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梅克人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2年8月10日 (三) 17:39 由 小仓由菜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內 → 内, 參考 → 参考, 國 → 国, 參 → 参, 與 → 与, 語 → 语 (2), 陸 → 陆 (2), 將 → 将, 領 → 领, 蘇 → 苏 (3), 來 → 来, 爾 → 尔 (3), 傳 → 传 (2), 羅 → 罗 (3), 為 → 为, 於 → 于, 亞 → 亚 (2), 數 → 数 (2), 維 → 维, 離 → 离, 聯 → 联 (4), 歷 → 历, 統 → 统, 約 → 约, 個 → 个, 奧 → 奥, 資 → 资, 當 → 当, 結 → 结, 時 → 时, 騎 → 骑, 說 → 说)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卡爾梅克人
Хальмгуд
卡爾梅克人穿着傳統服裝(1862年作)
分佈地區
 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178,000
 蒙古205,000[1]
中國大陸139,000[1]
語言
卡爾梅克語
宗教信仰
多數信仰藏傳佛教
少數信仰東正教
相關族群
喀爾喀蒙古人布里亞特人

卡爾梅克人卡爾梅克語Хальмгуд),是分佈於西伯利亞南部,俄羅斯聯邦蒙古國境內的一個民族,與蒙古族有共同先祖。卡爾梅克是歐洲人對厄魯特蒙古人、衛拉特蒙古人、元朝的斡亦剌人,以及明朝的瓦剌人的稱呼。

族源和歷史

卡爾梅克人屬於厄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從1628年開始游牧於伏爾加河下游一帶。當沙皇俄國的勢力擴展到伏爾加河之後,土爾扈特部便處於俄國壓迫之下。俄國強迫土爾扈特人改信東正教,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經貿特權,又對土爾扈特部強行徵兵,造成部眾人口大減。在這種情況下,土爾扈特部渥巴錫於1771年底(乾隆三十六年冬)率領部眾東遷時為清朝的中國,被清政府安置於新疆,但居住在伏爾加河南岸的一部不贊成渥巴錫的行為而未遷徙(另有一說是因為伏爾加河西岸的部落因當時河面未結冰,來不及逃離沙俄的阻擋),俄國人將他們稱為卡爾梅克人。在蘇德戰爭中,蘇聯動員大量卡爾梅克人參軍,但是因為蘇軍將領指揮失誤,使3萬多卡爾梅克士兵被俘,斯大林藉機會對卡爾梅克人進行迫害,指責卡爾梅克人叛國。1943年幾十萬卡爾梅克人被流放到中亞地,1957年以後才得以陸續返回家鄉。現在俄國境內的卡爾梅克人有15萬多人,居住在卡爾梅克共和國,以及周邊的阿斯特拉罕州伏爾加格勒州羅斯托夫州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

卡爾梅克共和國面積7.61萬平方公里,2002年總人口29萬。其中卡爾梅克人約佔一半,第二位為俄羅斯人,其他若干少數民族人口較少。資源以石油天然氣較豐富,經濟發展水平低於全俄平均水平。卡爾梅克人與中國大陸新疆巴州和碩縣、和靜縣的蒙古族在語言上十分接近,而與內蒙古的蒙古族稍有區別。

美國卡爾梅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部分卡爾梅克人參加了納粹德國組織的軍隊,並參加了防禦美軍和英軍的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俘,因為擔心遭到蘇聯政府的迫害。他們逐漸移民美國,有一部分人在洛杉磯三藩市華盛頓特區紐約芝加哥等地及其附近安家落戶。他們分成三個團體,一個在費城,兩個在新澤西。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卡爾梅克人中有了諸多受高等教育者,在文化經濟方面得到明顯提高。他們後來大部分人和黑人婦女結了婚。他們的後裔知識分子較少,但也有不少是漢學家和衛拉特學家。現在約有3200多人,信仰藏傳佛教,但文化上的被涵化和喪失現象日趨明顯,為了抵制和轉變這種局面,1954 -1956年,費城的卡爾梅克文化保護社團首先為學齡兒童建立了卡爾梅克語學校。1974-1976年,在新澤西的赫布倫斯維克和赫威爾鎮以及費城,也分別建立了這樣的學校。有些學校由卡爾梅克蒙古研究會主辦和管理,並且於1955年、1958年、1970年和1971年相繼落成了卡爾梅克佛寺四座。 1977年1月22日,又落成了卡爾梅克—西藏佛教建築綜合體的新的佛教堂。1984年12月,費城的卡爾梅克人也建成了自己的佛教堂。農曆的三個主要宗教節日(新年、春節、靈光節)之際,卡爾梅克人會在佛教堂舉行慶祝活動,三藩市市有衛拉特蒙古人的喇嘛昭和敖包。

歷史名人

參見

參考資料

  1. 1.0 1.1 Kalmyk-Oirat, in Gordon, Raymond G., Jr. (ed.), 2005.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15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