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季辛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頁面被資深編者保護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亨利·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KCMG
第56任美國國務卿
任期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總統理察·尼克森
傑拉德·福特
副職肯尼思·拉什
羅伯特·因格索爾
查爾斯·羅賓遜
前任威廉·羅傑斯
繼任賽勒斯·萬斯
第8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任期
1969年1月20日-1975年11月3日
總統理察·尼克森
傑拉德·福特
副職理察·阿倫
亞歷山大·黑格
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
前任沃爾特·羅斯托
繼任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
個人資料
出生海因茨·阿佛列·季辛吉
Heinz Alfred Kissinger

(1923-05-27) 1923年5月27日100歲)
 德意志國巴伐利亞邦福爾特
逝世2023年
美國康乃狄克州
政黨共和黨 共和黨
配偶安妮·弗萊舍爾(1949年-1964年)
南希·麥金尼斯(1974年至今)
兒女伊莉莎白
戴維
母校紐約市立學院
拉法耶特學院
哈佛大學
獲獎諾貝爾和平獎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美國
服役 美國陸軍
軍階中士
部隊第970反情報軍團
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軍事獎勵 銅星勳章

亨利·阿佛列·季辛吉(英語:Henry Alfred Kissinger),本名海因茨·阿佛列·季辛吉(德語:Heinz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2023年11月30日)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裔外交官,與越南政治家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後擔任尼克森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季辛吉在1969年到1977年之間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在這段時期內,他倡導緩和政策,使美蘇之間緊張的關係得到緩解,並在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會談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國的開放和新的戰略性的反蘇中美聯盟的形成。

季辛吉被公認為是國際政治學均勢理論大師,其理論重點關注在美蘇兩極對抗的國際環境下如何運用國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聯盟,對抗蘇聯一極的壓力;即在美國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聯合各種力量遏制蘇聯的強勢狀態,從而達到兩極力量的相對的平衡。季辛吉理論為西方在冷戰中取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後來被廣泛運用於國家外交活動中、作為國家對外關係的理論來源;典型的表現在美國總統尼克森雷根的外交政策之中。

個人背景

季辛吉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菲爾特猶太人家庭。1938年,為了逃避阿道夫·希特勒迫害舉家移居到紐約市。季辛吉在1943年6月19日歸化成為美國公民。

儘管中學年代在曼哈頓北部華盛頓高地度過,但他始終保留著顯著德語口音。季辛吉晚上在喬治·華盛頓高中上學,白天則在一家剃鬚刷工廠打工,高中畢業之後一邊在工廠工作一邊在臨近的紐約城市學院用部分空閒時間學習會計。1943年,當他就讀於紐約市立學院的時候,受徵召入伍,在84步兵師(第970反情報軍團)擔任德語翻譯兵,以諜報部隊身份被派遣到歐洲戰場,於戰略情報局所屬。在部隊中,他優越的洞察力被賞識,成為了北約間諜學校的教官。這也為越南戰爭時期他在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下自設諜報委員會埋下伏筆。

1946年回國復員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在1950年以一等榮譽取得政治學學士學位。他分別於1952年及1954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他題為《被修復的世界:梅特涅卡蘇里及和平的問題1812—22(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22.)》的19世紀的歐洲外交史研究,常被說為是哈佛博士論文中最長的一篇(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長達365頁)。論文主要觀點是認為1809年維也納和約之後的歐洲協調國際秩序下百年和平主要歸功於梅特涅和卡蘇里並沒有對戰敗的拿破崙法國採取過多的報復,而是更重視國際體系下的力量均衡(balance of power)。

季辛吉在哈佛是師從威廉·楊德爾·艾略特的指導,他的這位老師是有名的美國歷史學家,曾為六任美國總統擔任過政治和歷史問題的顧問。在老師的關照和學院的有利條件下,他多次出席戰後對國際形勢的研討會,積攢起了進入華盛頓從政的人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後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就在這時候與其相識。 博士畢業之後的季辛吉開始在政治學部的教學工作,通過參加美國政府舉辦的外交問題評議會,為同時代的外交政策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作為一個渴望能對美國外交政策有更大的影響的開明的共和黨人,季辛吉成了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的支持者和顧問,後者在1960年、1964年及1968年爭取成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在1968年,當尼克森明顯地會成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的時候,季辛吉擔任了尼克森的顧問。在尼克森當選之後成為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總統顧問,當時,尼克森對他的提名甚至排在國務卿和國防部長之前。被認為是尼克森對其抱有很大的期待。

