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印江土家族自治縣
自治縣

印江縣主城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貴州省銅仁市
區劃類別自治縣
區劃代碼522226
建置時間1986年12月13日
毗鄰銅仁市思南縣石阡縣江口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德江縣
政府駐地峨嶺街道
現任縣委書記田艷
現任縣長張浩然
鄉級行政區17
- 13
- 1
- 街道3
方言西南官話印江話
地理
中心坐標27°59′41.02″N 108°24′35.10″E / 27.9947278°N 108.4097500°E / 27.9947278; 108.4097500
- 陸地(含水域)1910.3238平方千米
- 水域586.762平方千米
海拔377.7~2493.8m
氣候類型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16)45.22萬
GDP90.5373億(2016年)元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555200
電話區號+86 (0)0856
網站:www.yinjiang.gov.cn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銅仁市下屬的一個自治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地處梵淨山西麓,為銅仁市西五縣之一,縣政府駐峨嶺街道。全縣面積約196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街道辦)和374個村(居委會、社區)。2016年底,全縣總人口約45.22萬,有土家族苗族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1.5%。[1] 特產主要有花崗岩大理石玉帶石梵淨山綠茶,特色美食有木黃米豆腐、綠豆粉、紅薯粉(苕粉)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3個、1個[2]

峨嶺街道龍津街道中興街道板溪鎮沙子坡鎮天堂鎮木黃鎮合水鎮朗溪鎮纏溪鎮洋溪鎮新寨鎮杉樹鎮刀壩鎮紫薇鎮楊柳鎮羅場鄉

交通

歷史

唐武德三年(620年),在今印江縣朗溪鎮設立思王縣,為印江建縣之始。開元四年(716年),設立思邛縣,治今印江縣城龍津街道甲山村.宋朝為思州地,建隆元年(960年)廢思邛縣為邛水縣。元至元元年(1336年)廢邛水縣為思邛江長官司,為思州軍民安撫司地,此時印江縣境內建有思邛江、厥冊、朗溪蠻夷等處長官司。明初改思邛江長官司為思印江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年)建思南府,思印江等地屬思南府。明弘治七年(1494年)六月二十二日,因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張鶴齡被苗民奪去土司印信,孝宗斥其無能,廢除思邛江長官司,改置印江縣,張鶴齡因罪被革職,山東舉人周文任印江縣首任知縣。清道光十年(1830年),朗溪蠻夷長官司併入印江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設11個行政督察區,印江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從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印江全縣分為5個區,26個聯保,208個保,2225個甲,27273戶,176862人。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印江受第六行政督察區管轄,專員公署設在銅仁,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11月,印江解放。1950年2月成立印江縣人民政府。全縣設4個區,15個鄉,稱鄉公所。1986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原印江縣行政區域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行政區域。1987年11月20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正式成立。[3]

自然地理

印江縣的地形處於黔東低山丘陵區和黔東北中山峽谷之間,地勢東高西低,最高點為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的老金頂,海拔2494米,最低點位於印江縣與思南德江兩縣交界處的龍門山,海拔377.7米。縣境內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比較突出,岩溶面積占土地面積的47%。全縣流域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條,總長為233千米,年徑流總量達12.5億立方米,最大河流為印江河,穿縣城而過。印江縣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秋冬時節氣候比較乾燥,年平均氣溫16.8 °C,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7.3 °C,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5.5 °C。[4]

參考文獻

  1. 印江县人民政府网. [2006-08-04]. 
  2.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3.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誌》,1992,貴州省人民出版社,第61—82頁,ISBNT-221-02907-5/k•182
  4.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誌》,貴州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頁,ISBNT-221-02907-5/k•18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