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张爱玲
1954年,张爱玲在英占香港
出生(1920-09-30)1920年9月30日
上海公共租界旗 上海公共租界西区
逝世1995年9月8日(1995岁-09-08)(74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
职业作家
国籍中国
 美国
民族汉族
教育程度大学
母校圣玛利亚女校
香港大学
圣约翰大学
创作时期1932年-1995年
体裁小说散文剧本
主题爱情
文学运动海派
奖项《中国时报》终身成就奖
1994年
配偶胡兰成(1944年-1947年结婚)
赖雅(1956年-1967年结婚)
父母父:张志沂(张廷众)
母:黄逸梵(黄素琼)
亲属曾外祖父:李鸿章
祖父:张佩纶
祖母:李菊耦
外祖父:黄宗炎
舅舅:黄定柱
弟弟:张子静
继母:孙用蕃
表外甥女:张小燕
表侄:李道洪
受影响于曹雪芹张恨水胡适
施影响于袁琼琼朱天文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华人小说家。祖籍河北唐山丰润,生于中华民国上海公共租界。原名张煐,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

张爱玲曾就读于香港大学圣约翰大学,受过中西教育。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沉香屑 ·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名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朝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韩邦庆著),又写了文学评论《红楼梦魇》。张爱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天津上海英占香港、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于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早在之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29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9月8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去世,享寿74岁。

家世

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1848年生于河北丰润,是清朝末年著名清流派大臣。中法战争中在福州战败,遭发配黑龙江,1888年结束,后发配到天津。1903年在南京去世,年55岁。

祖母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生于1866年,为继室夫人安徽太湖县赵小莲所生。当时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1888年22岁时,嫁给刚结束发配、年已40的张佩纶为填房。1895年夫妇自天津迁居南京。37岁守寡,闭门教子,给儿子穿女装,以阻止其外出学坏,又给女儿穿男装[1]。1911年辛亥革命时自南京迁居青岛,1912年迁居上海,住在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不久因肺病病故,年46岁。

父亲张志沂,又名张廷重,1898年4月30日生于南京,是清末民初新旧交替时代的典型遗少,爱好古典文学和鸦片。他5岁丧父,受母亲严格管教,学习古诗文。1912年14岁迁居上海,同年丧母,遗产被异母兄长张志潜侵吞,管束甚严。1915年17岁结婚。1923年兄妹三人分家,张志沂25岁时,依靠堂兄,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张志潭,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天津官场,张志沂开始纳妾、嫖妓、吸鸦片、打吗啡针。1924年妻子离家去欧洲。1927年张志潭辞去交通总长职务后,张志沂失去靠山。1928年搬回上海。由于挥霍无度,大量财产迅速缩水,至1935年仍有虹口8幢洋房及田产古董,至1948年卖掉最后一幢房产,又遭遇金圆券风波,卖房款蒸发,仅靠青岛一处房租为生,并租住江苏路285弄28号吴凯声大律师住宅14平方米的佣人房。1953年在这里去世,终年55岁。

姑母张茂渊,1902年6月3日生于南京,1912年迁居上海,1924-1928年留学英国,任职于怡和洋行,1942年太平洋战争后被裁员,后任职于电台及大光明戏院翻译,1979年77岁时结婚。姑父李开第1900年12月生于上海嘉定,毕业于交通大学。1991年6月13日张茂渊在上海去世,终年90岁,长期居住在黄河路长江公寓305室。1999年李开第去世。自1938年至1952年,张爱玲一直与张茂渊同住。