亞洲

緩和蘇聯與中美建交

季辛吉和毛澤東、周恩來見面

在擔任尼克森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季辛吉制定了對蘇聯的緩和政策以求緩解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他參與了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並在1973年與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達成了《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和《反彈道飛彈條約》(SALT I Treaty)。

為了繼續對蘇聯施加外交壓力,在1971年7月和10月,季辛吉兩度秘密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協商,並負責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這為1972年尼克森訪華的中美高峰會議鋪路以及為中美關係正常化奠定了基石,結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兩國間23年的敵對與隔閡,從而完成了戰略性的外交政策轉變。季辛吉亦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見面。季辛吉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與多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都有交情。季辛吉的外交對兩國的經濟文化都帶來了很大影響,在1979年美國放棄承認台灣當局,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越南化政策和轟炸柬埔寨

季辛吉和越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尼克森上任之前。在大選期間,他是尼克森陣營的秘密線人,曾給尼克森競選團提供了詹森政府在巴黎和談中的機密內容。1968年尼克森憑藉儘快結束越南戰爭的口號當選總統,並在就任伊始就開始執行所謂的越南化計劃——逐漸撤走駐越美軍的同時,扶持南越的越南共和國軍以繼續獨立抵抗北越的越南人民軍和南方越共游擊隊。與此同時,季辛吉在尼克森支持下,主持了轟炸柬埔寨(當時是主權獨立國家)境內的越南人民軍越共游擊隊目標的行動。雖然行動計劃一開始是秘密進行的,然而在美國國內,消息一經流出還是激起了一片片的反戰浪潮。不僅如此,轟炸行動還間接引發了柬埔寨內戰,導致後來的紅色高棉崛起。

季辛吉和越南黎德壽同獲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們為巴黎和平協約所作的努力。然而黎德壽以尚未達至和平為由,謝絕領獎。1975年北越軍攻滅越南共和國,並在南越成立越南南方共和國。1976年北越吞併南越,統一越南。

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戰爭

1971年孟加拉國解放戰爭期間,美國在南亞的外交官向尼克森和季辛吉清楚無誤地匯報了關於(尼克森扶持的)阿尤布·汗領導的巴基斯坦政權在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的暴行。然而2002年12月6日喬治·華盛頓大學出版的解密檔案卻披露,季辛吉建議尼克森低調處理這些事件。由於當時美國忌憚和蘇聯關係密切的印度,需要維持自己在巴基斯坦的利益;同時中國一向支持巴基斯坦,此舉也有助於進一步改善和中國的關係。

最近另一份解密文件顯示因為美國害怕印度進犯巴基斯坦,季辛吉曾希望中國在中印邊境加強軍事部署,然而美國期望中國參與戰爭的想法被中國婉拒了。

東帝汶戰爭

在1975年葡萄牙的非殖民化進程使美國關注前葡萄牙殖民地葡屬帝汶,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內的東帝汶1975年宣布獨立。印尼總統蘇哈托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一個強有力的盟友,並開始動員印尼軍隊,準備吞併這個新生的國家,當時左派革陣黨越來越佔主導地位。1975年12月,蘇哈托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與季辛吉和福特總統在會議期間討論了入侵計劃。福特和季辛吉明確表示,美國與印尼關係將保持強勁,並表示不會反對擬議的吞併。他們只是想完成得「快」,直到他們回到了華盛頓提出延遲入侵。[1]因此蘇哈托延遲操作一天。終於在12月7日印度尼西亞軍隊入侵這塊前葡萄牙殖民地。美國對印尼繼續給予軍方軍事援助,蘇哈托徑自與兼併計劃。季辛吉默許印尼的軍事行動,印尼軍隊占領東帝汶後美國繼續給予印尼軍方軍事援助。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的贖罪節(10月6日),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了。雖然以色列隨後奪回了失地,季辛吉要求以色列放棄部分領土以換取和平,並在停火談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78年以色列和埃及在戴維營簽署了條約,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以換取埃及承認以色列獨立和長久的和平。

