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Yui留言 | 贡献于2023年2月24日 (五) 20:01提交的版本 (调整地图链接// Edit via Wikiplus)

二十国集团
Group of Twenty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
简称G-20、G20、二十国集团
成立时间1999年
2008年(峰会)
类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目标促进已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国家之间就有关全球经济稳定性的关键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注 1][1]
会员

二十国集团(英语:Group of Twenty缩写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由七国集团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七个重要经济体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韩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以及欧洲联盟组成。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

历史

二十国集团建立于19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是19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欧盟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之论坛,每年部长们聚在一起讨论全球经济、财政和金融问题,常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华盛顿之年会套着开[2]:12。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八国集团财政部长于1999年9月在美国首都华府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一半,结构相对平衡[2]:12。二十国集团的GDP总量占全球GDP的85%,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0%以上,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二十国集团是论坛,没有秘书处之类常设执行机构[2]:12。二十国集团从2008年起召开领导人峰会。美国作为2008年首次峰会东道主,提议参照七国/八国集团模式建立峰会协调人机制;各国任命一个二十国集团之协调人,直接对各国元首/首脑负责,任务是筹备峰会、起草峰会文件、协调立场等[2]:12。经过几个月紧张筹备,二十国集团于2008年11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第一次峰会,议题是合作应对金融危机,防止全球金融体系崩溃[2]:12。随着二十国集团的架构日渐成熟,并且为了反映新兴工业国家的重要性,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的领导人于2009年宣布该组织将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3]

二十国集团头几年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和美国合作与配合;当时美国对七国/八国集团无力应对金融危机、欧元冲击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垄断地位已有不快,希望借助提升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之地位,警示欧盟和欧元,所以积极改革全球治理[2]:15。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本来就有矛盾,英镑又是独立货币,欧元坐大于英镑并无多大好处,自然支持美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无异议,主要是担心欧洲整体在二十国集团中话语权不如在七国/八国集团中大[2]:15

日本、墨西哥等抵触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八国集团以及取消八国集团同五国[2]:15。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以“西方”国家自居,素有“脱亚入欧”之说;日本不愿失去七国/八国集团之领导地位[2]:15。墨西哥是八国集团同五国之成员,却不是金砖国家成员;八国集团同五国消亡意味着墨西哥在发展中大国机制中失去一席之地[2]:15

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之主要平台,八国集团同五国机制也随之解散[2]:16。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开始改变二战结束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单一全球治理模式,发展中国家有部分话语权和参与决策之权力;也标志着中国除了在联合国安理会享有国际政治、安全治理权力外,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也初步拥有核心制度性权力[2]:16-17

领导人峰会

因应2007年到2010年的经济危机,20国集团从2008年起召开领导人峰会以商讨对策,并从2009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峰会。峰会的另一个目的是纠正过往有关环球经济的会议和管理中没有包含新兴工业国家的局面。

2020年3月26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二十国集团特别峰会以远程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这是二十国集团历史上首次远程视频会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国领导人和特别受邀的约旦新加坡瑞士以及东盟轮值主席国越南非盟轮值主席国南非海合会轮值主席国阿联酋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轮值主席国卢旺达等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4]

届次 日期 主办国 主办城市 主办场地 主办国领导人
第1次峰会 2008年11月8日至9日[5]  美国 华盛顿特区 国立建筑博物馆 乔治·沃克·布什
第2次峰会 2009年4月2日[5]  英国 伦敦 伦敦展览中心 戈登·布朗
第3次峰会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5]  美国 匹兹堡 戴维·L·劳伦斯会议中心 贝拉克·奥巴马
第4次峰会 2010年6月26日至27日[6]  加拿大 多伦多 大多伦多会议中心 斯蒂芬·哈珀
第5次峰会 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7]  韩国 首尔 国际会议暨展示中心 李明博
第6次峰会 2011年11月3日至4日  法国 戛纳 节庆宫 尼古拉·萨科齐
第7次峰会 2012年6月18日至19日  墨西哥 洛斯卡波斯 洛斯卡沃斯会议中心 费利佩·卡尔德龙
第8次峰会 2013年9月5日至6日  俄罗斯 圣彼得堡 斯特列利纳(原沙皇夏宫) 弗拉基米尔·普京
第9次峰会 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  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布里斯本会展中心 东尼·艾伯特
第10次峰会 2015年11月15日至16日  土耳其 安塔利亚 雷纳姆·卡里亚酒店会议中心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第11次峰会 2016年9月4日至5日  中国 杭州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习近平
第12次峰会 2017年7月7日至8日  德国 汉堡 汉堡国际会展中心 安格拉·默克尔
第13次峰会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哥斯达萨圭诺会展中心 毛里西奥·马克里
第14次峰会 201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阪 Intex大阪 安倍晋三
第15次峰会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  沙特阿拉伯 利雅德(视频会议) 阿卜杜拉国王金融区会议中心 萨勒曼·本·阿卜杜勒
第16次峰会 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  意大利 罗马
第17次峰会 2022年  印度尼西亚 纳闽巴霍
第18次峰会 2023年  印度
第19次峰会 2024年  巴西

