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

出自求聞百科
鳩摩羅什譯版《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梵:Sukhāvatī-vyūha;Amitābha sūtra(अमिताभ सूत्र))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

內容

此經於前半段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的來源與意義;其後說明釋迦牟尼佛勸導眾生念無量壽佛之名號阿彌陀佛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以1東、2南、3西、4北、5下、6上等六方諸佛亦勸導其土眾生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之事跡作結尾。

《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古來註解此經者,不乏其人,其中蓮池大師之《疏鈔》,極盡精微;幽溪大師之《圓中鈔》,廣大洪博;藕益大師之《要解》,文暢意達。清朝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諸佛憐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阿彌陀經》於佛教如此重要,而我們面對義理甚深之經典,一定要抓住其要旨,提綱攜領,這樣才能深入精義,融會貫通。本經典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成果是指阿彌陀佛,釋迦佛勸我們持名念佛。如果我們先弄明白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整部經典的真義就一目了然了。[1]

漢文版本

依時代、人物之翻譯順序:

  1. 後秦(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一卷
  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小無量壽經》 一卷。(早已散佚,今僅存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往生咒咒文及利益文。)
  3. 唐朝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一卷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簡潔、流利,廣泛流傳於東亞各國。

歷代註解

註解 卷數 朝代 作者
《阿彌陀經義記》[2] 1 隋朝 智顗
《阿彌陀經義述》[3] 1 唐朝 慧淨
《阿彌陀經疏》[4] 1 唐朝 慈恩窺基
《阿彌陀經通贊疏》[5] 3 唐朝 慈恩窺基
《佛說阿彌陀經疏》[6] 1 唐朝 元曉新羅
《佛說阿彌陀經疏》[7] 1 宋朝 智圓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8] 1 宋朝 元照
《佛說阿彌陀經句解》[9] 1 元朝 性澄
《彌陀圓中鈔》[10] 明朝 幽溪傳燈
《佛說阿彌陀經略解》[11] 1 明朝 大佑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12] 2 明朝 大佑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13] 4 明朝 蓮池祩宏
《阿彌陀經疏鈔事義》[14] 1 明朝 蓮池祩宏
《阿彌陀經疏鈔問辯》[15] 1 明朝 蓮池祩宏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16] 4 明朝 雲棲古德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17] 1 明末 蕅益智旭
《阿彌陀經疏鈔擷》[18] 1 清朝 徐槐廷
《阿彌陀經已決》[19] 1 明朝 大惠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20] 3 清朝 達默
《佛說阿彌陀經略注》[21] 1 清朝 續法
《阿彌陀經注》[22] 1 清朝 鄭澄德、鄭澄源
《阿彌陀經約論》[23] 1 清朝 彭際清
《佛說阿彌陀經直解正行》[24] 1 清朝 了根
《佛說阿彌陀經摘要易解》[25] 1 清朝 真嵩

影響

此經為淨土三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一。此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由於簡單易學,使得念佛一時之間蔚為風氣,甚至廣泛流傳於漢字文化圈,如日本韓國、中國台灣、越南等地。

在中國,由唐朝善導大師開創了淨土宗。淨土宗在中國逐漸傳播,最後成為與禪宗並列為中國佛教主要的兩大宗派。

在日本,法然法師也創立了日本的淨土宗。之後更有法然的徒弟親鸞開創的淨土真宗(又稱一向宗)、一遍開創的時宗以及良忍開創的融通念佛宗等。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