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Yui對話 | 貢獻於2023年2月24日 (五) 20:01所做的修訂 (调整地图链接// Edit via Wikiplus)

二十国集团
Group of Twenty
二十国集团成員國
簡稱G-20、G20、二十国集团
成立時間1999年
2008年(峰會)
類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
目標促進已工業化和新興工業國家之間就有關全球經濟穩定性的關鍵議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注 1][1]
會員

二十国集团(英語:Group of Twenty縮寫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12月16日在德國柏林成立,由七大工业国组织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七個重要經濟體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沙地阿拉伯韓國印尼澳洲),以及歐洲聯盟組成。按照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

歷史

二十国集团建立於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後,是19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歐盟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參加之論壇,每年部長們聚在一起討論全球經濟、財政和金融問題,常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華盛頓之年會套着開[2]:12。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八大工业国组织財政部長於1999年9月在美國首都華府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於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穩定。二十国集团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佔一半,結構相對平衡[2]:12。二十国集团的GDP總量佔全球GDP的85%,貿易佔全球貿易總額的80%以上,人口佔全球人口的2/3。二十国集团是論壇,沒有秘書處之類常設執行機構[2]:12。二十国集团從2008年起召開領導人峰會。美國作為2008年首次峰會東道主,提議參照七國/八大工业国组织模式建立峰會協調人機制;各國任命一個二十国集团之協調人,直接對各國元首/首腦負責,任務是籌備峰會、起草峰會文件、協調立場等[2]:12。經過幾個月緊張籌備,二十国集团於2008年11月中旬在華盛頓召開第一次峰會,議題是合作應對金融危機,防止全球金融體系崩潰[2]:12。隨着二十国集团的架構日漸成熟,並且為了反映新興工業國家的重要性,二十国集团成員國的領導人於2009年宣佈該組織將取代八大工业国组织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3]

二十国集团頭幾年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中國和美國合作與配合;當時美國對七國/八大工业国组织無力應對金融危機、歐元衝擊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壟斷地位已有不快,希望藉助提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之地位,警示歐盟和歐元,所以積極改革全球治理[2]:15。英國與歐盟其他成員本來就有矛盾,英鎊又是獨立貨幣,歐元坐大於英鎊並無多大好處,自然支持美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對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並無異議,主要是擔心歐洲整體在二十国集团中話語權不如在七國/八大工业国组织中大[2]:15

日本、墨西哥等牴觸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國/八大工业国组织以及取消八大工业国组织同五國[2]:15。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以「西方」國家自居,素有「脫亞入歐」之說;日本不願失去七國/八大工业国组织之領導地位[2]:15。墨西哥是八大工业国组织同五國之成員,卻不是金磚國家成員;八大工业国组织同五國消亡意味着墨西哥在發展中大國機制中失去一席之地[2]:15

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國/八大工业国组织成為全球經濟治理之主要平台,八大工业国组织同五國機制也隨之解散[2]:16。二十国集团峰會機制開始改變二戰結束以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之單一全球治理模式,發展中國家有部分話語權和參與決策之權力;也標誌着中國除了在聯合國安理會享有國際政治、安全治理權力外,在世界經濟金融領域也初步擁有核心制度性權力[2]:16-17

領導人峰會

因應2007年到2010年的經濟危機,20大工业国组织從2008年起召開領導人峰會以商討對策,並從2009年起每年舉行一次峰會。峰會的另一個目的是糾正過往有關環球經濟的會議和管理中沒有包含新興工業國家的局面。

2020年3月26日,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二十国集团特別峰會以遠程视像會議的形式召開,這是二十国集团歷史上首次遠程视像會議。二十国集团成員國領導人和特別受邀的約旦新加坡瑞士以及東盟輪值主席國越南非盟輪值主席國南非海合會輪值主席國阿聯酋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輪值主席國盧旺達等國領導人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4]

