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李一氓(1903年2月6日—1990年12月4日),原名國治,後改民治筆名一氓德謨等,四川彭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學者、外交官。[1][2]

生平

李一氓是四川省彭縣東大街人。在上海大同大學滬江大學東吳大學學習期間,曾參加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在廣州加入郭沫若等人成立的創造社。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廣州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宣傳科長,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中國國民黨清黨後,參加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政治部秘書主任,後來轉到上海,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及中共中央特科任職,參與翻譯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的主要文件。1928年3月,和陽翰笙編輯《流沙》。1929年秋,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1930年4月,參加發起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並且是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負責人之一。同時,他還負責編輯《巴爾底山》雜誌。其間,他翻譯出版有《馬克思論文選譯》、《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傳》以及馬克思寫的《哲學之貧困》等書。[1]

1932年,李一氓抵達中央蘇區首府瑞金。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長征抵達陝北後,歷任中共陝甘省委、中共陝甘寧省委、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1]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李一氓調新四軍,任新四軍秘書長兼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秘書長兼新四軍軍法處處長,掌管軍部機要文電及保衛工作。充當葉挺項英之間的緩衝人。皖南三年期間,他見證並參與了新四軍軍部所有重大活動的決策。

1941年1月12日,是皖南事變發生的第7天,也是石井坑保衛戰打得最激烈的一天。遭到國民黨第三戰區重兵圍剿的皖南新四軍傷亡慘重,東流山等制高點相繼失守。當天深夜,新四軍軍長葉挺下令分散突圍。電台向延安發出由葉挺署名的最後一份電報後,李一氓命令電台台長將電台設備徹底砸毀,又目睹機要員銷毀全部密碼本。李一氓在包圍圈裏的幾個山溝里輾轉隱蔽了數天,後遇到軍部教導總隊政治處主任余立金和戰地文化服務處處長錢俊瑞以及教導隊的兩個下級幹部,這5個人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小團隊在涇縣山區埋伏到1月下旬,一戶同情新四軍的當地農民晚上給他們提供飯食。國民黨撤走軍隊後,5人分散潛赴屯溪,李一氓花錢買了棉袍、手提箱,1月28日乘長途汽車赴金華,換乘火車於2月6日抵桂林。此時因皖南事變發生後國內形勢驟變,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已於1月20日奉命撤回重慶,夏衍范長江也轉移到了香港。李一氓與新華社駐桂林記者孟秋江取得聯繫,以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職員的假身份住進高檔的環湖旅館。孟秋江去找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李濟深幫忙聯繫赴重慶的交通。李濟深認為重慶形勢險惡,去那兒恐有危險,而劉少奇、陳毅已在蘇北鹽城宣佈重新成立新四軍軍部,建議李一氓不如到蘇北新軍部為好,並答應設法將他從廣東送到香港,再轉赴蘇北。經李濟深聯繫,由孟秋江出面介紹李一氓和同盟會元老李章達見面,由李章達親自陪同從桂林乘火車到衡陽,再轉汽車於2月17日到達廣東韶關。在韶關又等了一個多星期。194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指示,對內宣佈將中央1月15日《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一律傳達到團以上幹部為止」。李章達於2月24日設法讓李一氓與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秘密會見,張文彬將中央的《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向李一氓作了傳達。李一氓當即起草了一份電報,交由廣東省委從韶關通過地下電台發給延安。這就是「皖南事變報告第一號」,電文不長,向中央報告已「安全脫險到粵」,對中央《決定》表態「完全接受擁護」,簡要匯報個人突圍沿途經過及見聞。李一氓從韶關以北的樂昌機場搭乘中美航空公司的航班抵達香港後,即在機場打電話找到老朋友夏衍,被安排住進半山飯店。中共駐港負責人廖承志潘漢年詳細聽取了李一氓對皖南事變經過的口頭報告,並要求他將事變經過詳細情況寫成文字彙報,用香港黨組織的地下電台發延安。李一氓仔細回顧了從1月4日部隊出發到1月6日雙方打響,再到1月14日戰鬥結束的親身經歷,由於情節多、文字長,他將有關內容相對集中,以在韶關發的電報算第一號,花了一個月左右,總共發到第七號報告。3月6日的第二號報告,回答延安來電詢問皖變失敗是否與敵特內奸機密泄露有關的問題。李一氓分析,「我行軍作戰皆未下達紙上命令,完全口述行動路線……決定作戰佈置系六日上午討論決定,下午傳達,是晚即發出,且知道的人很少」,而且第三戰區聯絡參謀陳淡如「四號黃昏由涇縣回雲嶺,(假如陳預知我四號晚行動,他絕不會回來)」,因此他認為:「估計這次失敗並非機密泄漏或有內奸的問題。」3月18日第三號報告,匯報皖變中「項英同志動搖之經過及我的出走」。3月20日第四號報告,主要匯報新四軍移動時3路縱隊的兵力編組情況,以及圍殲新四軍的國民黨部隊7個師番號、軍力部署,再是解釋北移部隊為何選擇向南迂迴這條移動路線。第四號報告和第五號報告寫於3月21日,主要是匯報皖南部隊1月6日、7日兩天的情況。3月22日第六號報告,寫石井坑保衛戰經過。4月1日第七份報告,從軍事角度分析皖南新四軍失敗原因,並稱「除葉、項、袁、周外,我知道的經過比任何人為多。」。4月10日左右隨潘漢年從香港到上海,半個多月後安然抵達蘇北鹽城,接受了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的審查。李一氓按規定又將皖南事變經過以及本人突圍的逐日情況,向組織作了詳細的匯報。華中局經研究報告中央,認為李一氓在部隊轉移過程中於1月8日一度離隊系「對項英的機會主義錯誤採取調和態度和自由主義,應該在組織上給一個警告」,延安復電錶示同意。1941年秋,華中局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由李一氓檢討自己在皖南事變中的錯誤,與會的華中局委員劉少奇、陳毅、饒漱石、曾山對他的錯誤提出批評,後由華中局書記劉少奇宣佈中共中央關於對李一氓同志在皖南事變中的錯誤給予黨內口頭警告的批示。李一氓對大家的批評和組織處分表示誠懇接受。劉少奇奉命返回延安前,1942年2月15日至3月5日在蘇北阜寧單家港主持召開了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當着數十位各地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李一氓又被安排在會上作了關於皖南事變錯誤的公開檢討。此後,李一氓歷任中共淮海區委副書記、淮海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蘇北區委副書記。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李一氓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兼蘇皖邊區政府主席。1947年調任中共旅大區黨委副書記兼旅大行政公署第一副主席、兼大連大學校長。[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由於認為可能很快進聯合國,遂成立一個大約50人的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為張聞天,副團長為從中共旅大區黨委副書記任上調來的李一氓,代表、顧問、專員有冀朝鼎孟用潛耿飈劉貫一劉英姚仲明劉彬陳叔亮錢三強陳忠經王鐵崖鄭森禹等。但因美國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代表團駐趙堂子胡同二號原朱啟鈐公館待命一年半,直到1951年解散。[2]