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

二十国集团自成立至今,其主要活动为“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会议”。[8]

年份 主办国 日期 主办城市
1999年  德国 12月15日至16日 柏林
2000年  加拿大 10月24日至25日 蒙特利尔
2001年  加拿大 11月16日至18日 渥太华
2002年  印度 11月22日至23日 新德里
2003年  墨西哥 10月26日至27日 莫雷利亚
2004年  德国 11月20日至21日 柏林
2005年  中国 10月15日至16日 北京
2006年  澳大利亚 11月18日至19日 墨尔本
2007年  南非 11月17日至18日 开普敦
2008年  巴西 11月8日至9日 圣保罗
2009年  英国 3月14日至15日 霍舍姆
9月4日至5日 伦敦
11月6日至7日 圣安德鲁斯
2010年  韩国 2月27日至28日 仁川
6月4日至5日 釜山
10月22日至23日 庆州
2012年  中国 2月26日至27日 上海
7月23日至24日 成都
2013年  美国 10月10日至11日 华盛顿
2014年  澳大利亚 9月20日至21日 凯恩斯
2015年  土耳其 9月4日至5日 安卡拉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19年  日本 6月8日至9日 福冈
2020年

成员国

领导人

成员国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财政部长 央行行长
 阿根廷
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
马丁·古兹曼 米格尔·安格尔·佩索斯
 澳大利亚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斯科特·莫里森 乔许·弗莱登伯格 菲利普·罗威
 巴西
雅伊尔·博索纳罗
纳尔逊·巴尔博萨 亚历山大·汤比尼
 加拿大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贾斯汀·特鲁多 比尔·莫诺 斯蒂芬·波洛兹
 中国 习近平 李克强 刘昆 易纲
 法国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爱德华·菲利普 布鲁诺·勒梅尔 克里斯蒂安·努瓦耶
 德国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安格拉·默克尔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延斯·魏德曼
 印度 拉姆·纳特·考文德 纳伦德拉·莫迪 尼尔马拉·西塔拉曼 拉古拉姆·拉詹
 印度尼西亚
佐科·维多多
英卓华 阿古斯·玛尔多瓦尔多约
 意大利 塞尔焦·马塔雷拉 马里奥·德拉吉 皮埃·卡洛·帕多安 伊格纳齐奥·维斯科
 日本 天皇德仁 岸田文雄 铃木俊一 黑田东彦
 墨西哥
洛佩斯·奥夫拉多尔
路易斯·比德加赖·卡索 奥古斯汀·卡斯滕斯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普京 米哈伊尔·米舒斯京 安顿·谢鲁阿诺夫 埃尔维拉·纳比乌里娜
 沙特阿拉伯
萨勒曼·阿勒沙特
易卜拉欣·阿卜杜勒·阿齐兹·阿萨夫 法哈德·穆贝拉克
 南非
西里尔·拉马福萨
蒂托·姆博威尼 莱西塔·丹雅格
 韩国 文在寅 丁世均 柳一镐 李住烈
 土耳其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纳杰·阿巴尔 埃尔登·巴士哲
 英国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鲍里斯·约翰逊 瑞斯·萨纳克 马克·卡尼
 美国
乔·拜登
珍妮特·耶伦 杰罗姆·鲍威尔
 欧洲联盟[9] 夏尔·米歇尔欧洲理事会主席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 保罗·真蒂洛尼(欧盟经济事务专员)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成员国经济数据

成员国 贸易额
百万美元
(2018)
名义GDP
百万美元
(2019)[10]
GDP(PPP)
百万美元
(2019)[10]
人均名义GDP
美元
(2019)[10]
人均GDP(PPP)
美元
(2019)[10]
HDI
(2017)
人口
(2018)
P5 G4 G7 BRICS MIKTA DAC OECD C'wth 经济体分类
IMF[11]
 阿根廷 142,370 543,061 951,001 12,735 22,302 0.836 42,961,000 新兴经济体
 澳大利亚 496,700 1,442,722 1,099,771 61,066 46,550 0.935 23,599,000 发达经济体
 巴西 484,600 2,346,583 3,275,799 11,573 16,155 0.755 202,768,000 新兴经济体
 加拿大 947,200 1,785,387 1,595,975 50,304 44,967 0.913 35,467,000 发达经济体
 中国 4,620,000 14,216,503 27,331,116 10,276 18,110 0.752 1,395,380,000 新兴经济体
 法国 1,212,300 2,833,687 2,591,170 44,332 40,538 0.888 63,951,000 发达经济体
 德国 2,866,600 3,874,437 3,748,094 47,774 46,216 0.916 80,940,000 发达经济体
 印度 850,600 2,051,228 7,411,093 1,608 5,808 0.609 1,259,695,000 新兴经济体
 印度尼西亚 346,100 888,648 2,685,893 3,524 10,651 0.684 251,490,000 新兴经济体
 意大利 948,600 2,147,744 2,135,359 35,335 35,131 0.873 59,960,000 发达经济体
 日本 1,522,400 5,176,205 5,749,550 39,306 44,227 0.891 127,061,000 发达经济体
 韩国 1,170,900 1,656,674 2,229,779 32,046 41,351 0.898 50,437,000 发达经济体
 墨西哥 813,500 1,291,062 2,148,884 10,784 17,950 0.756 119,581,789 新兴经济体
 俄罗斯 844,200 1,610,381 3,937,759 11,327 26,814 0.798 146,300,000 新兴经济体
 沙特阿拉伯 521,600 746,248 1,609,628 24,252 52,311 0.837 30,624,000 新兴经济体
 南非 200,100 350,082 707,097 6,483 13,094 0.666 53,699,000 新兴经济体
 土耳其 417,000 798,332 1,514,859 10,381 19,698 0.761 77,324,000 新兴经济体
 英国 1,189,400 2,950,039 3,128,185 42,261 45,705 0.907 64,511,000 发达经济体
 美国 3,944,000 21,334,667 21,334,667 62,606 62,606 0.915 318,523,000 发达经济体
 欧洲联盟 4,485,000 18,527,116 18,640,411 36,645 36,869 0.876 505,570,700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轮值主席