屆次 日期 主辦國 主辦城市 主辦場地 主辦國領導人
第1次峰會 2008年11月8日至9日[5]  美國 華盛頓特區 國立建築博物館 喬治·獲加·布殊
第2次峰會 2009年4月2日[5]  英國 倫敦 倫敦展覽中心 白高敦
第3次峰會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5]  美國 匹茲堡 戴維·L·羅倫士會議中心 巴拉克·奧巴馬
第4次峰會 2010年6月26日至27日[6]  加拿大 多倫多 大多倫多會議中心 史提芬·哈珀
第5次峰會 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7]  南韓 首爾 國際會議暨展示中心 李明博
第6次峰會 2011年11月3日至4日  法國 康城 節慶宮 尼古拉·薩科齊
第7次峰會 2012年6月18日至19日  墨西哥 洛斯卡波斯 洛斯卡沃斯會議中心 菲臘普·卡爾德龍
第8次峰會 2013年9月5日至6日  俄羅斯 聖彼得堡 斯特列利納(原沙皇夏宮) 弗拉基米爾·普京
第9次峰會 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  澳洲 布里斯班 布里斯本會展中心 東尼·艾伯特
第10次峰會 2015年11月15日至16日  土耳其 安塔利亞 雷納姆·卡里亞酒店會議中心 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
第11次峰會 2016年9月4日至5日  中國 杭州 杭州國際博覽中心 習近平
第12次峰會 2017年7月7日至8日  德國 漢堡 漢堡國際會展中心 安格拉·默克爾
第13次峰會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  阿根廷 布宜羅富艾利斯 哥斯達薩圭諾會展中心 毛里西奧·馬克里
第14次峰會 201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阪 Intex大阪 安倍晉三
第15次峰會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  沙地阿拉伯 利雅德(视像會議) 阿卜杜拉國王金融區會議中心 薩勒曼·本·阿卜杜勒
第16次峰會 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  意大利 羅馬
第17次峰會 2022年  印尼 納閩巴霍
第18次峰會 2023年  印度
第19次峰會 2024年  巴西

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

二十国集团自成立至今,其主要活動爲「二十国集团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會議」。[8]

年份 主辦國 日期 主辦城市
1999年  德國 12月15日至16日 柏林
2000年  加拿大 10月24日至25日 蒙特利爾
2001年  加拿大 11月16日至18日 渥太華
2002年  印度 11月22日至23日 新德里
2003年  墨西哥 10月26日至27日 莫雷利亞
2004年  德國 11月20日至21日 柏林
2005年  中國 10月15日至16日 北京
2006年  澳洲 11月18日至19日 墨爾本
2007年  南非 11月17日至18日 開普敦
2008年  巴西 11月8日至9日 聖保羅
2009年  英國 3月14日至15日 霍舍姆
9月4日至5日 倫敦
11月6日至7日 聖安德魯斯
2010年  南韓 2月27日至28日 仁川
6月4日至5日 釜山
10月22日至23日 慶州
2012年  中國 2月26日至27日 上海
7月23日至24日 成都
2013年  美國 10月10日至11日 華盛頓
2014年  澳洲 9月20日至21日 凱恩斯
2015年  土耳其 9月4日至5日 安卡拉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19年  日本 6月8日至9日 福岡
2020年

