟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