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1届中央局书记
任期
1921年7月31日-1922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2、3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任期
1922年7月23日-1925年1月11日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4、5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25年1月11日-1927年8月7日
继任向忠发
第1届“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31年5月1日-1935年1月
个人资料
出生(1879-10-09)1879年10月9日(光绪五年八月廿四)
 大清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大观区
逝世1942年5月27日(1942岁-05-27)(62岁)
中国四川省江津县
国籍中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921年-1929年被开除党籍)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23年-1927年)
无产者社(1929年-1931年)
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1931年-1935年)
中国共产主义同盟(1935年-1942年)
配偶第一任妻子:高晓岚(高大众)
第二任妻子:高君曼(高小众)
第三任妻子:潘兰珍
儿女长子陈延年、长女陈玉莹(陈筱秀)、次子陈乔年、三子陈光美、四子陈松年、幼女陈子美、幼子陈鹤年、养女潘凤仙[1]
学历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日语)
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早稻田大学日语
早稻田大学法政科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以笔名行世,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人,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局书记,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生平

少年生活

光绪五年八月廿四(1879年10月9日),陈庆同出生于安庆府城内(属怀宁县)。2岁时,父亲陈衍中因疫情蔓延病卒于苏州怀宁会馆,先后由祖父陈章旭以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在家中学习《四书》、《五经》。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7岁的陈庆同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科举名乾生。次年,乡试落榜,未能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造船。同年接受家族包办婚姻,与高晓岚完婚后,前往南京再次参加乡试,仍落榜。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庆同前往东北的嗣父陈昔凡的住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底,义和团在山东起事,于是到安庆。

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自费留,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日语专业学习。翌年(1902年3月)回国,组织青年励志社。9月,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留日期间,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3月31日)晚,陈庆同、张继、邹容3人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姚向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控告,蔡照会日本外务部。于是,陈、张、邹等被日本政府强行遣送回国。

办报、拒俄、反清、倒袁

回到安庆后,1903年5月17日,陈庆同在藏书楼组织抗议集会,反对清廷与沙俄准备签订不平等条约,发表拒俄演说,抨击时政。王国桢、潘缙华、潘旋华、葛光廷等人也在会演说,抗议沙俄侵占东北。时有安徽高等学堂武备学堂等300余人出席大会,会上决定成立安徽爱国会,创办《爱国新报》。

陈庆同等人的活动引起当局不满,两校学生被迫令退学,清廷并下令通缉。吴汝澄是陈庆同的朋友,得到两江总督端方的通缉电令后,连夜把消息透露给陈庆同。陈等人得到消息后逃往上海。至上海后,又和章士钊、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社址设在新闸新马路梅初里。同年12月1日,上海道台禁止出售《国民日日报》。

此后,他回到安庆。1904年3月31日,陈庆同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旨在“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陈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这份报纸从1904年到1905年共出刊23期,每期有40页,大约15000字。自第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等。这些增加的话题几乎都是他自己所写,他使用“三爱”这个笔名,至少发表了50篇文章。

1905年2月,陈庆同将安徽旅湘公学迁到芜湖,改名安徽公学。8月,结束了《安徽俗话报》的工作,投入办学工作。夏,走访各县串连革命党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

1906年4月,创办徽州初级示范学堂。翌年春,因两江总督端方通缉,第三次东渡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西欧文化。

1909年9月至10月,陈庆同从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国文史地教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庆同应安徽军政府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1913年,陈庆同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反袁运动失败后,1914年春,陈庆同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担任助编。这段时间,陈庆同第一次使用笔名“独秀”发表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了“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成立国家之精神”的观点。文中指出,要有爱国心也要有自觉心,“恶国家甚于无国家”,如果是一个人民在其中没有权利,无幸福可言的国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引起舆论哗然。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第一期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9月15日创办月刊《青年杂志》(法文副题La Jeunesse),自任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由群益书社发行。次年,更名为《新青年》。一般统称为《新青年》。一般认为,《新青年》的发行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任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文学。陈独秀在北大如鱼得水,《新青年》杂志在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进一步扩大到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鲁迅周作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也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新青年》杂志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刊,但陈独秀没有写文章。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与和李大钊合办政治杂志《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白话、反对孔教、提倡新型家庭伦理、介绍西方社会和政治理念、评论时事等。