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籍贯湖南长沙,湘军后代,1898年生于南京。是清末湘军水师将领、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孙女,广西桂平梧盐法道黄宗炎的庶出遗腹女,只有一个双胞胎弟弟黄定柱(另一种说法是黄定柱系女佣秘密买回来的山东难民之子),出生前家庭险遭族人“分绝户家产”。黄逸梵虽然是出身于旧式家族的大家闺秀,却是“踏着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2]的新潮女性,思想极为超前。1915年结婚,1922年迁居天津后,无法容忍丈夫纳妾、嫖妓、吸鸦片,在1924年撇下家庭,陪同小姑赴欧洲留学,并改名为较浪漫的黄逸梵。黄逸梵学习美术,结交徐悲鸿蒋碧薇夫妇。一双缠足小脚,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在地中海游泳。1928年回国,1930年离婚。1932年以后,靠从娘家继承的古董遗产,出国四处旅行,“环球旅行家”。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时,外国男友维斯托夫在英属新加坡被炸死,她逃到英属印度,曾做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二战中失去财产,生活落魄,1948年51岁去英属马来亚吉隆坡侨校坤成中学教手工半年。黄逸梵1948年底,带着十七箱古董,坐船去英国伦敦。[3]租住在地下室,曾做制皮包女工。1957年在伦敦因胃癌病故,享年61岁,举目无亲。

张志沂与黄素琼(黄逸梵)于1915年结婚。张志沂和黄逸梵生下一女一男,分别是姐姐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

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于192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与张爱玲相差一岁。张子静长得俊美,但有呼吸道疾病。1944年5月,张爱玲发表的散文《童言无忌》中这样描写她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一次,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1942年入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43年肄业,1946年起任职于中央银行扬州分行、无锡分行及上海总行,1951年失业,1952年担任浦东农村黄楼中学英文教师,1986年退休。1997年10月12日,在父亲和继母留下的江苏路285弄28号小屋去世,年76岁。终身未娶。

张志沂和黄逸梵于1930年离婚,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二十四个子女中的第七个女儿,生于1905年,染有鸦片瘾。1931年二人在礼查饭店订婚。同年孙宝琦去世,孙用蕃守孝三年,于1934年29岁与张志沂在华安大楼(金门酒店)举行婚礼。她晚年双目失明,1986年死于江苏路285弄28号小屋,年81岁。

张爱玲一生游走中国各地,自谓“我的上海话本来是半途出家,不是从小会的。我的母语,是被北边话与安徽话的影响冲淡了的南京话”。[4]

生平

张爱玲童年时期。

天津的童年

张爱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9月30日[5][6](农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列为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11-V),临近苏州河,周边整个街区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1922年,张爱玲2岁时,张志沂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全家搬家到天津32号路61号大宅[7]

1924年,4岁的张爱玲进入私塾学习。同年,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1902年6月3日-1991)赴英国留学,母亲黄素琼改名黄逸梵,撇下一对子女,陪同前往。张志沂遂将所纳之外室接到家中,并沉迷于鸦片

上海的青春

1928年,张家搬回上海,同年黄逸梵和张茂渊从英国回国,张家居住在宝隆花园的四层花园洋房。(今延安中路740弄康乐村10号,在茂名北路西侧)

1930年,张煐被改名为张爱玲,这是为了上中学报名方便。“爱玲”为英文“Eileen”的译音。同年,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仍居住在宝隆花园,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和姑妈张茂渊租了法租界白尔登公寓的一层楼居住(今陕西南路213号,近复兴中路),雇佣了一个白俄司机和法国厨师。

1930年的张爱玲母亲

1931年,张爱玲进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美国圣公会所办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并且开始阅读《红楼梦》。

1932年,张爱玲在该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该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1932年,黄逸梵前往法国学美术,张茂渊任职于怡和洋行

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36岁)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29岁)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婚后,1935年租住已在张志潜名下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祖母李菊耦留下的巨大老宅。张爱玲因穿不完的后母旧衣造成心理压抑[2]。同时,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也在继母孙用蕃的虐待下长大,有一次她的弟弟张子静打碎了一块玻璃,就被继母毒打一顿,此时张爱玲完成《摩登红楼梦》,父亲张志沂为之撰回目。

1937年,张爱玲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并在这一年夏天从圣玛利亚女中毕业,希望出国留学。当时,黄逸梵同男友维斯托夫已回到上海。

1937年暑假期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黄逸梵、黄定柱避难住进法租界霞飞路伟达饭店,张爱玲与他们同住两周。返家后,张爱玲与继母孙用蕃发生口角冲突,遭父亲痛打,被软禁半年,并患严重的痢疾

1938年初,张爱玲离家出走,至开纳路195号开纳公寓(今武定西路),投奔生母黄逸梵(舅舅黄定柱则住在对面开纳路188号明月新村)。1939年初搬到赫德路192号爱丁顿公寓。在这里,张爱玲向犹太裔英国老师补习。