成員國

領導人

成員國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 財政部長 央行行長
 阿根廷
阿爾韋托·費南迪斯
馬田·古茲曼 米格爾·安格爾·佩索斯
 澳洲 女皇伊利沙伯二世 史葛·摩理臣 喬許·弗萊登伯格 菲臘·羅威
 巴西
雅伊爾·博索納羅
納爾遜·巴爾博薩 亞歷山大·湯比尼
 加拿大 女皇伊利沙伯二世 積斯甸·特魯多 比爾·莫諾 史蒂芬·波洛茲
 中國 習近平 李克強 劉昆 易綱
 法國 伊曼努爾·馬克龍 愛德華·菲臘 般奴·勒米路 基斯頓·努瓦耶
 德國 法蘭-瓦爾特·施泰因邁爾 安格拉·默克爾 胡爾夫岡·朔伊布勒 延斯·魏德曼
 印度 拉姆·納特·考文德 納倫德拉·莫迪 尼爾馬拉·西塔拉曼 拉古拉姆·拉詹
 印尼
佐科·維多多
英卓華 阿古斯·瑪爾多瓦爾多約
 意大利 塞爾焦·馬塔雷拉 馬里奧·德拉吉 皮埃·卡洛·帕多安 伊格納齊奧·維斯科
 日本 天皇德仁 岸田文雄 鈴木俊一 黑田東彥
 墨西哥
盧比斯·奧夫拉多爾
路易斯·比德加賴·卡索 奧古斯汀·卡斯滕斯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 米哈伊爾·米舒斯京 安頓·芝禾爾阿諾夫 艾爾維拉·納比烏里娜
 沙地阿拉伯
薩勒曼·阿勒沙地
易卜拉欣·阿卜杜勒·阿齊茲·阿薩夫 法哈德·穆巴拉克
 南非
西里爾·拉馬福薩
蒂托·姆博威尼 萊西塔·丹雅格
 南韓 文在寅 丁世均 柳一鎬 李住烈
 土耳其
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
納傑·阿巴爾 艾爾登·巴士哲
 英國 女皇伊利沙伯二世 鮑里斯·約翰遜 瑞斯·薩納克 馬克·卡尼
 美國
祖·拜登
珍納特·耶倫 哲羅姆·鮑爾
 歐洲聯盟[9] 夏爾·米歇爾歐洲理事會主席 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歐盟委員會主席 保羅·真蒂洛尼(歐盟經濟事務專員) 基斯蒂娜·拉加德

成員國經濟數據

成員國 貿易額
百萬美元
(2018)
名義GDP
百萬美元
(2019)[10]
GDP(PPP)
百萬美元
(2019)[10]
人均名義GDP
美元
(2019)[10]
人均GDP(PPP)
美元
(2019)[10]
HDI
(2017)
人口
(2018)
P5 G4 G7 BRICS MIKTA DAC OECD C'wth 經濟體分類
IMF[11]
 阿根廷 142,370 543,061 951,001 12,735 22,302 0.836 42,961,000 新興經濟體
 澳洲 496,700 1,442,722 1,099,771 61,066 46,550 0.935 23,599,000 發達經濟體
 巴西 484,600 2,346,583 3,275,799 11,573 16,155 0.755 202,768,000 新興經濟體
 加拿大 947,200 1,785,387 1,595,975 50,304 44,967 0.913 35,467,000 發達經濟體
 中國 4,620,000 14,216,503 27,331,116 10,276 18,110 0.752 1,395,380,000 新興經濟體
 法國 1,212,300 2,833,687 2,591,170 44,332 40,538 0.888 63,951,000 發達經濟體
 德國 2,866,600 3,874,437 3,748,094 47,774 46,216 0.916 80,940,000 發達經濟體
 印度 850,600 2,051,228 7,411,093 1,608 5,808 0.609 1,259,695,000 新興經濟體
 印尼 346,100 888,648 2,685,893 3,524 10,651 0.684 251,490,000 新興經濟體
 意大利 948,600 2,147,744 2,135,359 35,335 35,131 0.873 59,960,000 發達經濟體
 日本 1,522,400 5,176,205 5,749,550 39,306 44,227 0.891 127,061,000 發達經濟體
 南韓 1,170,900 1,656,674 2,229,779 32,046 41,351 0.898 50,437,000 發達經濟體
 墨西哥 813,500 1,291,062 2,148,884 10,784 17,950 0.756 119,581,789 新興經濟體
 俄羅斯 844,200 1,610,381 3,937,759 11,327 26,814 0.798 146,300,000 新興經濟體
 沙地阿拉伯 521,600 746,248 1,609,628 24,252 52,311 0.837 30,624,000 新興經濟體
 南非 200,100 350,082 707,097 6,483 13,094 0.666 53,699,000 新興經濟體
 土耳其 417,000 798,332 1,514,859 10,381 19,698 0.761 77,324,000 新興經濟體
 英國 1,189,400 2,950,039 3,128,185 42,261 45,705 0.907 64,511,000 發達經濟體
 美國 3,944,000 21,334,667 21,334,667 62,606 62,606 0.915 318,523,000 發達經濟體
 歐洲聯盟 4,485,000 18,527,116 18,640,411 36,645 36,869 0.876 505,570,700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輪值主席