儘管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極力在中東地區擴張,擴大了蘇聯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但當蘇聯支持的埃及和敘利亞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再次敗給以色列之後,季辛吉在以、阿之間的穿梭外交談判,哈菲茲·阿薩德領導下的敘利亞開始謀求在美國與蘇聯之間進行平衡外交,不再專一依賴蘇聯。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領導下的埃及與蘇聯徹底鬧翻、反目成仇。[2]

拉丁美洲

奧古斯托·皮諾切特軍事政變

1970年的智利總統大選中,來自社會主義陣營,左派的薩爾瓦多·阿連德以微弱優勢勝出,他的馬克思主義和親古巴政策令華盛頓非常擔心。尼克森政府曾考慮授權中情局組織軍事政變來阻止阿連德就職並重新進行大選,不過計劃因政府對反對派的信心不足而流產。季辛吉是否支持這個計劃已經不得而知。在阿連德執政期間美國和智利的關係一直處於冰封狀態,許多涉及美國利益的智利企業被收歸國有,其中包括有美資的銅礦,美國國際電報電話公司(AT&T)在智利的分公司等。美國以此對智利實施經濟制裁,中情局也資助了1972和73年的反政府大罷工。在這期間,季辛吉關於智利政府的一些言論頗具爭議,他說「情況已經太嚴重了,我們不能再放手讓他們的選民自己決定前途」,「我看不到有什麼理由放任一個國家因為其不負責任的人民而走向共產主義」。這些言論激起了很多媒體的憤慨,認為這是對智利主權的干涉和踐踏。在1973年9月11日,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阿連德政權。在政變中阿連德是被殺還是自殺直到現在仍無定論。

古巴—美國關係

自1962年美國與古巴斷交之後,季辛吉是最先提出和古巴重新建立關係正常化。然而他很快改變想法並追從甘迺迪的政策。在菲德爾·卡斯楚參與了安哥拉莫三比克的反殖民鬥爭後,季辛吉支持了安哥拉全國獨立聯盟,莫三比克抵抗運動等反共產主義組織的暴動[需要解釋],以及中情局支持的南非軍隊進駐安哥拉。季辛吉很清楚的表明除非古巴從兩國撤軍,否則美國和古巴的關係將無法正常化。

阿根廷軍事獨裁政權

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推翻伊莎貝爾·裴隆的政權後實施了一系列的報復行動,包括令一些政治對手「消失」。季辛吉在和阿根廷外長的一次會面中向他保證,美國還是站在他們這邊,不過敦促他務必在美國國會召開下次會議(有可能提出制裁)前,儘快「回到正常程序」。

非洲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1976年9月,季辛吉曾積極參與有關羅德西亞叢林戰爭談判。季辛吉和南非總理約翰·沃斯特曾迫使羅得西亞總理伊恩·史密斯加速羅得西亞政治過渡至黑人多數統治的地位。並在莫三比克解放陣線控制莫三比克,甚至導致南非取消對他的支持,使得羅得西亞幾乎完全被孤立。根據史密斯的自傳,季辛吉與其會面時告訴史密斯其夫人對他的愛慕之情,但史密斯表示,他認為季辛吉要他所做等於簽署羅得西亞的「死亡證明」。最後季辛吉使美國加大力度並網羅其他有關各方向羅得西亞施加壓力,迫使其結束政治上的少數白人統治。

後期職責

1976年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候選人吉米·卡特擊敗傑拉德·福特,由此季辛吉亦退出內閣。季辛吉持續活躍於政策團體(如三邊委員會)中,並參與政治顧問、演說及著作等活動。

2002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任命季辛吉為對美恐怖襲擊國家調查委員會主席,以調查九一一襲擊事件[3]。2002年12月13日,在被訊問其潛在利益衝突後,季辛吉無意公布其商業客戶詳情,故宣布辭去這一職位。[4]