香港求学:1939-1942年

1939年,她考取伦敦大学奖学金,准备前往留学,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持伦敦大学成绩单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张爱玲结识终生朋友,斯里兰卡裔女子炎樱(Fatima Mohideen)。张爱玲在书对炎樱中有多次描写,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上海作家:1943-1952年

1926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伦敦。(依据“对照记”一书内容)
常德公寓(爱林登公寓)

1942年,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学,这时她选择从事文学创作为生。当时她租住赫德路爱林登公寓(常德公寓,现址上海市常德路195号)51室(1942年迁至65室),与姑母张茂渊为邻。

最初她为英文报刊撰写影评,1943年春,张爱玲见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获得赏识,在1943年和1944年的两年中,得以连续发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

1944年,张爱玲结识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胡兰成,并与之交往。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二位夫人离婚后,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不久,胡兰成前往武汉办报,在医院期间诱惑了一名17岁的护士周训德,并与之同居。

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化名张嘉仪,逃亡到浙江温州,任教于温州中学。在流亡期间,胡兰成与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张爱玲曾前往温州探视。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剧本,颇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张爱玲留在上海。

1950年7月,张爱玲以“梁京”的名字出席了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大会在虹口区乍浦路341号的解放剧场举行。会后,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两个月时间,但是由于无法写出政府要求的“歌颂土改”的作品,颇感困惑。她感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加之与胡兰成的关系,面临政治方面的压力。于是在1952年7月,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离开中国大陆,迁居到香港[8]

香港期间:1952-1955年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于美国新闻处(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是“土改”时期农民处境的艰苦。由于作品与当时中共的主流格调不合,被作为“毒草”而批判。在大陆文学界,张爱玲也因此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直到三十年后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结识毕生挚友邝文美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为电懋的编剧主力之一。编剧收入成为张爱玲往后八年的主要经济来源。

1953年,张爱玲离开上海的次年,她的父亲张志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苏路285弄28号吴家小客厅去世,终年55岁。

美国时期

1946年,张爱玲在温州。
文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记事总览
出版社文学期刊
文学奖
作家
诗人小说家
其他作家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张爱玲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麦克道威尔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结识了65岁的左翼剧作家赖雅(Ferdinand Reyher)并怀孕,同年8月14日,两人结婚。

1957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英国伦敦去世,终年61岁。张爱玲在母亲病重期间曾汇去100美金,没有前去出席葬礼。

1960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张爱玲到香港和台湾寻求机遇,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访台湾,曾与其表侄女张小燕会面。张爱玲先到台北,由名画家席德进带她四处看访,又在作家王祯和的陪同下到花莲观光本世纪初,张爱玲一篇描写台湾游记的《重访边城》中文手稿曝光,这是目前仅见的张爱玲唯一一篇描写台湾的文章。

赖雅不断中风,最终瘫痪卧床,于是张爱玲从香港回到美国照顾丈夫。

张爱玲在美国翻译清朝小说《海上花》,或写作回忆旧上海的作品,而赖雅为左翼作家,两人的作品均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因此他们夫妇生活颇为窘迫。后来依靠台湾《皇冠》出版集团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说抽取的版税维持生活。

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为英文

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旧金山湾区,应陈世骧教授之邀,受聘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担任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并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的专用术语、《红楼梦》等课题的研究。[9][10][11]

1971年,陈世骧教授逝世,张爱玲也从伯克利离职。[9][10][12]

1973年,张爱玲定居加州洛杉矶,晚年于寓所深居简出。

1983年,张爱玲的《海上花列传》官话翻译本以《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两部式形式出版。潘飞论,张爱玲晚年生活放在两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红楼梦》,二是翻译《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将那种嗲声嗲气的吴语对白,悉数转换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话。同时,爱玲对于《海上花列传》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作品中出现的晚清服饰、欢场行规、上海的风土人情都做了很多准确详尽的注解。”[13]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根据法医的检验结果,张爱玲逝世于六七天前,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14]其遗嘱云:“尽速火化;骨灰洒于空旷原野;遗物留给宋淇夫妇处理。”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遗愿,将她的遗体在洛杉机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没有举行公开葬礼。同年张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与几位文友将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张爱玲生前遗产共有美元存款约两万八千余元。[15]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遗孀邝文美的同意,送了两箱张爱玲的遗稿给南加大图书馆,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译未定稿。