卸任北大文科学长

1919年3月1日,蔡元培在北大召开学长及教授会主任会议,通过《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决定暑假以后“文理合并,不设学长,而设教务长”。这是蔡元培已经设想构思了半年以上的一个改革。一个目的是“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促进学科交流[2]。另一个目的是将学长任命制改为教务长选举制,由各系的“教授会”主任选举产生,推动“合议制”民主治校,这更是蔡元培进入北大就一直努力的目标。文科学长陈独秀和理科学长夏元瑮将卸任学长,仅担任教授一职,除非被推选为教务长。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正常发展,得到两位学长及教授会的共同支持,但后来却卷入很多无关的争议与流言之中。

新文化运动得到很多支持,也带来很多批评,北大内部的保守派成立“国故”社,外面的批评者包括林纾学衡派研究系等保守派势力,北洋政府也施加压力。1919年3月8日,保守派林纾在《公言报》发表致蔡元培书,批评北大反孔和提倡白话,《公言报》也发社论支持,点名批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蔡元培于21日回信,为思想自由辩护,并驳斥了一系列针对陈独秀等人的的谣言。除了批评以外,还流传出陈独秀等人被驱逐的谣言,蔡元培等人坚决辟谣。林纾的学生张厚载自1919年2月底,在《神州日报》散布消息,称陈独秀、胡适陶孟和刘半农四人因思想激进受政府干涉,被驱逐出校,陈独秀已经逃至天津。3月10日起,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相继公开登报辟谣。3月11日,张厚载登报道歉。3月31日,张厚载被开除出北大。4月8日,北大召开“教授会”主任会议,决议提前实施《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马寅初被选为教务长,文理学长陈独秀、夏元瑮继续聘为教授。

从北大辞职

五四运动中,国立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
参见: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时被北洋政府逮捕。此后,陈独秀从北大辞职。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帮助下,陈独秀9月16日保释出狱[3]

创立中国共产党

中共领袖时期的陈独秀

出狱后,陈独秀于1920年2月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期间,陈独秀常与喜谈社会主义的戴季陶张东荪过往。出狱后,陈独秀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感兴趣,先后写了《实行民治的基础》《劳动者底觉悟》等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1920年5月《新青年》出版劳动节专号,探讨劳工问题。

1920年,陈独秀全面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迅速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组建共产主义组织,发动、联络各地的建党工作。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人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前身。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外,陈独秀充分发挥他办刊物的特长,创办《劳动界》周刊和《共产党》月刊。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谈政治》,宣扬马列主义。此后,《新青年》成为广为流传的共产党理论宣传刊物。

1920年,陈炯明占领广州孙中山国民党中央由上海迁往广州,12月,陈独秀应邀前往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由李达做代理书记。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在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工作正在紧要关头,没有前去出席,而是派新婚的陈公博为广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表他出席。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后来,广东的教育工作困难太多,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又需要他,便辞去广东教育委员会的职位,9月回到上海。

1922年5月23日,陈独秀在广州的《广东群报》上发表文章《共产党在目前劳动运动中应取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劳动运动的工作上,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4],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前身。同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成都路召开中共二大。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共产国际与国共合作

1922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加入中国国民党,陈独秀和中共中央愿意两党合作,但反对加入国民党。4月6日,陈独秀给维经斯基写信,提出6条意见反对马林的提议。8月20日,马林召集西湖会议,陈独秀和中共中央最终接受决定。随后,陈独秀等中央部分党员先加入了国民党,并前往莫斯科参加于11月5日至12月5日召开的共产国际四大