二十國峰會輪值主席國(歐盟除外,剩餘19國)產生如下。首先,19個國家被分為如下五個組:

組別 1 組別2 組別3 組別4 組別5

然後,五個組輪流,當輪到某個組別時,該組內之成員協調得出主席國。

受邀與會國和組織

每年峰會都有一些組織、智庫[12]和國家被邀請參與會議。

永久受邀對象

參見

註釋

  1. 原文為:The G-20 is the premier forum for ou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promotes open and constructive discussion between industrial and emerging-market countries on key issues related to global economic stability.

參考文獻

資料
  1. What is the G-20. [2009-11-12].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前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 《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历史选择》 初版. 中華書局(香港). 2015. 
  3. G20 to replace G8 as main economic forum. 澳洲廣播公司. 2009-09-25 [2010-06-05]. 
  4. 新浪科技. G20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 各国寻求就应对疫情和提振经济达成一致 (2020-03-26). 央視新聞. [2020-03-26]. 
  5. 5.0 5.1 5.2 G20 Summits. G20.utoronto.ca. [2017-08-14]. 
  6. G-20 Toronto Summit. [2010-06-05]. 
  7. G-20 Seoul Summit to be held on November 11-12, 2010 ,G20新聞稿,2010年2月5日。於2010年6月5日查閱。
  8. G20 Meetings of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 and Deputies. G20.utoronto.ca. [2017-08-14]. 
  9. Van Rompuy and Barroso to both represent EU at G20. EUobserver. 2010-03-19 [2019-10-04] (英語). The permanent president of the EU Council, former Belgian premier Herman Van Rompuy, also represents the bloc abroad in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matters...in other area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President Barroso will speak on behalf of the 27-member club. 
  10. 10.0 10.1 10.2 10.3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15 [14 October 2015]. 
  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 IMF. 2015 [14 October 2015]. 
  12. 存档副本. [2020-10-10]. 
書籍
Cooper, Andrew F. The G20 and Its Regional Critics: The Search for Inclusion. Global Policy. 2011. ISSN 1758-5899. doi:10.1111/j.1758-5899.2011.00081.x. 
Firzli, Nicolas J. G20 Nations Shifting the Trillions: Impact Inves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Inclusive Growth (PDF). Revue Analyse Financière. 2017, 64 (3): 15–18 [2018-02-20]. 
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691-08676-7. 
Markwell, Donald. John Maynard Keyn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conomic Paths to War and Pea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829236-4.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8292364.001.0001. 
Wade, Robert. From Global Imbalances to Global Reorganisat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33 (4): 539–562. ISSN 1464-3545. doi:10.1093/cje/bep032可免費查閱. 
Woods, Ngaire. The Globalizers: The IMF, the World Bank, and Their Borrowers. Cornell Studies in Money.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8014-4424-1. JSTOR 10.7591/j.ctt1ffjpgn. 
Wouters, Jan; Van Kerckhoven, Sven. OECD and the G20: An Ever Closer Relationship (PDF). 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11, 43 (2): 345–374 [2018-02-20]. ISSN 1534-9977. 

相關文獻

Haas, Peter M. Introduct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PD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2, 46 (1): 1–35 [2018-02-20]. ISSN 1531-5088. JSTOR 2706951. doi:10.1017/S0020818300001442. 
Hajnal, Peter I. The G8 System and the G20: Evolution, Role and Documentation. Global Finance Series.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2007. ISBN 978-0-7546-4550-4. 
Kirton, John J. G20 Governance for a Globalized World. Global Finance Series. Abing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3. ISBN 978-1-4094-2829-9. 
Reinalda, Bob; Verbeek, Bertjan (編). Autonomous Policy Making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outledge/ECPR Studies in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5. London: Routledge. 1998. ISBN 978-0-415-16486-3. 
Samans, Richard; Uzan, Marc; Lopez-Claros, Augusto (編).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e IMF and the G-20: A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king?. Basingstoke,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ISBN 978-0-230-52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