1997年10月,张爱玲终生朋友炎樱在纽约去世。 10月12日,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终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苏路去世,终年76岁。张爱玲和张子静均无子女,虽然张爱玲曾经与赖雅怀有一胎,但因为生活拮据而被逼堕胎。

2007年邝文美去世。宋淇与邝文美的儿子宋以朗成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

创作年表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到1945年

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在沦陷区的上海创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倾城之恋》原载于1943年9、10月上海《杂志》月刊第十一卷六期七期,《金锁记》则原载于1943年11月、12月上海《杂志》月刊第十二卷二期三期。

1946年到1949年

1947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了《不了情》、《太太万岁》等剧本。

1949年到1952年

1949年,上海解放,张爱玲选择留在上海。

1950年4月25日至1951年2月11日,用笔名梁京在上海《亦报》上连载了长篇小说《十八春》(即《半生缘》的前身)。

1950年7月,张爱玲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1年11月,《十八春》由上海《亦报》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同年11月4日至次年(1952年)1月24日,再用笔名梁京在《亦报》连载中篇小说《小艾》。

1952年7月,张爱玲离开中国大陆,来到香港完成未完成的学业。此后,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并写了写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还翻译外国小说《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美国七大小说》等。

1952年到1955年

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发表两部长篇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时期。由于作品与当时中共的主流格调不合,被作为“毒草”而批判。在大陆文学界,张爱玲也因此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张爱玲旅港期间曾居住于北角继园街辉浓台。

1955年以后

1957年,张爱玲开始为香港电影业钜子陆运涛的电影懋业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等十部剧本,其中八部被拍成电影,直到1964年同班同学翁美丽飞机失事身亡(符立中(2007)“张爱玲的电影时代”《联合报》,2007年9月22日至27日)(符立中(2009)《张爱玲与邝文美》《中国时报》,2009年7月19日)(符立中(2010)“宋淇与张爱玲”《联合报》,2010年5月23日至24日)。

张爱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缘》及《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于1960、70年代先后由台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

1961年,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其中以大篇幅介绍张爱玲的著作,并推崇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自今最佳中篇小说。这些评论确立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68年,《十八春》的内容经过修改以后重新定名为《半生缘》,在《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进行连载。

1980年代畅销海内外。张爱玲小说风格对台湾战后文坛的小说流派影响深远。电影剧本有由陈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万岁》。

1991年,《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在其50周年社庆之际,宣布推出张爱玲的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据称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遗稿。其后该书的简体中文版权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获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与大陆的书商合作,委托陈子善先生担任主编,收录她以往未曾正式结集出版的散文、电影剧作、亲笔插画和个人遗物的照片,辑成新书《沉香》。

2009年2月23日,带有自传色彩的《小团圆》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随后在港出版,4月在大陆上市[16]

2010年,宋以朗编辑张爱玲、宋淇邝文美所著的《张爱玲私语录》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为庆祝张爱玲九十冥诞,带有自传色彩的《异乡记》、《雷峰塔》、《易经》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少帅》写于1963年,当时张爱玲住在旧金山。她准备用这本书打开美国市场,扭转自己的运气,所以用英文写作。只是,因书中繁多的中国人名字与复杂的历史背景,她的经纪人对初始的几章评价不高,这使张爱玲的写作信心大受打击,加之对少帅的人物原型张学良也渐失兴趣,她遂就此搁笔。2014年,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宋以朗将《少帅》整理出版,并由青年译者郑远涛翻译为中文,并由皇冠文化出版此书,庆祝出版社创办60周年。

宋以朗身为张爱玲小说版权的拥有者,他于2015年将张爱玲的手稿交给香港学者冯睎干整理、研究。2016年,张爱玲的遗作《爱憎表》全文共23071字,完整首发刊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七月号第155期,后亦刊于中国大陆的《收获》杂志秋冬号上。《爱憎表》是张爱玲于1990年开始对学生时代的想法进行的一场自我剖析,可惜长篇散文并未完成,成为遗作。