此前,陈独秀一度将中共中央迁往北京,但在1923年二七罢工后,吴佩孚通缉陈独秀、马林,于是再度迁回上海。不久,再迁广州。1923年6月12日,陈独秀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共三大,并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3年9月,中共中央迁回上海。1924年1月,国民党改组,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开展大革命。期间,领导了五卅运动,主持了1927年3月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3月21日,当国民党北伐军占领龙华时,中共在上海发动工人武装暴动。4月4日,陈独秀与刚从国外回来的汪精卫发表《汪、陈联合宣言》,并随汪去武汉。4月12日,工人纠察队和蒋介石直接冲突,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对共产党人的大屠杀。但是,此时的中共仍指望与国民党左派合作。4月底,陈独秀在中共五大当选为总书记,但与共产国际的矛盾非常突出,曾多次提出退出国民党,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但遭共产国际否决。7月4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独秀大儿子陈延年被国民党逮捕处死。陈独秀最后实在无法忍受,便提出辞职。此后,7月13日,在共产国际控制下改组的中共中央发表《对政局宣言》,宣布从国民政府撤回共产党员,但仍声称“愿意同国民党的革命分子继续合作”。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驱逐共产党人。

1928年6月至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苏联莫斯科召开,此前周恩来王若飞亲访陈独秀,带来共产国际邀请陈独秀出席六大的口信,陈独秀反问:“中国问题为什么要到外国去讨论?”遂拒绝出席。

被开除党籍后

1929年,从莫斯科回国的一些中共党员将托洛茨基主义带回中国,陈独秀遂与这些人结合,转向托洛茨基主义。7月28日,他就中东路事件给中共中央写信,反对“拥护苏联”的方针。此后,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矛盾愈发激化。9月,与彭述之尹宽等人一起创建“托派”组织“无产者社”,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反对农村武装斗争。11月15日,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共中央决议将陈独秀开除党籍。

1930年3月1日,《无产者》月刊创刊,陈独秀主编[5]:3547。1931年5月,陈独秀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统一后的“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央总书记。此后,领导“托派”进行抗日、反国民党斗争。

受审与入狱

1932年10月15日,在国民党巨额悬赏多年后,陈独秀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随后移交南京国民政府。此后,章士钊主动免费为陈出庭辩护,胡适傅斯年等人纷纷出来为其说话[6]。12月8日,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去电蒋介石,请求将其释放。此外,知名的学者罗素杜威等人也向蒋介石做出同样请求。但蒋介石不为所动[6][7]

1933年4月,陈独秀一案在江宁地方法院开庭审判,检察官以“危害民国”罪起诉陈独秀。结果,陈被“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处有期徒刑13年。囚禁于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此后,其自辩的《辩诉状》和章士钊的辩护词在天津《益世报》全文登载,其他报纸也纷纷报道,一时轰动全国。在狱中,陈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晚年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提前获释[8]:274。在与博古、叶剑英的沟通中,陈独秀向中国共产党表示支持、并表示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在“托派”问题上不予明确答复[8]:275。陈独秀出狱后在报纸上发布声明:“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于任何党派。”此后,被王明、康生等人污蔑为日本间谍。

出狱后,他拒绝蒋介石邀请其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的请求,拒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议。

晚年的陈独秀先后住在武汉重庆。在重庆住院时,周恩来朱蕴山都去医院看望过他,周恩来更资助他100银元,都被他拒绝。实际上当时他仅靠微薄稿费收入支撑,最后更被赶出医院。此后,陈独秀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保持低调。

1942年5月12日中午,陈独秀以医生介绍的偏方,泡制蚕豆花茶水,据称可治高血压。但其所用之蚕豆花有部分已发霉,用开水泡过后,汁水呈黑色,且味不正。因食物中毒,最终于5月27日晚21:40在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63岁[9][10]

新文化思想

白话运动与文学革命

陈独秀很早就开始推广白话,他于1904年创办白话文的《安徽俗话报》,“俗话”就是现在所讲的“白话”。办报的旨意之一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

《新青年》杂志将“推广白话”扩展为一个更大规模的运动。1916年,陈独秀与胡适认识,胡适写信谈了他对文学改良的想法,陈独秀非常认同,发表在《新青年》的通信栏目里,并邀请胡适进一步阐释。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引起热烈反响。陈独秀积极响应,在下一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此后,陈独秀一直是白话运动的坚定倡导者,他向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周树人(鲁迅)等白话运动支持者积极约稿[11]。鲁迅前后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五部小说,奠定了他的文坛巨匠的地位。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基本上完全是白话文。

陈独秀也积极参与国语推广、汉字拉丁化等运动。1928年,著有《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但未能出版。1932-1937年,他在监狱里还积极从事文字和拼音问题的研究。去世多年以后,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陈独秀先生遗稿》。