此後,李一氓任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書記。1958年4月至1963年9月,任駐緬甸大使。1962年後,擔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1]

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1968年3月「楊余傅事件」中余立金案的牽連,又翻出皖南事變突圍的歷史,李一氓在國務院外事辦任上被「專政」,關進秦城監獄5年。在此期間,被要求個人詳細歷史寫成自傳。1973年10月獲釋以後落實政策,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1980年,時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常務副部長的李一氓組織專門班子研究國際形勢和確定外交政策,先後寫成6篇《討論稿》報送中央,其中提出國際環境將長期和平、否定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劃分」、建議同各國共產黨恢復關係。這些意見很快被中央採納,從而改變了中國的外交政策。[1][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李一氓當選為中紀委副書記。1982年離休,時為副部級。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顧委委員,在1985年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補選為中顧委常委。李一氓因對中國古籍頗有研究,1982年受陳雲推薦出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任內為中國古籍整理開創了新局面。李一氓還擔任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郭沫若研究會會長。[1][2]

1990年12月4日,李一氓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3]

著作

  • 趙崇祚 輯、李一氓 校,花間集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 李一氓,一氓題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
  • 李一氓 編,明清人游黃山記鈔,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 沈喻 繪、朱圭 梅裕鳳 刻、李一氓 供稿,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 李一氓,存在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
  • 李一氓,模糊的螢屏:李一氓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92年
  • 李一氓,擊楫集,中華書局,1995年
  • 李一氓,存在集·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 李一氓,一氓書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一氓(1903~1990),上海通,於2014-11-28查閱
  2. 2.0 2.1 2.2 2.3 2.4 何方,记李一氓的为人和几个重要观点,人民网,2010-11-04. [2014-11-28]. 
  3. 中顾委常委 李一氓同志在京逝世. 人民日報. 新華社. 1990年12月6日. 

延伸閱讀

  • 中共淮陰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 編,李一氓在淮陰,南京出版社,1993年
  • 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李一氓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2年
政府職務
前任:
齊燕銘
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
1982年—1990年
繼任:
匡亞明
外交職務
前任:
姚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大使
1958年4月—1963年9月
繼任:
耿飈
教育職務
新頭銜 大連大學校長
1949年3月—1949年11月
繼任:
呂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