纪念

2010年为纪念张爱玲九十冥诞,由宋以朗赞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张爱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来自国际近八十位学者参加。台湾举办四场张爱玲系列讲座,主讲人有陈文茜蔡康永韩良露符立中黄建业,由杨泽主持。中国大陆首次举办张爱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参加学者专家有陈子善吴福辉宋以朗格非止庵符立中马家辉

2011年为纪念张爱玲九十一冥诞,首次举办张爱玲纪念音乐会,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举行,曲目由符立中根据张爱玲所编剧突显张爱玲永恒的文学生命力;也借由立体活动展的创意模式,展示张爱玲的私人物件及难得面世的手稿与画作,邀请读者走进张爱玲的生活空间,亲临神秘又感性的创作人生。

2020年9月28日,适逢张爱玲的百周年诞辰,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偕同香港大学文学院及比较文学系合办 《百年爱玲,人文港大:张爱玲百年诞辰纪念文献展》,从原始档案中张爱玲及其师友的资料文献来全面呈现她的港大生活与因缘。 线上展览由黄心村、罗诺德和陈承焜策展。[17]

2020年9月30日,为纪念张爱玲百岁冥诞,Google台湾版网站的首页涂鸦变成一位穿着红色滚黑边旗袍的女子,身旁盛放娇艳的红玫瑰与白玫瑰[18][19]

作品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 半生缘》(初名《十八春》). 皇冠. 1948年,1992年,2020年. ISBN 978-957-33-0545-3, ISBN 978-962-451-005-8. 
  • 秧歌》. 皇冠文化. 1954年,2020年.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21-8. 
  • 赤地之恋》. 皇冠文化. 1992年,2020年. ISBN 978-957-33-0540-8, ISBN 978-962-451-004-1. 
  • 怨女》.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2-2,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06-5, ISBN 978-962-451-021-8. 

散文集

  • 流言》.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1-5, ISBN 978-962-451-022-5. 
  • 惘然记》.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50-7, ISBN 978-962-451-023-2, ISBN 978-957-33-0550-7. 

学术研究

  • 红楼梦魘》. 皇冠文化. 1992. ISBN 978-957-33-0547-7, ISBN 978-962-451-058-4. 

翻译

  • 《小鹿》,玛乔丽•劳林斯著,张爱玲译,香港:天风,1953年;更名《鹿苑长春》香港:今日世界,1969年[20]。《小鹿》的原英文书名《The Yearling》,由美国女作家Marjorie Kinnan Rawlings发表于1938年,于1946年拍成同名电影,该书获得1939年普利策小说奖。作者玛乔丽•劳林斯写这本书时的佛罗里达农场小屋,位于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附近的Cross Creek郊区,现辟为历史州立公园,对公众开放。
  • 《无头骑士》,欧文撰,张爱玲、方馨、汤新楣合译,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更名《睡谷故事李伯大梦》,1967年[21]
  • 《爱默森选集》,道伦编辑,张爱玲选译,香港:天风,1953年;台北友联,1968年[22]
  • 《海底长佂记》比齐著(英语),张爱玲(以笔名爱珍发表)翻译,香港:中南日报,1954年。[23]
  • 《老人与海》,海明威撰;张爱玲译,香港:中一,1955年[24]
  • 《美国散文选》,夏济安选编,夏济安、张爱玲合译,香港:今日世界,1958年[25]
  • 《欧文小说选》,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26]
  • 《爱默森文集》,道伦编辑,张爱玲译,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
  • 《美国诗选》爱默森等撰,林以亮编选,张爱玲等译,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27]
  •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林以亮、张爱玲、于梨华、叶珊译,香港:今日世界,1967年
  • 《海上花开》韩邦庆著(吴语) ,张爱玲注译(国语),台北:皇冠文化,1992年,2020年
  • 《海上花落》韩邦庆著(吴语) ,张爱玲注译(国语),台北:皇冠文化,1992年