反封建礼教

陈独秀从小受传统教育但内心十分叛逆。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17岁便考取秀才,但心里却“鄙薄科举”,18岁参加乡试没有中举人,却接触到了康梁新学。

陈独秀的个人生活也很叛逆。1897年他18岁便由父母包办婚姻娶了妻,但与旧式妻子感情不和,1909年,陈独秀与在北京师大读书的小姨高君曼公开同居、结婚。根据胡适的说法,陈独秀此时“和家庭脱离了关系,甚至他父亲要告他”[12]。后来,陈独秀移情别恋,于1925年与高君曼公分居。后来,陈独秀又有两任妻子。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文章《婚姻》,批评中国传统封建婚姻伦理。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在创刊号的《敬告青年》中就批评孔教。1916年10月,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此后,《新青年》发表了易白沙吴虞等等的反对孔教的文章,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剑锋直指孔教,还有各种反对传统婚姻和家庭的文章。这些思想受到很多批评,但最终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

纪念

陈独秀逝世后,由于经济拮据,家属无力将其归葬安庆,只能由当地士绅、生前友好资助,临时厝于西门外鼎山邓燮康园地。墓碑上刻有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无写的“独秀先生之墓”6个字。1947年2月,陈独秀三子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将其归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原配夫人高晓岚合于一冢。墓碑上刻“先考陈公乾生之墓”(陈乾生是陈独秀参加科考时所用的名字)。1979年10月,陈松年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以延年、乔年、松年、鹤年4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碑文为传统行文“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1982年安庆市人民政府确定陈独秀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重修了墓冢。此次所立碑上刻着“陈独秀之墓”五个字,石碑的背面仅有生卒年月,无其他字样。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陈独秀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级有关部门编列投资1,300万元,对陈独秀墓进行全面修缮,现墓园占地总面积为1,058.85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2009年10月30日,陈独秀纪念馆在安庆建成并对游客开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唯一系统展示陈独秀一生的纪念性展馆[13][14]

影视形象

参考文献

引用

  1. 陈独秀女儿在纽约安葬 中领馆对其逝世表示哀悼. 中新社. 2004-05-28. 
  2. 蔡元培. 链接至维基文库 在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討论之问题. 维基文库. 1918年10月30日 (中文). 
  3.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中122章“卯字号的名人二”,“九月十七日,知仲甫昨出狱。…在这以前…以违警见捕,本来学校方也可以不加理睬,但其时蔡校长已经出走(注:五四以后蔡元培5月9日辞职,9月20日回校),校内评议会多半是‘正人君子’之流,所以任凭陈氏辞职,于是拔去了眼中钉,反动派乃大庆胜利了”
  4. 路运占. 《北京同人提案》与中共二大决议的“巧合”. 北京档案. 2021 [2021-09-02]. 
  5.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6. 6.0 6.1 祝彦. 晚年陈独秀. 人民出版社. : 75. ISBN 7010058652. 
  7. 陈独秀的后半生. 南都周刊. 2012-05-29 [2013-03-16]. 
  8. 8.0 8.1 吴葆朴、李志英. 《秦邦宪(博古)传》.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99-6855. 
  9. 吕丽妮. 陈独秀因偏方中毒. 海峡都市报 (株洲日报). 2014-08-18: A30. 
  10. 赵世富 皮运禄. 陈独秀死因之谜 (收费). 四川统一战线. 2003, (2) [2014-08-18]. 
  11.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纪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12. 胡适. 链接至维基文库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维基文库. 1932年10月29日 (中文). 
  13. 陈独秀研究网:安庆陈独秀纪念馆隆重开馆. [2009-11-01]. 
  14. 中国新闻图片网:安徽安庆-陈独秀纪念馆建成对游客开放(3张). [2009-11-01]. 

研究书目

  •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8月
  • 姚金果:《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东方出版社,2011年
  • 陈独秀.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职务
新头衔
中共成立首任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1921年7月-1928年7月
继任:
向忠发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5年1月-1928年7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2年7月-1925年1月
职务更名
原因:改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1921年7月-1922年7月
职务更名
原因:改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