2015年1月3日,季辛吉在日本《讀賣新聞》說,「日本對本國安保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對國際安保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是難免的;總而言之,日本將成為一個普通國家」,普通國家意味著日本將和其他國家一樣可以擁有軍隊並參加戰爭,但「如果日本推行獨斷且具有攻擊性的外交政策,將成為地區隱患」;就亞洲局勢,季辛吉說,「亞洲地區缺乏一個可以關懷弱小國家、維護地區平衡的國家,中國周邊國家都通過與美國合作來保持(和中國之間的)平衡」,「我反對美國對中國建立包圍網,也不贊成以中美關係為核心的外交政策」[5]

作品列表

做內文註解

  1. Agence France Press, "US Endorsed Indonesia's East Timor Invasion: Secret Documents", December 6, 2001
  2. 1974年季辛吉通過對敘利亞的外交活動結束了阿盟對西方的石油禁運[永久失效連結]
  3. INVESTIGATING SEPT. 11. Pbs.org. 2012-10-24 [2014-02-15]. 
  4. Kissinger resigns as head of 9/11 commission. CNN Inside Politics (CNN). 2002-12-13 [2006-08-07]. 
  5. 車學峰. 美前国务卿:日本独断外交是地区隐患.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5-01-05 [2015-01-10]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參考文獻

  • 外交政策
    • 營救世界: Leo Cherne的生活和時代 作者 Andrew F. Smith, 亨利·季辛吉 (2002) ISBN 0-7914-5379-0
    • 美國需要一個外交政策?21世界外交展望 (2001) ISBN 0-684-85567-4
    • Diplomacy (1994) ISBN 0-671-65991-X
    • 論人和權力:政治回憶錄 赫爾穆特·施密特,亨利·季辛吉 (1990) ISBN 0-224-02715-8
    • 觀察:演講和評論選登 1982-1984 (1985) ISBN 0-316-49664-2
    • For the Record: Selected Statements 1977-1980 (1981) ISBN 0-316-49663-4
    • 美國外交政策:三個嘗試 (1974) ISBN 0-393-05525-6
    • 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22 (1973) ISBN 0-395-17229-2
    • 不平靜的合作:大西洋聯盟重新評估(1965) ISBN 0-07-034895-2
    • 選擇的必要: 美國外交政策前景 (1961) ISBN 0-06-012410-5
    • 核武器和外交政策 (1957)
  • 回憶錄
    • Crisis: The Anatomy of Two Major Foreign Policy Crises: Based on the Record of Henry Kissinger's Hitherto Secret Telephone Conversations (2003) ISBN 0-7432-4910-0
    • Vietnam: A Personal History of America's Involvement in and Extrication from the Vietnam War (2002) ISBN 0-7432-1916-3
    • Kissinger Transcripts: The Top Secret Talks With Beijing and Moscow by Henry Kissinger, William Burr (1999) ISBN 1-56584-480-7
    • 復興年代 (1999) ISBN 0-684-85571-2
    • 巨變歲月 (1982) ISBN 0-316-28591-9
    • 白宮歲月 (1979) ISBN 0-316-49661-8
  • 傳記
    • The Nemesis of Stability. Henry A. Kissinger's Ambivalent Relationship with Germany 作者 Holger Klitzing (2007) ISBN 3884769423
    • 有缺陷的建築師:亨利·季辛吉合美國外交政策作者Jussi M. Hanhimaki (2004) ISBN 0-19-517221-3
    • 亨利·季辛吉試驗 作者Christopher Hitchens (2001) ISBN 1-85984-631-9
    • 季辛吉傳記 作者 Walter Isaacson (1992) ISBN 0-671-66323-2
    • 尼克森--季辛吉年代: 美國外交政策再造 作者 Richard C. Thornton (1989) ISBN 0-88702-051-8
    • 權利的代價:季辛吉在尼克森時代 by Seymour Hersh (1983) ISBN 0-671-44760-2
    • 季辛吉作者 Marvin L. Kalb, Bernard Kalb (1974) ISBN 0-316-48221-8
    • Kissinger on the Couch 作者 Phyllis Schlafly (1974) ISBN 0-87000-216-3
    • 季辛吉: 智力的肖像 作者 Stephen Richards Graubard (1973) ISBN 0-393-05481-0

參見

政府職務
前任:
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1969年-1975年
繼任:
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
前任:
威廉·P·羅傑斯
美國國務卿
1973年-1977年
繼任:
賽勒斯·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