电影剧本

  • 不了情》(1947年)
  • 哀乐中年》(1949年)
  • 太太万岁
  • 《情场如战场》(1957年)
  • 《人财两得》(1958年)
  • 《桃花运》(1959年)
  • 《六月新娘》(1960年)
  • 南北一家亲》(1962年)
  • 《小儿女》(1963年)
  • 《一曲难忘》(1964年)
  • 《南北喜相逢》(1964年)
  • 红楼梦》(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分上、下集,未拍成)
  • 《魂归离恨天》(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未拍成)

其他

  • 回顾展1》.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3-9, ISBN 978-962-451-007-2. 
  • 回顾展2》.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4-6, ISBN 978-962-451-008-9. 
  • 续集》. 皇冠文化. 2003. ISBN 978-957-33-0551-4, ISBN 978-962-451-170-3. 
  • 小团圆》. 台北、香港/内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020. ISBN 978-957-33-2520-8; ISBN 978-7-5302-0998-1. 

改编作品

电影

  • 曾改编成电影
  • 曾改编成电影
  • (又名《十八春》):曾改编成电影
  • 曾改编成电影

电视剧

  • 曾改编成电视剧
  • 曾改编成电视剧
  • 曾改编成电视剧,(被 Karen S. Kingsbury 翻译成英文作品 《Half a life long romance》Penguin. 2014. ISBN 978-0-141-18939-0.)

京剧

  • 2005年国立国光剧团改编成京剧

舞台剧

  • 曾改编成舞台剧
  • 曾改编成舞台剧
  • 曾改编成舞台剧

张爱玲研究

1944年5月,《万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发表了傅雷(笔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文章,成为评论张爱玲小说评论文章的奠基之作。胡兰成曾经于1945年5月在《杂志》月刊发表对张爱玲小说的评论《评张爱玲》。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高度评价张爱玲,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1996年,中国时报在5月25至27日期间举行了“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与会者包括两岸及海外学者。

相关书籍

  • 李振声、张新颖. 《张爱玲作品欣赏》.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 
  • 王朝彦鲁丹成. 《苍涼的海上花:张爱玲创作心理硏究》.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1. 
  • 陈永健. 《初挈海上花:评张爱玲国译本〈海上花列传〉的小说艺术》. 台湾大地出版社. 1997. 
  • 林幸谦. 《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王光东 主编. 《解读张爱玲经典》.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4. 
  • 刘锋杰. 《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閱读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 周芬伶. 《豔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 台湾远流出版. 1999. 
  • 黄德伟 编著. 《閱读张爱玲》.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 1998. 
  • 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 编. 《再读张爱玲》.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2. 
  • 陈子善 编. 《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淳子. 《张爱玲地图》. 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 ISBN 9570518774. 
  • 魏可风. 《张爱玲的广告世界》.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 
  • 李岩炜. 《张爱玲的上海舞台》. 台湾未来书城股岩有限公司. 2004. 
  • 郑树森 编选. 《张爱玲的世界》. 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9. 
  • 陈炳良. 《张爱玲短篇小说论集》. 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3. 
  • 子通、亦淸 主编.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 于青、金宏达 编. 《张爱玲硏究资料》.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4. 
  • 刘绍铭. 《张爱玲的文字世界》. 台湾九歌. 2007. ISBN 978-957-444-425-0. 
  • 陈子善 编. 《说不尽的张爱玲》. 台湾远景. 2001. ISBN 9573906678. 
  • 李黎 著. 《浮花飞絮张爱玲》. 台湾印刻. 2006年11月初版. 
  • 苏伟贞 主编. 《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 台湾允晨文化. 2007年2月初版. 
  • 刘澍、王纲. 《张爱玲的光影空间》.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12-3312-0. 
  • 符立中 著. 《上海神话--张爱玲与白先勇图鉴》. 台湾印刻出版社. 2009. ISBN 978-986-6631-56-6. 
  • 庄信正. 《张爱玲来信笺注》. 2008. 
  • 苏伟贞.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2012. 
  • 宋以朗、符立中 主编.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 北大百年讲堂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年1月. 
  • 夏志清.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2013年3月. 