二十国峰会轮值主席国(欧盟除外,剩余19国)产生如下。首先,19个国家被分为如下五个组:

组别 1 组别2 组别3 组别4 组别5

然后,五个组轮流,当轮到某个组别时,该组内之成员协调得出主席国。

受邀与会国和组织

每年峰会都有一些组织、智库[12]和国家被邀请参与会议。

永久受邀对象

参见

注释

  1. 原文为:The G-20 is the premier forum for ou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promotes open and constructive discussion between industrial and emerging-market countries on key issues related to global economic stability.

参考文献

资料
  1. What is the G-20. [2009-11-12].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 《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历史选择》 初版. 中华书局(香港). 2015. 
  3. G20 to replace G8 as main economic forum.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2009-09-25 [2010-06-05]. 
  4. 新浪科技. G20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 各国寻求就应对疫情和提振经济达成一致 (2020-03-26). 央视新闻. [2020-03-26]. 
  5. 5.0 5.1 5.2 G20 Summits. G20.utoronto.ca. [2017-08-14]. 
  6. G-20 Toronto Summit. [2010-06-05]. 
  7. G-20 Seoul Summit to be held on November 11-12, 2010 ,G20新闻稿,2010年2月5日。于2010年6月5日查阅。
  8. G20 Meetings of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 and Deputies. G20.utoronto.ca. [2017-08-14]. 
  9. Van Rompuy and Barroso to both represent EU at G20. EUobserver. 2010-03-19 [2019-10-04] (英语). The permanent president of the EU Council, former Belgian premier Herman Van Rompuy, also represents the bloc abroad in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matters...in other area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President Barroso will speak on behalf of the 27-member club. 
  10. 10.0 10.1 10.2 10.3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15 [14 October 2015]. 
  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 IMF. 2015 [14 October 2015]. 
  12. 存档副本. [2020-10-10]. 
书籍
Cooper, Andrew F. The G20 and Its Regional Critics: The Search for Inclusion. Global Policy. 2011. ISSN 1758-5899. doi:10.1111/j.1758-5899.2011.00081.x. 
Firzli, Nicolas J. G20 Nations Shifting the Trillions: Impact Inves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Inclusive Growth (PDF). Revue Analyse Financière. 2017, 64 (3): 15–18 [2018-02-20]. 
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691-08676-7. 
Markwell, Donald. John Maynard Keyn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conomic Paths to War and Pea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829236-4.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8292364.001.0001. 
Wade, Robert. From Global Imbalances to Global Reorganisat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33 (4): 539–562. ISSN 1464-3545. doi:10.1093/cje/bep032可免费查阅. 
Woods, Ngaire. The Globalizers: The IMF, the World Bank, and Their Borrowers. Cornell Studies in Money.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8014-4424-1. JSTOR 10.7591/j.ctt1ffjpgn. 
Wouters, Jan; Van Kerckhoven, Sven. OECD and the G20: An Ever Closer Relationship (PDF). 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11, 43 (2): 345–374 [2018-02-20]. ISSN 1534-9977. 

相关文献

Haas, Peter M. Introduct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PD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2, 46 (1): 1–35 [2018-02-20]. ISSN 1531-5088. JSTOR 2706951. doi:10.1017/S0020818300001442. 
Hajnal, Peter I. The G8 System and the G20: Evolution, Role and Documentation. Global Finance Series.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2007. ISBN 978-0-7546-4550-4. 
Kirton, John J. G20 Governance for a Globalized World. Global Finance Series. Abing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3. ISBN 978-1-4094-2829-9. 
Reinalda, Bob; Verbeek, Bertjan (编). Autonomous Policy Making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outledge/ECPR Studies in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5. London: Routledge. 1998. ISBN 978-0-415-16486-3. 
Samans, Richard; Uzan, Marc; Lopez-Claros, Augusto (编).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e IMF and the G-20: A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king?. Basingstoke,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ISBN 978-0-230-52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