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行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加行梵語pra-yoga),舊譯方便,又稱加行瑜伽,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前行[1][2]

說一切有部立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位,煖,頂,、世第一法,為加行位(順決擇分),四者合稱四加行,然亦廣通資糧(梵語: sambhāra)位,而與五停心觀、別總二種念處合稱為七加行。七加行後是見道、修道、無學道。

瑜伽行唯識學派承繼說一切有部學說,立下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位修行,但轉為菩薩行的修行,當中「煖,頂,、世第一法」,為加行位[3][4]楞嚴經則在清淨四十一心(資糧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後,菩薩十地(見道、修道位)之前,立以佛覺用為己心的四種「妙圓加行」[5]

廣義來說,在修行歷程中,一切的功用努力,都叫加行,而不限於見道位之前[6]。例如《現觀莊嚴論》立,圓滿一切相、頂、漸次、剎那,這四種現觀加行,概括從追求解脫的資糧道行者到成佛前的所有道[7]

密教接受灌頂、授戒、宗脈相承等儀式之前,所須預修之特定行法,亦稱為加行[1]

日本東密台密四度加行(しどけぎょう),即指正式授予傳法灌頂,為「成為傳法阿闍黎」之前,所傳授之十八道(じゅうはちどう)・金剛界(こんごうかい)・胎藏界(たいぞうかい)・護摩(ごま)等四法,為密教行者修行之第一階段[8]

藏傳密宗有修學共與不共的「加行」或「前行」(梵語:pūrvaka;藏語:Ngöndro),當作集資糧、淨業障、相應本尊的基礎。所謂「四共加行」,是指「人身難得、觀死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修持無上瑜伽的「不共加行」依各派傳承不同,種類也有一些差異,如四加行、五加行、九加行等。但各派的基準,主要是指「皈依禮拜」、「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獻曼荼羅」、「上師相應」(Guru yoga)[9][10]

漢傳佛教少用「加行」這個詞彙,但也有類似的前行階段。例如天台宗立下「二十五方便」作為其止觀(正修行)的行前基礎。

瑜伽行唯識學派的說法

煖法

唯識論曰:『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

修唯識者一心內觀,升起『明相』乃至慧日現前,道火『煖身』故亦名煖位。

頂法

唯識論曰:『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

色究竟天即是『頂』,也即楞嚴經云:『有頂色邊際』,修唯識者,於明相轉盛。慧日無瑕。將彼意安住於此有頂色邊際。此時觀亦無所取,即是唯識四加行『頂位』之所證。

忍法

唯識論曰:『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印者相映〈應一趣〉也。

順者隨順〈安此境〉也。

忍者不生〈空能所〉也。

世第一法

唯識論曰:『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修唯識者於忍法中,萬念歸於一念,與真如起一念生萬法同。能取所取皆空。從此一念無間必入見道。異生法中此最初一念。最為殊勝。故名世第一法。

故說菩薩修習於此四加行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也。

真唯識理即是指真如本覺。

參考文獻

  1. 1.0 1.1 加行. 佛光大辭典. [2017-01-10]. 
  2. 佛教“方便”一词的基本说明 (PDF). [2017-01-10]. 
  3. 江海. 五位修行和五重唯识. [2017-01-10]. 
  4. 《成唯識論》(卷9):「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麁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諦是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菩薩起此煖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次通達位其相云何。頌曰。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CBETA, T31, no. 1585, p. 49, a25-c17)
  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8):「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CBETA, T19, no. 945, p. 142, c5-11)
  6. 印順. 华雨集第一册-辨法法性论讲记. [2017-01-10]. 
  7. 《现观庄严论》介紹 (PDF). [2017-01-10]. 
  8. 四度加行. 佛光大辭典. [2017-01-10]. 
  9. 共与不共之四加行. [2017-01-10]. 
  10. 藏传佛法---四加行. [201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