关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

为了纪念张爱玲,作曲家闫月等花费了两年时间,创作了大型同名歌舞剧《张爱玲》,于张爱玲的九十冥诞的那一年-2010年10月21日~10月31日在北京首演,2013年5月14日-23日又在北京大隐剧场重演,此次重演连开了10场,并增加了许多新音乐,成了一大看点。

与同时代上海女作家的比较

张爱玲在上海时,喜欢特别服装。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民国时期,张爱玲、苏青、关露、潘柳黛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成为上海滩灯红酒绿文化的牺牲品和达官贵人的玩物。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仿佛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对照记》
  2. 2.0 2.1 张爱玲《对照记》
  3. 专访张爱玲母亲晚年最后的忘年交:她从未提起过女儿张爱玲,《亚洲周刊》第三十三卷第7期,2019
  4. 张爱玲曾向老上海学沪语 ,上海《天天新报》转引张爱玲写的一篇探讨《金瓶梅》的文章《“嗄?”?》,2014年1月12日。
  5. 张爱玲手稿见物如见人 港大展览手稿遺物. 明报. 2007-10-16: A26生活版. 张爱玲入读港大的报名表,上面的出生日期为(1920年)9月19日,与后来申请美国绿卡时填的9月30日不同。 
  6. 张爱玲<谈色·戒>初稿及珍贵入学照在港展出. 新华网. 2007年10月16日. 
  7. 对于张家天津旧居有几种说法:天津英租界32号路(小河道)61号,此路后名上海路,今并入南京路;天津法租界32号路61号,今赤峰道山东路口;英租界31号路61号(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回忆),即今睦南道和平宾馆附近,张爱玲天津故居的几种说法[永久失效链接]
  8. 于继增. 张爱玲1952年离开上海前的内心挣扎. 《文史精华》. 
  9. 9.0 9.1 Hoyan, Carole H. F. The life and works of Zhang Ailing : a critical stud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6. 
  10. 10.0 10.1 张爱玲与陈世骧的争执 江淮时报. epaper.anhuinews.com. [2018-03-31]. 
  11. Eileen Chang.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18-03-31] (英语). 
  1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Memoriam, 1974. texts.cdlib.org. [2018-03-31]. 
  13. 作者:潘飞,《红楼梦》与《海上花列传》 张爱玲的晚年生活 2009年4月02日16:54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14. 最后的张爱玲: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人民网. 2011-05-26 [2019-07-13]. 
  15. 张爱玲晚景并不凄凉. 南方都市报. 2013年6月4日. 张爱玲有两万八千美金的存款,当时港币汇率是7.75左右,所以张爱玲死后是有二十几万港币,这在当时不算多也不算少,网上有人说她生前贫穷到需拾纸皮来糊口,是无稽之谈。……这里有一张纸条,1996年12月18日,是我妈妈的笔迹,上面写着张爱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计算“绿簿子”(银行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金。这不是什么法律认可的证据,因为只是一张字条。按照当年的汇率,那大概是240万港币左右。如果张爱玲当年带这笔存款回中国就是个百万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一百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还会给人取笑他在北京买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万港币在大陆(或香港)不是一个小数目。话至此,澄清了张爱玲晚年的状况。 
  16. 郦亮. 《小团圆》中文版:将尊重张爱玲的文字. 中国青年报. 2009-03-20 [2009-03-21] (简体中文). 
  17. 百年爱玲,人文港大:张爱玲百年诞辰纪念文献展. 香港大美术博物馆. 2020-09-28. 
  18. Google也来纪念!张爱玲百岁诞辰70万字书信集曝光. 联合新闻网. 2020-09-30. 
  19. 张爱玲 100 岁冥诞. Google. 2020-09-30 (英语). 
  20. 原作:The yearling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1896-1953.
  21. 原作: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Rip Van Winkle 附录:关于李伯夫梦 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撰
  22. 原作:The protable Emerson 道伦Mark Van Doren1894-1972编辑
  23. 老总书房老板郑明仁及九龙旧书店老板经由翻阅慕容羽军档案确认发表者实为张爱玲。[1][失效链接]
  24. 原作:The Old Man and The Sea。Ernest Hemingway1(2899-1961)
  25. 原作:Anthology of American Essays
  26. 原作:The best of Washington Irving
  27. 原作: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画像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